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今年4月25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发行新版人民币的命令》指出:“新版人民币发行后,与现行人民币混合流通,具有同等的价值尺度和流通、支付、贮藏手段的职能。”如何理解人民币具有价值尺度、贮藏手段的职能呢? 我们知道,现在世界各国发行的大都是纸币,我国的人民币也是一种纸币。纸币是从全作为流通手段的职能中产生出来的。最初,金以条块形状参加流通,后来发展为全铸币。在铸币的价值和它所代表的价值发生分离,铸币实际上已经成为价值符号的基础上,最终出现了纸币。所以,纸币是金属货币的符号,它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在历史上,许多种商品曾充当过货币材料,后来终于被金币取代。资本主义国家在第一次  相似文献   

2.
纸币的职能     
“纸币是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它产生后能否与货币一样,拥有货币所有的职能?这个问题在师生中争议较大,对此发表一些个人的看法。纸币是“货币符号”,不是商品,本身没有价值,这点大家都知道。但随着金属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在正常情况下,纸币其实已经像货币一样成为财富的象征。比如在正常情况下某商品价值100元,其实就是代表了100元所代表的金属货币的财富,比如等于一克黄金。所以纸币在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时候,也就代替了货币执行间接的价值尺度职能。当然纸币的这一职能,是在国家政权没有变更、没有发生剧烈的通货膨…  相似文献   

3.
在当前世界货币金融活动中,很多国家或地区的纸币已经明显地与黄金脱离关系。这种现象业已引起人们的注意,但对它的解释却众说不一。传统的看法,认为纸币只能是黄金的符号,不可能脱离开黄金而独立存在,另一种意见则认为,这是货币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纸币时代,纸币已不是黄金的符号,而在独立地执行着货币的各种职能。前一种意见以引用马克思的货币定义为依据,即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而纸币不是商品,不能独立地充当货币;后一种意见是从当前现实出发提出的看法,但未能由理论方面加以进一步论述。本文赞同后一种观点,并试图对货币的新形态——独立的纸币形态作一些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4.
通货膨胀是高一教材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现实经济生活中常见的经济现象,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弄清以下五个问题。 一、通货膨胀存在的条件 一是商品经济;二是纸币流通。 首先是商品经济条件。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促进了流通手段的产生,为纸币的产生提供了可能。但不是只要有商品经济就存在通货膨胀。 其次是纸币流通条件。通货膨胀只有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在金银货币流通的条件下,由于金银凝结着人类劳动,本身有价值,它作为贮藏手段的职能可以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能使它同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从来没有到过中国,但在他的巨著《资本论》中却提到了一个中国人。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第三章中,马克思讲到铸币、价值符号、直接从金属货币流通中产生出强制流通的国家纸币时,写了一个编号为83  相似文献   

6.
在小学的时候,我一听到有人为没有钱花而叹息不止,我也跟着叹息起来:“唉!国家就不能多印一些钞票,使人们都有钱花吗?难道没有一个人能想出这个好办法吗?”我真为之奇怪。我带着这个百思不解的问题升入了初中,但在初中的三年里,我仍没有解出这道“高次方程”。升入高中后,开始学习《政治经济学常识》了,我多么渴望这道难题能在这里得到解决呀。不久,就讲到“货币”这一节,这个问题在我头脑里终于有了正确的答案:纸币不过是代替金属货币的价值符号,它不是随便可以印刷的。在商品流通中,由于纸币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所以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基础。如果,纸币的发  相似文献   

7.
货币均衡就是客观经济过程对货币的需求与社会对货币的供给基本一致。经济学理论中的均衡概念指的是一种动态的平衡,所谓货币均衡反映的是货币供求及各经济变量之间存在的一种大致趋向的变化状态,也就是说,货币均衡的含义是指货币供求之间存在的基本一致的趋势。 在纸币流通时期,因为纸币本身不具有价值,或者说,纸币本身的价值与它所代表的价值量相差太大,要使纸币成为广大社会公众所普遍接受的货币符号,必须打上权力的烙印,强制流通。随着中央银行的诞生与国家垄断的形成,货币发行也就作为中央银行的一项特权而存在。这时,作为国家的代表——中央银行来说,其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货币供求平衡,即:应发行多少货币才是均衡的货币供应量?在现实生活中,如果货币发行过少,满足不了经济建设和发展对货币的需要,会出现“货币饥荒”,使生产萎缩,商品供应不足;如果货币发行过多,超过了客观的货币需求量,则会出现物价上涨、币值下降的通货膨胀。在货币发行权被中央银行垄断的纸币流通条件下,货币量的增减必须由中央银行来进行调节。 1984年以前,我国实行的是“大一统”的银行体制。当时的中国人民银行既是主管货币发行、创造信用的中央银行,又是具体经办存、放、汇等具体业务的商业银行。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相似文献   

8.
货币与纸币     
货币就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和其他商品之不同在于它是唯一专门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从货币的出现到以金银充当货币材料,这中间是一个长期演化过程。在古代,贝、牲畜、毛皮都充当过实物货币。马克思说:“一种商品变成货币,首先是作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换句话说,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是货币。”  相似文献   

9.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掌握商品、货币、价值规律等经济学方面的一些基础知识。它包括商品生产、商品经济、使用价值、商品、价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一般等价物、货币、价值尺度、价格、流通手段、商品流通、纸币,通货膨胀、价值规律等概念;还包括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及其相互关系、价值和交换价值的  相似文献   

10.
正《河北日报》·2月23曰随着移动支付的广泛应用,如今人们越来越习惯没有纸币的日子。日前,央行行长周小川接受访问时谈到"数字货币",称央行很早就开始研究数字货币了。从广义来看,数字货币就是一种电子货币,与网络技术紧密相关,具有支付和流通属性,可以作为纸币的替代品。业内人士分析,中国的数字货币  相似文献   

11.
笔者讲授《经济生活》时,发现如何明晰的区分货币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是教学的一个难点。笔者查阅了大量与货币理论有关的资料,结合现实的经济活动,探讨科学区分这两个职能的基本原则。首先,要考察这两个职能各自发生作用的范围。货币的流通手段是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  相似文献   

12.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人教版高中一年级《思想政治》第20页)。我认为纸币仅仅由国家发行是不够准确的。从当今世界的现状看,纸币并非完全由国家发行,还存在着有发行权的特殊地区和有发行权的国家联盟发行的情况。一、国家发行从传统的纸币概念直接得知纸币必须是国家发行的,如果不是国家发行的,就不能行使货币的职能;纸币必须是国家正在强制使用的,如果是国家以前强制使用的,而现在不再强制使用的,则不能在市场上流通。二、有发行权的特殊地区发行从目前我国的香港、澳门、台湾来看,其港元、澳门元、台币均是纸币,但这些…  相似文献   

13.
关于纸币有没有价值的问题,是我多年教学实践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不少学生经常提出:“纸币有价值”。他们认为生产纸币耗费了人类劳动,纸币又可以在市场上购买(或称交换)一切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所以,纸币也是商品,有价值。我认为纸币是没有价值的。首先,必须弄清“价值”、“货币”、“纸币”这三个概念的内涵。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着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的关系。这就明确告诉我们,只有商品才有价值,不是商品就没价值。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般等价…  相似文献   

14.
陈文兴 《创造》2016,(11):94-95
正长期以来,中学教材上都会介绍,东川铜矿富集,很早就开始开采,是中国的铜都。东川区政府所在地于2005年区划调整后,由原来的绿茂、碧谷、新村、姑海几个乡镇合并起来,组建铜都镇。如今该镇街道上随处可见铜文化符号,但很少有人知道,现在的铜都镇其实并不产铜矿,产铜的地点在汤丹、因民、舍块、拖布卡等乡镇。其中汤丹至少在汉代就有人开始采矿冶铜,明代嘉靖年间曾根据中央政府的命令铸币,并造出现在会泽县保留着的那枚重达  相似文献   

15.
2012年全国新课标文综试题及答案公布后,全国中学政治教师对第12题试题进行了一些讨论。老师们几乎是一边倒地声讨命题人,笔者也有同感。待"愤怒"的心情平静下来以后,笔者不免陷入沉思:为何一道小小的选择题却有如此强烈的反响?下面,笔者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吹毛求疵"地来探讨下此题,以期与命题专家和广大同行商榷。一、试题回放与解析12.货币最早以足值的金属货币形式出现的。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商品流通中产生了作为价值符号的纸币,并逐渐取代了  相似文献   

16.
一 物价上涨是纸币流通下一个不可逆转的经济现象 物价上涨的成因尽管可以多种多样,如成本推动、需求拉上、结构变动等,但我们认为,不管其成因如何,物价上涨将始终只是一种纸币现象。也就是说,不管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如何,只要它在商品交换中使用纸币作为交换媒介,那么就必然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物价上涨。 为什么这样说,我认为支持以上论点的理由至少有三条: 第一,在纸币流通下,过多的货币供应会推动物价上涨。这一点现在基本上已被人们所  相似文献   

17.
宋代铜钱铸行陷入危机,宋元时期官方和民间分别通过发楮印钞、使用白银、短陌支付等方式应对铜钱危机.由于纸币信用崩溃,白银在宋代与纸币发生联系,入元后广泛用于价值贮藏和计价,明朝顺应市场发展,改用白银作为财政收入的计量标准.明中叶国内市场快速发展,产生了巨大的货币需求.在官方发行的纸币贬值、铸行制钱得不偿费的情况下,民间市场的白银流通和私钱盛行,适应并支持了市场的发展.中国历史上官方垄断货币发行并通过货币发行驾驭市场的传统货币政策终结,国内市场的发展及其特性,决定着宋元明清时期货币制度的发展和变化.明中叶白银广泛使用,是晚明美洲白银大量输入的前提而非结果.海外白银输入对明清市场发展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但对明清货币流通格局的影响及其所体现的中国与世界经济的互动,不宜高估.  相似文献   

18.
台湾民间著名钱币收藏家、被誉为“钱币大王” 的黄冠军先生,于7月20日专程来到浙江千岛湖,受到淳安人民的欢迎和千岛湖钱币岛岛主邵中先生的热情接待.黄先生此行目的是在钱币岛展出自己一生中收藏的系列钱币珍品,沟通台湾和祖国大陆的民间钱币文化艺术交流.黄冠军先生一辈子钟情和喜爱收藏中国钱币,从16岁到72岁的56年间都如醉如痴地收集各种钱币,从纸币到硬币,从流通货币到纪念币,从铜、银币到  相似文献   

19.
<正> 1.通货膨胀流通中纸币量超过实际需要量所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是纸币流通条件下的特有现象。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由于金银本身具有价值,过多的金币或银币会自发地退出流通,破贮藏起来,使流通中货币量与需要量相适应,因此,没有因货币过多而使物价上涨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丁小珊 《求索》2010,(10):254-256
美国经济学家莱得勒和帕金认为,通货膨胀是一个价格持续上升的过程,即货币持续贬值的过程。此时,纸币的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所需货币量,进而引起货币贬值、物价上涨。通货膨胀是纸币流通条件下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然而,通货膨胀并非纸币流通条件下特有的经济现象,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也存在通货膨胀。我国古代就存有大量的反通货膨胀思想。而今,虽然政治、经济环境已发生变化,但古人于反通货膨胀的努力与探索,对我们当下的反通货膨胀政策的制定存有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