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未成年人道德养成教育是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相互作用、不断反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既有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到道德行为习惯的转化,又有道德行为习惯反过来强化道德意识、促进道德品质逐步巩固、提高和完善。这就要求我们在未成年人道德养成教育中既要注意知、情、意、信、行五种道德品质要素的有机统一,充分发挥它们的整体性功能,又要发挥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个体道德品质的形成和未成年人道德素质的养成。  相似文献   

2.
道德沉默行为是指在处理个人与他人或者社会关系时,既没有有利于他人或社会的、也没有加害于他人或社会的道德行为。这种行为具有鲜明的无作为性、自利性和滑动性。它具有较为可怕的社会危害。因此,要对其进行深刻思考和分析,并对其作出积极的引导,使道德沉默行为逐渐转化为道德高尚行为。  相似文献   

3.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引导他们认知、认同、接受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对此,泉州有成功的实践探索,但还存在不足之处。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通过加强宣传、主动服务、弘扬传统、创新机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转化为自觉的意识和行为,实现理论认同、情感认同、道德认同和行为认同,真正做到知、情、德、行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作为道德行为实现的关键环节,道德主体知行转化过程决定着道德教育实效性的社会展现状况。道德主体知行转化是一个社会性的过程。道德主体的社会性本质、道德主体行为选择的社会性以及道德教育的社会实践性是道德主体知行转化过程社会属性的理论基础。道德主体知行转化过程中个体心理和外在激励要素运作机制的社会性是其社会属性的过程性动态展现。深刻认识道德主体知行转化过程的社会属性是完善道德教育的社会支持系统建构、实现道德教育社会化转型和提高德育实效性的理性认识基础。  相似文献   

5.
"最美现象"彰显了公众的道德自觉。在由"最美"个体自主道德行为激发群体道德自觉这一过程中,蕴含了主体"需、知、情、行"这样一种螺旋上升的内在形成机制。培育公众道德自觉,应加大民间"最美"发掘力度,激发公众向善潮流;充分利用各种媒介传播"最美"精神,唤醒公众的道德反省意识;开展"最美"道德实践活动,加深公众的道德情感体验;弘扬传统道德文化,倡导地方精神文化,增强公众的道德认同意识;缔造和谐道德环境,提高公众的道德行为自觉能力。  相似文献   

6.
道德人格,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来之于外,“内得于己”,又见之于外的实践精神。这种精神作为个体比较稳定的内在世界,支配着个体的精神生活和社会行为。道德人格是由道德准则意识、道德责任意识和道德目标意识三个要素构成,而且每个要素又都是以个体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习惯为主体的责任意识为直接根据和内容,又是其道德目标意识的价值基础;道德责任意识通过个体自我调控推动着道德准则意识向行为转化,又维护着个体行为的价值取向一贯性,而道德目标意识不仅驱动着个体的道德心理,而且激励着主体的道德…  相似文献   

7.
儿童品德形成中的“知”与“行”关系,一直是儿童品德教育的重要理论课题,本文简述了国内外心理学家对此问题的看法,提出了儿童品德形成基本心理过程是一个从行到知,再逐步发展到以知导行的过程之观点,以及儿童品德教育应遵循的行为原则。  相似文献   

8.
当今社会,物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充裕,道德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种形式,更加要求人要有高度的自觉性。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的缺失而引发的一系列道德问题值得我们深思,比如郭美美事件。本文从道德习惯出发,提出了团员青年培育良好的道德习惯和道德行为,使个体获得行为上的"道德自由",导向、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形成自觉、高尚和文明的行为。  相似文献   

9.
受体在道德接受过程中,受受体的接受磁场(即内在需要、情感参与、前知结构、环境关系)等要素影响,而呈现不同层级的道德接受度。深层次研究道德接受磁场有助于提高学校道德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道德人格是个体人格的道德性规定,是个体特定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习惯的有机结合。社会转型带来了大学生思想、行为甚至是道德人格的巨大变化。本文通过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人格进行系统的解析,探讨了加强和提高大学生道德人格水平的几个途径。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将心理学领域的道德伪善与企业社会责任相结合,将消费者企业社会责任响应中企业特征、产品特征以及消费者特征三个层次的调节变量引入概念模型,利用结构方程和多元回归方法,从经济理性和感性角度探讨了消费者道德伪善的形成机理。研究结果显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刺激下,消费者态度和购买行为之间存在不一致性,表现出道德伪善性。企业能力和产品感知质量在消费者态度向购买行为转化过程中存在显著的正向调节效应,消费者表现出很强的经济特征;但是,面子意识在消费者态度向购买行为转化过程中不存在显著的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12.
西方古代德性训诫以神话故事为线索,以"天上的知识"为载体。后经智者"从天上拉回人间"之后,道德知识不再具备彼岸的绝对性。苏格拉底为了改变城邦道德沦丧的困境,努力将道德拉回到理性的世界,提出了著名的"知识即美德"的命题。道德的问题无法摆脱知识的问题,如此一来,又难以越过近代英国经验主义和大陆理性主义之间的探讨。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及其继承者利用分析和描述的手段揭示道德原理,大陆理性主义和剑桥柏拉图主义的拥趸则利用演绎与推理的方式为道德正名。终归没有知识审查的德行是肤浅的,绝非仅仅是藉由情感体认、日常躬行和理性升华后"应然"的美德。自从了解到知识、理性的有限性,人就在不断寻求知识去接近"有知"世界的过程中体验存在,也是对至善的追求。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福建为例,在分析影响非公有制有制经济人士价值观培育的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培育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价值观,既要在继承和发扬"爱拼、会赢、敢为天下先"文化基因的基础上,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十二字"方针的要求,确立"爱国、敬业、创新、守法、诚信、贡献"的新的共同价值观,又要通过加强宣传、主动服务、弘扬传统、创新机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转化为自觉的意识和行为,实现理论认同、情感认同、道德认同和行为认同,真正做到知、情、德、行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中西道德理念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人的道德理念是以性善论为出发点,建立在血缘亲情仁爱基础上的一种“爱生型”道德理念。它肯定道德的善是人的本质,是人区别于禽兽的最根本的规定性。中国人的道德理念强调道德主体的道德意识自觉和道德实践的主体能动性,认为道德修养毫无例外地是每个人的基本人生责任。而西方人的道德理念则是以性恶论为出发点,建立在原罪赎罪意识基础上的“罪生型”道德理念。它强调道德产生的外铄性及道德形成过程中道德主体的被动性。只有中国人的道德理念有普世的价值和意义。不过,西方人的道德理念亦有可取之处,那就是其中的契约观念,因为契约观念是法制的思想源头。  相似文献   

15.
党和国家一直都对青少年寄予厚望,重视对其进行道德教育。他们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网络空间是其重要的生活发展空间。但是从当前来看,青少年网络空间失范现象比较严重,为此必须加强对青少年网络空间道德的培育,这既有利于健康的网络空间建设,也有利于青少年道德素养的提高。对青少年进行网络空间道德培育,要注重丰富其网络空间道德认知,培育其网络空间道德情感,强化其网络空间道德责任,规范其网络空间道德行为,从而形成网络空间良好的道德风尚。加强新时代青少年网络空间道德培育从路径上来说,要加强青少年网络空间道德教育引导、培育青少年网络文明自律行为、营造全社会良好网络道德环境等。  相似文献   

16.
主体性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前提,加强主体性德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从主体性德育的教育过程"知、情、意、行"四个微观视角出发研究主体性德育与人的全面发展关系,以知育情,以情促知;以情育人,以情动人;以意促行,以行强意;以行育情,以情导行。  相似文献   

17.
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略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网络道德问题实质是上网者本身在上网过程中所发生的道德问题。虚拟世界的道德是以现实世界的道德为基础的,网络道德不外是现实道德的拓展和延伸。要加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提高道德自律能力,形成虚拟与现实的良性道德互动。  相似文献   

18.
和谐警民关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有相应的警察道德作为其基础和调节方式。警察道德评价是警察道德从应然转化为实然的杠杆,是形成警察良好职业道德品质和风尚的重要条件,对处理好警民关系具有行为诊断、约束、激励和导向功能。建构科学的警德评价机制应确立发展性的警察道德评价观,建立与和谐警民关系要求相一致的警察道德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制度,从而积极有效地发挥警察道德评价的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19.
道德信仰的基础是道德,支撑是信仰,实质是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在道德情感、认知和行为等方面实现内化、修正和提升,也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工作之一。但受网络环境影响,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呈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偏离与危机,表现为道德情感淡化、道德认知异化、道德意志弱化和道德行为浊化等现象。文章通过对网络环境背景下大学生道德信仰问题现状分析,提出要从强化民族传统教育、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完善网络监管体制和优化多元教育主体等方面来重视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20.
道德发展是指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体随年龄的增加而学到的是非判断标准,以及按该标准去表现道德行为的过程。也就是说,道德发展过程应包涵二层含义,其一属于“知”的道德,即对是非善恶的判断,另一属于“行”的道德,即对道德理念的具体实践。就“知”的道德而言,必须在个体的认识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下才可能学,所以它与一定的年龄阶段相一致。而“行”的道德,则影响因素更多、更复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