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亚公共产品供应模式、问题与中国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产品是指收益扩展到所有国家、人民和时代的产品.目前,东亚地区一体化呈现勃兴之势,而其公共产品供应也呈现出自己独特的模式,形成以美国霸权供应为主,东亚国家合作供应为辅,其他主体供应为补充的模式.这种模式决定了东亚地区公共产品供应中产生的问题:供应不足和严重私有化;供应者和供应领域太过集中.针对这些供应问题,结合中国不断增长的实力,中国要以东亚区域性公共产品供应为东亚外交政策的核心;要与中国国内公共产品建设紧密结合;要更多注重非官方公共产品的创建和维护;要遵循稳健、务实、循序渐进、平等开放的原则.  相似文献   

2.
南海共同开发是一项典型的区域合作行为,成功的区域合作行为需要区域公共产品的充分而有效供给。这预示着区域公共产品的供给与南海共同开发有着紧密联系,区域公共产品供给的数量与质量深刻影响南海共同开发的进程。但当下的南海共同开发陷入困境,其产生机理是供给相对不足的南海区域公共产品不能为南海共同开发提供必要条件和基本动力,并提高南海共同开发的水平。优化南海区域公共产品的供给结构、提高南海区域公共产品的供给的制度化水平和充分发挥中国在南海区域公共产品供给中的作用是中国破解南海共同开发困境的优先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3.
区域组织如何促进成员国之间密切合作是区域研究的重点。本文以东盟旅游合作进程为研究对象,运用区域公共产品理论分析东盟在缺乏霸权国家主导和硬机制运行的背景下如何形成集体行动,有效供给区域公共产品。东盟旅游合作的动力在于全球旅游竞争环境变化催生了东盟各国对区域公共产品的需求,唯有依靠区域合作才能突破自身旅游发展瓶颈。本文对东盟区域旅游公共产品供给动力、合作机制建设和障碍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以东盟旅游部长会议为核心的协商一致对话合作机制、最大程度满足成员国旅游发展需要的包容性公共产品选择机制、以外部性特征为驱动的区域外国家渗透参与机制保证了区域旅游公共产品生产的稳定性,但区域内国家发展程度不一、资金缺乏和旅游市场激烈竞争也削弱了旅游公共产品合作供给的信心。  相似文献   

4.
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已经历三次区域化浪潮,其中第三次浪潮仍方兴未艾。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合作似乎永远是一个"政治正确"的选择,区域一体化总是受到学者和政治人物热捧。然而,发展中国家的区域一体化进展并不顺利,多数甚至连关税同盟都未完全建成,加勒比共同体是其中的典型,一体化说得多做得少。本文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将区域一体化定义为公共产品区域成员结构化共享,建立了以一体化程度为目标函数、以一体化收益和成本为约束条件的分析框架,对加勒比一体化现状进行了评估和分析。结果显示,加勒比一体化迄今仍停留于"纸面一体化",其根源在于一体化的收益与成本不匹配:一方面,一体化的规模经济效应与范围经济效应不明显;另一方面,克服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偏好异质性的成本高昂。此外,由于加勒比地区国家广泛存在主权迷思,区域机构得不到充分授权,公共产品供应能力受到限制,降低了公共产品区域共享收益。  相似文献   

5.
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已经历三次区域化浪潮,其中第三次浪潮仍方兴未艾。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合作似乎永远是一个"政治正确"的选择,区域一体化总是受到学者和政治人物热捧。然而,发展中国家的区域一体化进展并不顺利,多数甚至连关税同盟都未完全建成,加勒比共同体是其中的典型,一体化说得多做得少。本文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将区域一体化定义为公共产品区域成员结构化共享,建立了以一体化程度为目标函数、以一体化收益和成本为约束条件的分析框架,对加勒比一体化现状进行了评估和分析。结果显示,加勒比一体化迄今仍停留于"纸面一体化",其根源在于一体化的收益与成本不匹配:一方面,一体化的规模经济效应与范围经济效应不明显;另一方面,克服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偏好异质性的成本高昂。此外,由于加勒比地区国家广泛存在主权迷思,区域机构得不到充分授权,公共产品供应能力受到限制,降低了公共产品区域共享收益。  相似文献   

6.
“一带一路”倡议是21世纪中国向世界提供的最重要的公共产品,正在吸引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关注和参与。拉美国家因不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起初并不包括在“一带一路”倡议之中。但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取得日益显著的进展,拉美国家对“一带一路”的关注不断上升,要求参与其中。  相似文献   

7.
国际金融公共产品由于其特有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不可分割性等特点使其在供给 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供给不足,国际金融危机的频繁爆发更突出了这一现象。中国在此次的国际金 融危机中做出的贡献表明,中国作为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主体已真正地参与到国际金融公共产品的 供给中来,具备了提供国际金融公共产品的职能。  相似文献   

8.
任琳  彭博 《拉丁美洲研究》2022,(6):52-67+155-156
本文旨在构建一个全球发展公共产品的“供给—需求”研究框架,探讨全球发展赤字的表现与根源,以及全球发展倡议在缓解发展赤字方面的作用。全球发展赤字主要源于全球发展公共产品的供需失衡,表现为霸权国工具化治理实践,致使发展公共产品供给出现缺位;发展机制面临有效性危机,发展公共产品供给陷入效率困境;部分国家治理能力缺失,发展公共产品供给出现普惠赤字。全球发展倡议致力于实现全球发展公共产品的再平衡,有助于弥合全球发展赤字,包括引领大国协作重建治理合法性、推动机制合作提升治理有效性,以及强化国家能力提高治理普惠性。与此同时,全球发展倡议在助力区域发展治理方面同样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特别体现在推动相关地区在器物公共产品、制度公共产品和理念公共产品等三类公共产品实现再平衡。例如,共建中拉发展共同体既体现了全球发展倡议的全球意义,又结合了当地的发展实际而体现出区域意义。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大湄公河次区域(GMS)国家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热点地区。伴随着GMS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GMS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气候变化、水资源匮乏和森林面积锐减等。这些环境问题日益渗透到国际关系领域,成为许多GMS国家之间国际冲突和对外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分析了GMS国家面临的共同环境问题,提出"环境类区域性公共产品"的概念,并认为GMS国家联合提供环境类区域性公共产品将成为重要趋势。  相似文献   

10.
2023年是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中国向世界提供的一个重要国际公共产品,为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注入了确定性和稳定性,展示了破解全球治理赤字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取得了辉煌成就,并日益受到包括拉美国家在内的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过去十年,尤其是2017年以来,发展事实和实证分析结果均显示,“一带一路”倡议通过“五通”及提供器物型、制度型和观念型三类公共产品,夯实了中国与拉美国家在双边维度的合作基础,进而又主要以制度型和观念型公共产品的形式,分别提升和拓展了中国与拉美国家在区域维度和全球维度上的合作伙伴关系。与此同时,在区域和全球两个维度上建立的良好合作反过来又促进了中拉在双边维度的合作,并形成良性互动。由此,“一带一路”倡议助力中拉双方构建一个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互联互通合作伙伴关系。这既保证了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行稳致远、更好地构建中拉命运共同体,又为同属发展中国家的双方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加强全球治理合作、维护世界的公平正义增添了合作新动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