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质询是人大尤其是地方各级人大及常委会对“一府两院”行使监督权的一种刚性监督手段。在新闻媒体的报道中.我们不难见到,一些地方行政领导因缺乏“人大意识”,不能及时、慎重地对待人大代表的质询而遭罢免或撤职。在此,笔者对有关人大质询监督的一些问题作以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
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不断完善,地方各级人大的监督工作有了很大进展。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职能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一般把审议报告、执法检查、组织视察、专题调查、开展评议等作为主要的监督形式,而对地方组织法所规定的质询、特定问题调查、罢免或撤职等较为严厉的刚性监督形式,却很少用或基本不用。这直接影响人大监督的权威。  相似文献   

3.
监督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重要职权。作为区级人大.监督工作是一项最基本、最经常的工作。监督法的颁布为我们有效开展对“一府两院”的监督提供了具体的法律依据。一年多来,围绕如何贯彻实施监督法,认真履行监督职能,加强和改进人大监督工作,不断增强监督实效,我们在实践中作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4.
正代议机关的监督方式多种多样,西方国家议会的监督方式主要有质询、罢免、调查、信任表决、弹劾等,而执法检查则是中国人大常委会对"一府两院"工作是否合宪合法的一种独特的监督方式[1]。然而,宪法第六十二条和第六十七条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授权中并没有规定执法检查权,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以下简称《监督法》)却用第  相似文献   

5.
过去的几年,人大监督在续写辉煌的同时,更留给我们一个又一个温暖的记忆。以监督法出台为契机,随着观念的递进.境界的攀升.人大监督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继续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围绕中心,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工作思路更加清晰。和谐,人文关怀、民生、支持等一些表述,渐成人大监督流行语汇。而从这些流行语汇中,我们分明可以读出民主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6.
过去的几年,人大监督在续写辉煌的同时,更留给我们一个又一个温暖的记忆。以监督法出台为契机,随着观念的递进,境界的攀升,人大监督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继续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围绕中心、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工作思路更加清晰。和谐、人文关怀、民生、支持等一些表述,渐成人大监督流行语汇。而从这些流行语汇中,我们分明可以读出民主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7.
潘玉华 《人大论坛》2007,(10):16-17
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以下简称监督法)的学习,就县级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工作而言,目前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监督工作存在走形式、不深入、表面化、实效性差等问题。比如,一些视察和执法检查,形式上轰轰烈烈,实际上只是一般性地走走看看。发发议论,缺乏深人的调查研究,缺少具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监督工作重形式轻实效,监督力度不大,从而影响了人大监督制约的权威性。二是监督职权行使不到位。在监督工作实践中,常规的一般性的监督手段运用得多,而询问、质询、特定问题调查等刚性监督形式,以及罢免等硬性监督手段根本没有得到有效使用或使用不多。致使监督力度不大,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审议是人大常委会行使职权过程中最为普遍的表现形式和使用频率最高的运行程序,是监督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实践中,审议之后的处置,如对监督对象采取质询、撤销其不适当的决定或命令,乃至撤职或罢免等手段的,并不多见。这种"议而无决"的做法到底妥不妥?一些地方人大的同志几年来一直在思考和探索。审议既是经常的、大量的,但又一般不予处置,也就是说常常"议而无决"。  相似文献   

9.
<正>人大质询是人大代表或者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在人大或者其常委会会议上,依法对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工作提出质问并要求答复的一种监督形式。我国宪法、全国人大组织法、地方组织法、代表法、监督法、全国人大议事规则、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以及预算法等对人大质询都有规定。实践中对这项工作的理解和把握还有很大距离,现提出九个问题加以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10.
人大质询,是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一种重要监督活动。质询是人大的一种监督活动;质询权则是人大代表和常委会组成人员,就某一问题依法向本级行政机关及其所属部门、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提出质询和询问,受质询机关有责任予以答复的权力。我国宪法、监督法等法律对人大质询权作了较为系统的规定,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人民代表大会质询制度。  相似文献   

11.
今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正式实施,标志着人大监督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监督法》对行使监督职权的基本原则、主要方式和运行程序做出了较为全面的规定,使人大的监督工作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对加强人大监督工作具有重大的意义。作为区人大常委会的派出机构的街道人大工委,如何贯彻落实好《监督法》,切实加强街道人大工委的监督工作,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需要我不断的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监督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极为重要的职权。在我国的监督体系中,人犬的监督是代表人民行使权为、参干管理国家事务的最高层次,最具有权威权的监督。但监督权在运用中往往很难操作到位.主要是程序性监督多.实质性监督少.柔性监督多,刚性监督少。特别是法律规定的质询、特定问题调查、撤职、罢免等刚性监督手段“该出手时不出手”,很少使用甚至不用,直接影响了人大监督的权威性.同时与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法治国家的要求极不相称。  相似文献   

13.
2007年1月1日起施行的监督法,第一次对各级人大常委会的质询权作出了规范化、程序化的规定。研究并探讨监督法框架下的质询权,对进一步做好人大监督工作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随着2007年1月1日的日益临近,监督法的实施已进入倒计时。人们都期待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人大监督能拥有一个完美的开始。如果说,一句“二十年磨一剑”道出了制定监督法的艰辛,那么,实施好这部法律,将需要付出更多的艰辛和更大的的努力。依法监督才是最有效的监督。这是多年来我们在监督工作中所形成的一个很重要的共识。它对于贯彻实施监督法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人大监督是一项法律性、程序性非常强的活动,因此,宪法和两个组织法对人大监督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权限划分都作了明确规定,而监督法则将这些规定进一步具体化、程序化…  相似文献   

15.
《公民导刊》2007,(5):5-5
监督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人大监督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同时也对地方人大监督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要认真贯彻实施好监督法,履行好人大监督职能,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监督工作,增强监督工作实效,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在人大监督工作实践中树立“成本”意识。  相似文献   

16.
多少人,多少盼,一部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出台了。监督法的颁布,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标志着人大监督工作将进入一个新阶段。作为地方人大常委会及其组成人员、以及人大机关的每一个工作部门和每一位工作人员,要以贯彻实施监督法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人大监督工作,以贯彻实施监督法的显著成效开辟人大监督工作新局面。  相似文献   

17.
据《河南商报》报道,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办法(草案)》(以下简称《办法》)。《办法》规定,副省长、副市长、副县长等,如果出现失职、徇私枉法等行为,常委会五分之一以上的组成人员书面联名,可提出撤销这些人职务的撤职案。按照《监督法》的规定,撤职案与询问和质询、特定问题调查并列,是人大常委会仅有的几种刚性的监督手段之一。这  相似文献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正式实施,标志着人大监督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监督法》对行使监督职权的基本原则、主要方式和运行程序做出了较为全面的规定,使人大的监督工作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对加强人大监督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罗平县人大常委会以贯彻《监督法》为契机,认真学习《监督法》,准确领会、把握好《监督法》的精神实质,切实贯彻实施好《监督法》,把对加强司法监督工作,增强司法监督实效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抓牢抓实。  相似文献   

19.
人大任免制度是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任免权的具体制度。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拥有对同级国家机构组成人员进行选举、决定、任命、免职、接受辞职、撤职、罢免等项权力。人大任免制度既是组织国家机关的基础,又是监督国家机  相似文献   

20.
2006年8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3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以下简称《监督法》),并于2007年1月1日起实施。《监督法》的颁布实施,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件大事,必将有力地促进各级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工作。我们要把学习贯彻实施《监督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不断提高监督质量和水平,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人大监督工作,树立人大监督的权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