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政府的减法     
赵义 《南风窗》2012,(22):34-37
中国政府应该增加社会所需要的政府监管和公共服务,但不能简单地和西方国家做对比。西方国家历史上所谓小政府到大政府的演变,是在小政府基础上的职能的增加,我们也不能被欧美国家当前"大政府"的趋势所迷惑,因为这个趋势的基本含义是针对金融业的监管而言的。  相似文献   

2.
赵义 《南风窗》2014,(7):38-40
<正>从2014年"两会"后开始,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进入一个深度博弈的阶段。其中有利益之争,有价值观之争,有权力之争。一个政治、经济、社会的新格局,正在形成。自从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之后,新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方略日渐清晰。因此之故,对于2014年,有的人称之为"全面深化改革元年",也有人更加形象地称之为"历史开始了"。以2014年全国"两会"为标志,在经过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背书"之后,这个社会的执政阶层和全体人民已经正式向改革的深水区走去。  相似文献   

3.
国家利益问题:西方主流学派的论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国际关系学界关于国家利益问题的论争包括经典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之争、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之争、建构主义的挑战和新现实主义的发展三个阶段。其中 ,建构主义的挑战对现实主义的理论构成了真正的威胁。新现实主义也不断地发展自己的国家利益理论。作为系统理论向国际关系大理论过渡的必要一步 ,对国家间利益关系的研究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4.
目前的煤电僵局是企业之争,不应该放大为行业之争。国务院高层不能因为电力企业或者煤炭企业的呼吁,就轻易出手干预。  相似文献   

5.
市民社会     
市民社会(也译作公民社会)是当代政治学和社会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比较性概念。它是与国家相对,并部分独立于国家的一种社会存在,包括那些不能与国家相混淆或者不能为国家所淹没的社会生活领域。市民社会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经济和权利多元;二是其基本单位是独立的个人;三是契约社会;四是高度自治。从社会学的角度讲,市民社会是国家或社会的基本单元(个人、家庭、企业、社团)之间组成的社会组织,这些基本单元具有一定程度的自治性,并且自愿捍卫自己的价值和利益;从政治学的角度讲,市民社会强调国家与社会之间建立在公民、公民权和法制等概…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北冰洋沿海国以及世界上各主要国家在北极地区的权益之争愈演愈烈,北极问题迅速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对此,东亚各国也应当作出积极的反应。北极理事会作为包括全部八个极地国家的政府间组织,在北极事务中发挥着重要的领导作用。本文通过对北极理事会的工作重点及发展趋势的概述,分析东亚国家(主要是指中国、韩国、日本)参与北极理事会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若干建议,以提升东亚主要国家在北极事务中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7.
一、俄罗斯社会处于极不稳定的过渡状态,社会发展道路和摆脱危机的出路之争集中表现为权力之争在"8·19"事变和苏联解体中,苏联传统的社会主义制度被抛弃,苏共失去了掌权地位,俄罗斯社会处于向另一种社会制度的过渡。在社会的急剧转变时期,经过七十年高度集中统一、在国家机器、党的铁的组织纪律作用下,长期板结的俄罗斯社会,在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的动荡之后,又进一步剧烈分化。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在新的社会条件下重新集结、组合、反复改组,结为千余个政党、运动、组织,形成了俄罗斯历史上第二次建党高潮(第一次是在1905年革命中)。截止1992年6月,在较大的25个政党中,有20个是"8·19"之  相似文献   

8.
文章的基本观点是:社会资本是公民之间的合作关系网络,这些合作关系促进了集体行动问题的解决。尽管参与共同体与对他人的信任之间的互反关系一般被理解为是共同体的属性,但这种互反关系证明了社会资本在个人行为和态度中的存在。以此为出发点,文章假设:社会资本的多样性可以用公民与其共同体的心理牵涉以及公民的认知能力、经济来源、一般的生活满意度来解释。除了对实际运转措施的特定控制外,社会资本的多样性影响着公民对国家制度的信心。该文的研究方法是在一个  相似文献   

9.
国家没有能力作为,社会就不能稳定发展。而真正的民主是建设服务于社会利益的国家的必要条件。真正的民主不是一下子建立的,也不是照搬别国的模式。社会必须准备好利用民主的机制。必须要大多数人感觉到自己是公民,准备把自己的时间、精力用来参与管理过程。换言之,在人民准备为民主付出的地方,民主才能运作。  相似文献   

10.
精准扶贫是国家权力携带资源"回归"乡村社会的延续,资源的输入与权力的下渗深刻改变了国家与乡村社会关系的格局。在精准扶贫场域内存在国家与乡村社会的双重治理目标、外部与内生的两种治理资源、正式与非正式的多维治理规则以及多元化的治理主体,由此形成复合治理的结构样态。实现精准扶贫的有效治理更为关键的是使复合治理结构运转起来,即不同治理要素之间实现融合互嵌。但在社会转型与治理逻辑转换的大背景下,国家治理精细化、直接性、标准化和组织化的逻辑与乡村治理简约化、间接性、非正式化和个体化的现实在精准扶贫的实践过程中碰撞。有效调适精准扶贫场域内复合治理的张力进而实现治理要素的融合互嵌,需要推进国家与乡村社会的目标耦合、机制并轨与规范融合,根本上需要在政党引领下激活多元主体协同共治从而实现常规化、制度化减贫。  相似文献   

11.
唐昊 《南风窗》2012,(14):91-93
大学教育、特别是博雅教育的普及化逐步改变了美国社会的知识结构,使其由近代精英民主的时代迈入了公民政治的时代。一个社会的强者不是天生地就有服务社会的理想和习惯的。这些都需要文化上的渐进养成。而改变人心和文化的最直观能量存在于教育过程中。亚洲和美国的历史对照表明:一个天才的人物不能挽救一个国家,一个单独的圣人也不能挽救一个国家。  相似文献   

12.
台湾主要社会意识与现实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红  郭明 《台湾研究》2006,(1):21-26
自台湾问题形成半个多世纪以来,台湾的主要社会意识,在不同时期不同政治力量的牵引下出现了一些变化,在对岛内朝野之争和统独力量演变的同时,也对国家的统一产生一定影响。充分认识台湾内蕴理念的演变及其内涵,承认台湾民众中广泛存在的社会意识中的合理成份,认清不同时期的执政当局向社会灌输特定意识的意图,有利于掌握台湾社会的特征,有利于了解台湾同胞的“所思所想所要”,有利于缩短两岸在认知上的距离。  相似文献   

13.
新十年     
随着此次全国"两会"新一届国家机构领导人的选举产生,一个10年的政治周期宣告正式结束,新的10年开启。纵观改革开放以来历次换届,执政思路不会发生突变,都是在上届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和发展。但未来5到10年面临的问题是,不能再完全沿袭之前的发展思路,要打破改革僵局、调整经济结构、改善社会治理等等,诸多难题摆在面前,社会矛盾的积累、  相似文献   

14.
世界主义与社群主义之争是国际关系伦理学领域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世界主义的诸多形态中,康德主义是影响力最大的。哈贝马斯是当代康德主义的重要代表性人物,其理论有鲜明的康德主义色彩,但也不乏黑格尔主义的成分。一个好的国际关系伦理学不能只采取康德主义与世界主义的立场,而必须同时兼顾黑格尔主义与社群主义的立场。  相似文献   

15.
学术界对亲权的性质之争由来已久,学者们也是众说纷纭,笔者从亲权的历史沿革、私法走向以及社会需求等方面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并对几种观点进行了辩驳;同时简单对立法模式做出比较,希望对解决亲权的立法难题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大国崛起与国际秩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历史角度研究国际秩序内涵、大国崛起与国际秩序之间的关系,并从中引申出政策含义。本文的主要观点是:国际秩序是大国之间权力分配、利益分配和观念分配的结果;国际秩序之争,实质上是权力、利益之争,又主要表现为观念之争、国际机制之争;大国对国际秩序的影响巨大,大国崛起必然冲击既有的国际秩序,带动国际秩序的变革;20世纪的国际关系集中体现了大国崛起与国际秩序的互动关系,出现了三次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诉求,每次都比前者进一步推动了国际社会的进步;当前国际秩序新与旧、消极与积极并存,正处于转型期。  相似文献   

17.
在扩展国家和霸权理论基础上形成的调节理论,有助于我们理解目前对绿色资本主义的探讨并评价它们的社会、生态、经济和民主政治的意蕴。一方面,绿色经济战略表明,自然的稳定化的确可以成为危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正在形成中的绿色资本主义新形式也是如此,因为它处在了众多危机现象的交汇处;但另一方面,绿色资本主义需要其社会生态代价的外部化,即通常所说的"环境修复"。而这就意味着,绿色资本主义归根结底是一种排斥性计划,因而不能实现普世化,相应地,需要一次次合约式地或军事性地加以保护,以便排斥来自南方世界的新来者。  相似文献   

18.
龚小夏 《南风窗》2008,(19):78-81
这次通过选择一个在偏远的阿拉斯加之外几乎无人知晓的佩林,麦凯恩好似在一夜之间抢走了奥巴马在媒体上的风头,也夺取了这位民主党候选人的政治招牌。于是,今年的大选不再是布什的老政策与奥巴马的新政策之争,而是民主党与共和党两种变革方向之争。  相似文献   

19.
言论     
中国陆权和海权的关系近代以前,在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对中国的威胁主要来自大陆,对这种威胁的反应使得中国成为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大陆国家。近代以后,中国受到了海陆两方面的威胁,中国海陆复合的地理特点要求中国海陆兼顾,然而,国家战略资源的有限又不允许同时有两个战略重点,必须在不同的时期依据国际形势的特点确立战略重点,历史上的海防与塞防之争深刻说明了这个问题。问题的实质在于,中国确保陆权与发展海权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确保陆权是发展海权的基础。因为陆地是安身立命之所在,没有陆地,国家不复存在,焉能发展海权?经过建国后几十年的建设,中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而且在冷战后中国在亚欧大陆上的地缘战略环境发生了十分有利于中国的变化,中国应该集中战略资源大力发展海权。海权是陆权的自然延伸,仅有陆权,没有海权,出海口被堵死,不能经略海洋,不但发展受到限制,而且也不能很好地确保陆权。  相似文献   

20.
福区政府与福街草根商会通过协商民主基础上的谈判对话,实现了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利基于妥协基础上的共赢。这一人类学田野观察中的福街草根商会“民族志”揭示中国宪政建设在文本宪法尚不能转化为有效政制之转型期间,民间组织与地方政府双方可以在既有文本宪法框架下主动互相接触;并通过协商民主范式变通相关政策法规,在交往理性中渐趋宽容与妥协。这种“正当妥协”的地方性宪政经验表明,民间组织与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平等基础上的协商与对话,促成互利互惠的和谐社会。地方性宪政的微观经验,还需要通过普适性的法治国途径上升为国家法律,但实已拓开当下中国国家与社会结构性良性互动关系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