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海龙 《求索》2012,(3):104-106
任何理论都是人类认识过程的产物,其中必然蕴含着一定的认识论前提。二者的内在关联提示我们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论前提出发来理解它的整体性特征。由于"实践"的历史生成特性,这种认识论体现出历史的、具体的特征。"具体的"认识论铸就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具体"本性,即其始终根据实践情境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理论内容,并以具体完整的形态呈现出来。从"实践认识论"出发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具体"本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现象学是认识论哲学,它对哲学美学的建树在认识论美学方面,然而它所促成的历史性变革却在本体论美学。审美是知觉现象学还原近代认识论美学诸家有的把审美归结为知性,有的把审美归结为感性亦即知性的模糊表象,还有的把审美归结为以理性为基础的感性。但经验表明,审美过程既不出现形式逻辑的概念、判断、推理,也不出现辩证逻辑的范畴流动。认识论美学由此而陷入了困境。为摆脱这一困境,心理学美学把审美归结为个体的心理体验。但个体的心理体验不能说明审美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这又使心理学美学出现了危机。作为现代认识论美  相似文献   

3.
西方美学的美本质研究有其独特的哲学背景,具体而言,西方哲学史有一条“本体论──认识论──本体论”的脉络。以此为基础,西方美学对美本质的研究也就有着浓厚的理性主义认识论哲学的历史气氛和文化传统,当代西方美学的主观性、相对性和非理性倾向并未从根本上走出西方哲学的二元论传统。  相似文献   

4.
在阿多诺的理论视野中,其哲学批判的支点之一就是弗洛伊德"心理美学"对社会进行心理学式的批判。阿多诺一边解构弗洛伊德"心理美学"思想,一边又建构了自己的"心理美学"批判思想,该思想在艺术本体论、艺术认识论、艺术方法论和艺术价值论等方面均有论述。阿多诺边解构边建构的运思模式又产生一个无法回避的"内在矛盾":他一方面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美学思想,另一方面又无意识间论述了哲学式心理美学思想。从总体来看,阿多诺的"心理美学"批判思想在心理、生活与革命等方面对我国当代大学生而言都有启发性的内在价值。  相似文献   

5.
王坤 《思想战线》2001,27(2):82-85
西方古典美学的转折,体现为三大方向美作为"心灵之花"--心理学美学;美作为实践活动之果--马克思主义美学;艺术作为独立之物--克罗齐美学.克罗齐美学思想的基点,是针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古典美学中的艺术消亡论,从逻辑的角度,论证了艺术是可以不依赖于理智而独立存在的.古典美学的三大转折方向,从拓宽美学研究领域角度看,心理学美学思潮的影响更大;从美学史上的实质性突破角度看,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美学的意义与价值更大;从对现代美学发展的影响角度看,克罗齐艺术独立理论的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6.
审美人类学并非对于"美"的纯粹凝视,亦非流于对其文化事项的收集,而是关于审美和艺术的物质基础,及其"美"之规定性的同构性的系统性研究。在美学与人类学的交流互补中,审美文化这一聚合性对象根据其表现形态、场域性和心理机制等层面,主要形构为如下三个方面:(1)多元化的艺术形态,包括原始艺术抑或"艺术前的艺术"、日常生活中的艺术、仪式中的艺术,以及当代富于杂糅性和流动性的艺术形态;(2)地方性审美经验;(3)审美偏好。审美人类学是关于审美和艺术形构机制及其复杂性的探讨,在人类学与美学的契合与边界之处,审美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理念与方法都将呈现出新的气象,并由此开拓出当代美学新的研究格局与未来。  相似文献   

7.
李贵  韦琳 《传承》2013,(6):134-135
孔子评价音乐的标准是"美"和"善",而又特别强调"善"的重要性,提出"克己复礼",推崇雅乐和"思无邪"的音乐。孔子早在春秋时期就提出美、善、淫三种作品评价的概念,为后世音乐美学评论提供了标准。孔子"淡中"的音乐美学观是以他的"中庸"哲学为理论基础,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对音乐艺术的发展和音乐教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原始艺术是人类艺术的无价瑰宝,原始美学是现代美学的长河之源,原始民族并没有等到阶级产生就开始了他们的艺术活动,因而,原始美学不具有现代人追求的阶级美而在实质上是一种实用的功利美。对于原始美学言必称阶级是行不通的。在这里,阶级美还仅仅是一种朦胧的展望,而共同的功利美则是活生生的现实。事实正是这样:原始艺术的最大特点是赞美物质和功利。我们伟大而贫困的祖先为了在艰难的环境中求取生存,总是踏踏实实地追求着赤裸裸的物质,而无暇去追求意识  相似文献   

9.
章辉博士《蒋孔阳:实践美学的总结者与终结者》一文对蒋孔阳美学思想的批评,过于随意,因此有必要辨析、澄清对蒋先生美学思想的误解与歪曲。蒋孔阳先生的美学思想在超越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突破认识论美学的理论框架和摆脱本质主义研究思路等方面已经开始迈出重要的步伐,为今日美学发展提供了可贵启示,是一种通向未来的美学。  相似文献   

10.
美学从没有象在二十世纪那样变得如此复杂,如此精致,如此形形色色。诚然,在古希腊,哲学学派林立,而美学本身只是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起才明显地显示出了艺术和审美的两个歧异的分支:把美学看作是关于美的学说的传统发端于柏拉图;而把美学看作是关于艺术的学说的传统起始于亚里士多德。他们制定了美学的一些基本原则和范畴。2500多年来,在欧洲美学中,这些原则和范畴不断得到了发展:美或者美感,悲  相似文献   

11.
认识论的审美化是德国当代美学家沃尔夫冈·韦尔施(Wolfgang Welsch)在《重构美学》一书中提出来的一个重要理论范畴。在书中他认为,当今审美化的流行、泛滥不仅仅波及日常生活这一浅表层面,而且它同样渗透进了更深的认识论层次,美学将不再仅仅属于上层建筑,而且属于基础;它的对象不复仅仅是一种美的精神、娱乐的后现代缪斯、直白的经济策略,而且还是对现实的一种新的认知,这认知在本原上发端于一种审美的意识——认识论的审美化;并且认为,认识论的审美化便是当代审美泛化的根本原因。反观历史,西方认识论的审美化思想得到了相当的发展;而在中国,庄子的思想正是认识论审美化主要的理论资源,其认识论与审美观实现了完美地融合。  相似文献   

12.
汪莎 《求索》2013,(8):101-103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美学的奠基人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建构了他的美学体系。他对审美与艺术的剖析在西方关学思想史上具有重大且深远的影响,他通过审美判断和艺术中关的密切联系分析出美的本质问题。辨别判断之美与艺术之关运用审美判断进行区分并详细说明了四个切入点,因为它是分析艺术之美的基础。艺术之美的根本点是判断之美,也就是取决于审美判断并高于判断之关。它与通过审美判断而得出的判断之美都是以无功利、无概念的形式为基础,但是并不是所有事物通过审美判断都能成为艺术,因为艺术是审美过程的提炼.是以美为根本点的最终形式。  相似文献   

13.
又美学的维度探寻法与美的情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社会文明的高层境界是法律与美育的交融互摄。美和法均追求"真"和"善"的永恒价值,美学和法学所遵从的都是美的本质。法虽然表面上丧失了令人愉悦的直观趣味,实质上却隐蔽了法学所内蕴"真"与"善"的美学价值。从"美"的特征与"法"的属性探究二者内在关系发现,和谐与秩序构成法学与美学的共同交会点。法美学作为一种审美意识的高级操练,是"美"为"法"体现美的内在价值,司法的价值在于最终实现和谐的美。  相似文献   

14.
美的本质在于自由情感.艺术品较之自然的审美客体和其他人工创作的非艺术品审美客体更容易引发自由情感;而新兴的数字艺术较之传统的原子艺术更容易引发审美主体强烈的自由情感.原子艺术家的创作多缘于虚饰情感,这种情感在性质上属于必然情感的范畴,但其艺术品所激发的却是自由情感,这种自由情感可分为现实型和理想型两种.数字艺术系统特殊的数字技术机制使得艺术家表达本真情感成为可能和可行,本真情感隶属于美的情感即自由情感;数字艺术品除了激发现实型和理想型自由情感外,还能激发超现实型自由情感.另外,数字艺术创造了一种新型的网络情感,这种自由情感源于数字艺术系统特有的双重虚拟互动性机制.本真情感、超现实情感和网络情感构成了数字美学的核心和数字艺术的本质.  相似文献   

15.
精神建构的彷徨与出路——兼与王建疆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美学从其建立之初,就一直立足于阐释和张扬人的自由维度。遗憾的是近20年当代中国美学话语却存在着空疏的不及物倾向。它不但日益远离了美学的本真,而且与人的真实存在和精神状态相背离;它无视乃至在某种程度上遮蔽了当代国人精神的真实状态和生存现状,而且又以摆脱启蒙美学(实践美学)为能事,其结果就是"主义的喧嚣与缺失"。但是,所谓"主义的缺失"还只是一个表层问题。问题的实质在于美学家们构建美学时的彷徨、畏葸、甚至不着边际,在瞻前顾后中他们既丧失了美学所具有的应然状态在于探究审美和艺术的非功利性,同时也丧失了美学所探究的形式的无功利性与其效用的功利性之间的张力。这双重的丧失必然导致当代中国美学向着两个方向发展:其一是庸俗的审美泛化、犬儒化;其二是审美或艺术形式的纯技巧化。而美学应该着重于对感性之维的现实观照与把握,而非脱离现实和审美—艺术等感性领域进行所谓"主义"的闭门造车。  相似文献   

16.
自从白景晟提出电影要“丢掉戏剧的拐棍”,钟惦棐继而讲到“电影与戏剧离婚”问题之后,电影界在近五、六年间,对纪实性电影美学展开了热烈讨论。这是建国以来电影界第三次学术大讨论。讨论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现把主要论点综述如下。唯纪实性才符合电影本性吗? 这是论争焦点之一。纪实性美学派认为,戏剧性与日渐显露的电影纪录本性相冲突,只有纪实性才能与之相适应。杨妮在《论纪事型故事片的叙事结构》中谈到,戏剧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建立在“纪录的真实”上面的电影美,把戏剧性强加到电影的叙事结构中来,在今天,无助于被现代技术性能所确定的艺术特性的发挥。电影毕竟是电影,既非译成视觉语言的戏剧,更不是什  相似文献   

17.
周汉清  崔厚民 《群众》2000,(1):37-37
马克思说:“社会的进步是人类追求美的结晶。”从原始人对石器的精打细琢到今天人们对劳动产品尽善尽美的追求,无不显示出美的魅力。近年来我国工业美学悄然崛起,使传统美学从艺术领域向物质生产领域跨进。其核心内容包括:技术美学、生产美学和劳动美学。新型建筑材料充分体现了工业美学的理念。技术美学研究的是如何适应消费者爱美  相似文献   

18.
傣族舞蹈中"孔雀形象"在自然生态环境因素和人文生态环境的双重影响下出现并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发展,其所具有的美学价值值得我们深入细致地分析体会。从自然生态环境因素和人文生态环境两个方面阐述了傣族舞蹈中"孔雀形象"的历史渊源,然后从"孔雀形象"的自然美和艺术美两个方面对傣族舞蹈中"孔雀形象"的美学价值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9.
辩证法是关涉事物存在意义的逻辑,寻求存在的意义是辩证法的理论本性。但是,实在论的解释原则把辩证法理解为关于客观实在的实证法则,认识论的解释原则把辩证法理解为思维认知形式与认知对象错位的消极幻相,辩证法寻求存在意义的理论本性被这两种解释原则所遮蔽。从存在论视角超越实在论和认识论的解释原则,以符合辩证法理论本性的方式阐释辩证法的意义批判本质,既是对辩证法解释原则的变革和创新,也是对辩证法当代生命力的守护和激发。  相似文献   

20.
西方美学进入现代以来,从古典美学的三面(美学本质、审美心理、艺术)转向了现代美学的三面(语言分析、审美心理、艺术),由于否定了美的本质,因此,新三面是一个无中心的三面。西方美学呈现为新三类美学:学院美学,因学院而产生;派流美学,因思想对话而产生;文化美学,由各种边缘性的美学问题而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