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俄罗斯与欧佩克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历史上曾有多次合作失败的先例。但页岩革命后,美国在世界能源格局中角色的转变引发了世界能源市场与地缘政治格局改变的"系统效应"。面对美国页岩油生产与出口的强劲增长趋势,同为传统石油生产国和出口国的俄罗斯与欧佩克国家选择联合应对、抱团取暖,双方的制度性合作趋势具有明显的危机驱动特征。但欧佩克领导国沙特与俄罗斯之间追求的地缘政治目标存在很大差异甚至彼此竞争,这一内在矛盾决定了双方未来合作的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下,俄罗斯与欧佩克关系的走向值得持续关注。  相似文献   

2.
冷战后俄罗斯的地缘政治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汉文 《国际政治研究》2012,(2):125-142,10
冷战结束后,俄罗斯部分学者围绕"欧亚主义"与经典地缘政治理论,分析这两大思想传统的现实价值及其启示,力图藉此理解当代俄罗斯的政治身份、国家地位与未来命运。冷战后俄罗斯地缘政治思想的兴起,反映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俄罗斯国内外形势的巨大变化,对俄罗斯对外政策实践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总体看来,冷战后俄罗斯地缘政治思想依然是传统地缘政治理论的延续,基本没有克服传统地缘政治思想存在的诸多缺陷。个别激进的地缘政治观点与沙文主义与极端民族主义联系较为紧密。  相似文献   

3.
柳丰华 《当代世界》2009,(12):41-43
自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和美国在俄周边地区的地缘政治博弈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俄美博弈的焦点先是东欧,在东欧沦为美欧的势力范围之后,又转向了独联体地区。俄美在东欧和独联体的地缘政治博弈是两极格局坍塌的必然结果,它不仅关乎冷战后欧亚大陆上“地缘政治真空”的填补,  相似文献   

4.
中亚因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丰富的油气资源而成为国际政治格局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地区。“9·11”事件更使中亚地区的形势及其各种利害关系变得错综复杂,特别是随着美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增强,围绕地区安全事务主导权及其里海能源之争,美国与俄罗斯和中国在地缘政治中的关系变得更加引人注目。尽管其中出现了一些积极发展的良好势头,但彼此在战略利益上的根本分歧所导致的竞争格局仍将是影响中亚地区在世界政治中地位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地缘政治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现代地缘政治学自19世纪末诞生于西方以来,经历了历史性的兴衰演变过程。基于对俄罗斯地缘政治理论发展及其所处现实的考虑,笔者认为,俄罗斯具有不同于西方的独特的地缘政治观,即谋求融合心脏地带和边缘地带、实现帝国联合、寻找通向暖海出口的欧亚主义地缘政治观。俄罗斯的地缘政治观在其地缘战略的发展演变中得到反映和体现。  相似文献   

6.
网络空间正在成为新一轮地缘政治博弈的大舞台,网络地缘政治成为大国博弈的一个分析视角。网络空间组成架构的地缘属性、网络空间活动主体的地缘属性以及主权国家在网络空间日益上升的权力,都构建了网络空间的地缘政治属性。中美关系中的网络地缘政治逻辑包括六大方面:地缘政治思维构建网络安全话语和政策、网络空间人造壁垒与地缘政治空间的重合、网络主权问题强化传统地缘政治理论、网络空间权力争夺重现地缘政治竞争、网络军事化趋势加强地缘政治冲突风险、网络问题逐渐被纳入传统地缘政治格局。由美国引导的大国网络博弈的地缘政治趋势对全球网络安全形势形成了威胁,中国应与各国携手,超越地缘政治并推进"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建设。  相似文献   

7.
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有关大国加紧战略布局,地缘政治博弈加剧。面对西方压力,俄罗斯加快实施"转向东方"战略,提出大欧亚伙伴关系计划,意欲将地缘政治优势向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区扩展。其中东盟成为大欧亚伙伴关系计划的重要战略支点之一。加强与东盟的政治和安全合作是俄罗斯扩大地缘政治影响、构建欧亚新秩序、抗衡美国战略遏制的重要切入点。当前,俄罗斯对与东盟国家发展经济合作、在大欧亚伙伴关系框架下推动欧亚经济联盟与东盟国家自贸区建设有强烈需求。对东盟国家而言,与俄罗斯发展合作关系有利于其大国平衡,维持其在东南亚事务中的核心作用。尽管如此,与双方政治和安全合作的不断升温相比,经济相互依存度低和合作基础薄弱仍然是制约俄罗斯与东盟国家关系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此外,由于东盟利益的全球化和俄罗斯实力的增长,影响双方合作的诸多因素实际上超出了双边关系范畴,大国博弈和南海局势等为双方合作增添了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8.
<正>乌克兰危机是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与西方长期较量的最大危机。危机虽然由乌欧关系引起,实质是美俄地缘政治争夺。美国的战略考虑是,通过策划乌克兰政变削弱俄罗斯复兴的关键性基础、离间俄欧(德)关系及俄中关系,防止欧亚大陆走向一体化,以便重返亚太、集中精力应对中国的崛起。危机将对国际格局和国际规则产生深远影响,也将对美国重返亚太战略带来重大掣肘,是对美国霸权诚信的严峻考验。  相似文献   

9.
俄罗斯自沙皇俄国时期就重视北极开发。开疆拓土的历史惯性和国家利益的现实需求,共同构成俄罗斯北极政策的逻辑出发点。俄罗斯北极政策的目标是把北极地区打造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巩固俄罗斯在全球经济与地缘政治格局中的地位,实现俄罗斯民族复兴。在西方制裁下,俄罗斯新北极政策的着力点是北极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内容包括吸引投资、开发能源和建设基础设施,平衡经济增长与环境关切之间的关系,以及更多关注北极地区的民生福祉。俄罗斯推进新北极政策具备一定的有利条件,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相似文献   

10.
张路 《国际展望》2023,(2):137-157+162
2022年初俄乌冲突发生后,欧盟国家与俄罗斯多年来因非对称能源依赖所累积的矛盾激化,引发的地缘危机直接造成欧盟能源短缺,价格飙升,能源问题政治化趋势明显。基于欧盟国家与俄罗斯关系的严重恶化,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上升。欧盟先后出台对俄罗斯的煤炭和石油禁令,主动对俄实行能源制裁。这是欧盟自成立以来首次从官方层面运用行政手段直接干预能源市场,标志着在地缘危机的驱动下欧盟开始深刻变革自身的能源理念——由能源理想主义走向能源现实主义。欧盟正重新定位与俄罗斯的关系,并试图弥补以往由于认知偏差所造成的自身能源结构缺陷,扭转能源体系的脆弱局面,重塑自身的能源安全格局。相较于以前的能源政策,欧盟新的能源行动更加注重能源的结构性安全和相对的能源自主,但一定程度上以牺牲经济利益和气候目标为代价,其行动的一致性和政策效果还受内部利益分歧和外部供应链风险等多方面因素制约。  相似文献   

11.
进入2013年,美国加快了从阿富汗撤军的步伐,阿富汗战争迫近尾声。然而,阿富汗重建仍面临安全局势恐遭逆转、政治和解举步维艰、经济发展难以持续等严峻挑战同时,美国、俄罗斯及印度、巴基斯坦和中亚国家等基于各自国家利益与地缘目标,反恐合作减少,而利益分歧加深,政策冲突加剧,这将对地区安全及地缘政治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9·11事件"之后,美国对阿富汗进行军事打击,中亚地区在地缘政治中的地位骤然上升,美国借机实现了对中亚地区"军事介入"的历史性突破.俄罗斯在中亚地缘政治格局中的传统主导地位随之受到严重削弱.同时,中亚各国在奉行"大国平衡"外交政策的基础上,积极谋求自身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13.
2019年1月,卡塔尔正式退出欧佩克。卡塔尔此次退出欧佩克的原因,包括美国因素、沙特因素、欧佩克石油生产配额限制以及欧佩克成员国影响力削弱等因素。这一事件反映出国际能源供求版图发生深刻变化,折射出当前国际能源地缘政治格局的重大调整:美国加强对能源地缘政治核心区的争夺,欧佩克的影响力下降,沙特俄罗斯联手打造"欧佩克+"来提升能源话语权,石油消费国加强合作,中东能源地缘政治热点频发等。  相似文献   

14.
俄罗斯在中亚:政策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亚地缘政治格局正在经历复杂的变幻,俄罗斯是影响其演变趋势的一个关键角色。苏联解体15年来,俄罗斯对中亚的政策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在经济上“甩包袱”和在军事上谋求建立集体安全体系(1991年12月—1995年9月)、重返中亚(1995年9月—2001年9月)和谋求恢复在中亚的传统影响(2001年9月至今)。未来俄罗斯对中亚的政策仍将以双边为主,多边为辅。俄罗斯与中亚五国的关系将会获得程度不同的发展,同时将受到俄罗斯自身实力状况、美国因素和中亚各国内政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沙特阿拉伯和以色列改善关系是近年来中东地缘政治格局的显著变化,它既是两国应对中东地缘政治格局剧变的战略选择,也是两国政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遏制伊朗势力的扩张,加强双边经贸联系和助推区域经济合作,是沙以两国改善关系的主要战略目标。沙特和以色列"结盟"将加剧中东两大阵营的对立,扩大阿拉伯国家间的裂痕,并使巴以问题的解决向着有利于以色列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古阿姆组织是格鲁吉亚、乌克兰、阿塞拜疆和摩尔多瓦四国俄文名称的缩写组合。该组织成立于1997年,是为了加强各国间相互合作、促进地区安全与稳定、加强各国政治与经济交流,以及同国际恐怖主义、有组织犯罪和毒品走私作斗争而成立的。古阿姆组织是地区两种主要地缘政治力量(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地缘政治力量和俄罗斯地缘政治力量)消长的产物和地区各国为提高自身地缘政治力量而努力的结果。在该组织的未来发展前景中,  相似文献   

17.
俄乌冲突是世界百年变局的标志性事件,是以北约为战略工具的美国霸权扩张突破了俄罗斯国家安全的物理与心理边界的产物,它从政治、经济、治理三个层面推动了世界格局的演变和重塑,已经成为西方国家与非西方国家之间双边与多边关系发生历史性变革和重塑的关键因素,可以从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对此进行分析。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突出特点表现为地缘冲突激化、扩大化和复杂化,集团政治和强权政治周期性强化;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表现为世界市场体系集团化、国际贸易集团内循环、产业链脱钩、供应链断裂、国际货币体系分化与世界数字货币体系构建;世界治理格局的演变表现为治理主体、治理客体和治理机制的调整与重塑。西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单边主义乃至新殖民主义所主导的世界政治经济旧秩序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所取代是世界格局演化的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18.
媒体     
《南风窗》2014,(12):15-15
<正>01中俄天然气协议与地缘政治英《经济学人》5月24日在5月份的一场紧张谈判中,中俄签署了一项庞大的天然气协议。普京称这项协议是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史上最大一笔交易。但其真正价值却是协议背后的地缘政治。在经过了为期10年的讨价还价后,两国在这个当口达成协议并不出人意表。它将有助于克里姆林宫减少俄罗斯天然气出口到  相似文献   

19.
2011年中东地区陷入动荡以来,土耳其外交政策呈现两大持续性特征:与大国关系的异动和强势回归中东。与大国关系的异动主要表现为土耳其与美国关系的问题不断及土耳其与俄罗斯关系的回暖。相较于其他地区大国,土耳其回归中东显得颇为高调,也取得了某些成果。安全诉求和地缘政治抱负是土耳其外交政策调整的主要动力,土耳其能够为中东地区提供何种安全保障架构以及被地区国家的接纳程度,将决定土耳其外交政策调整的限度。与此同时,土耳其也是观察国际格局转变的极佳案例。从某种意义上讲,土耳其在地区领袖争夺中暂时处于领先位置,近期的"卡舒吉事件"进一步强化了土耳其的优势地位,但决定性因素是中东乱局最终将以何种方式尘埃落定。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印度与越南的防务安全合作步伐持续加快,无论合作规模还是合作层次均有很大提高。印越防务安全合作隐含很多"中国因素",其用意和指向颇为微妙。基于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和地缘安全等方面的现实考量,印越两国不断推进和发展防务合作关系,将对东亚地缘格局形成一定影响。随着地区形势和国家利益的微妙变化,印度和越南将会进一步积极调整防务安全战略,不断扩大和深化两国合作关系。不过,受制于国防工业实力不足、现实战略需求效应和东亚地缘格局变迁等因素,印越防务安全合作对地区格局的影响又相对有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