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日本首相菅义伟长子菅正刚的饭局依旧“好吃难咽”。3月1日,内阁广报官山田真贵子——自称“不拒绝聚会的女人”因为参加了菅公子的饭局而不得不离职。与此同时,菅义伟“平民首相”的人设,也在长子饭局的影响下几乎坍塌。不过,菅公子这样的饭局,不是孤例。在日本,权贵的饭局是其独特“忖度文化”的重要“平台”——官员在推杯换盏的轻松愉快中,忖度权贵及其亲属的心思,巧妙安静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办成事情。  相似文献   

2.
舒炜 《廉政瞭望》2014,(3):26-28
饭局,是人们重要的公共活动场所。在不少人印象中,官员尤好饭局,十八大之后。这些饭局明显减少.但不妨碍在饭桌上,依然要讲政治。  相似文献   

3.
<正>一名高官和部分餐厅老板相熟,勉强安排一些看得上眼的饭宴,但经常要欠他人情成分,高官不想每次都打人情牌,所以不敢再问,有时唯有自己掏腰包补差价。最近,四个饭局成为香港茶余饭后的谈资。饭局的主人是政务司司长林郑月娥。从1月6日到14日,她连续在自己的官邸宴请了60多名立法会议员,拉开了香港新年"政改饭局"的序幕。"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这句话如今在香港,似乎正在被改写成——"革命需要请客吃饭"。  相似文献   

4.
郑坚白 《廉政瞭望》2014,(22):11-11
近期,记者采访了多名办案一线的纪检监察干部。他们说,铁面执纪是纪检监察干部的职责所在。查处人之后,遭到“冷遇”,“嘲讽”,也是常事。 一名刚调任某市宣传部门的官员跟记者讲了他在纪委工作时的事。某次,他带队调查了一个正处级干部,对方最后降职为副处。在一次私人饭局上,两人不期而遇。几杯酒下肚,那名被降职的官员就开始对他冷嘲热讽,旁人纷纷劝止。孰料那人越骂越起劲,还顺带说起纪检机关来了。  相似文献   

5.
凌德 《廉政瞭望》2014,(3):24-25
最近,四个饭局成为香港茶余饭后的谈资。饭局的主人是政务司司长林郑月娥。从1月6日到14日,她连续在自己的官邸宴请了60多名立法会议员,拉开了香港新年“政改饭局”的序幕。  相似文献   

6.
《党课》2011,(23):76-77
近年来,政府采购领域不断出现“天价采购”现象,政府采购部门官员腐败案件时有发生。采购环节存在漏洞缺乏监管,相关法规不够细化完善,公民诚信道德指数偏低等原因都导致了政府采购领域饱受诟病。专家建议,只有细化制度,让更多主体参与进来,全程监督,“阳光采购”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7.
《当代党员》2012,(6):64-64
编辑同志:您好!我是一名基层公务员。几年前,组织上对我的工作作了调整,从一个“清水衙门”调整到“权力部门”,没想到,因为饭局而产生的困惑与烦恼也随之而来。虽然自己只是一名中层干部,但隔三差五就有饭局,甚至有时一天要赶好几个饭局。  相似文献   

8.
赶饭局     
吕清明 《党课》2013,(10):128-128
我的朋友老孙是某单位主任,找他办事的人很多,加之老孙交际广,朋友多,饭局接二连三,有时候一天得赶好几个“场子”。有饭局就要喝酒,老孙酒量再大,几个饭局下来,也喝得醉醺醺的。  相似文献   

9.
我不知道贾先生是“据实而作”还是“为文而文”,但每读一遍,都忍俊不禁,引发“三笑”。其一,觉得饭局的做作好笑。按说,饭局的主要功能是饮食,其次是交流。但现在的很多饭局都变成了演戏。设局者是导演,权高位重者是主角。一切程序都有约定俗成的规矩。说举杯,就举杯;说起立,都起立。主角谈笑风生,配角毕恭毕敬。为讨主角和导演高兴,一大群人屈背弯腰,搜肠刮肚,像极了赵本山的小品。  相似文献   

10.
萨苏 《廉政瞭望》2011,(4):47-47
作为东方国家,日本和中国一样,自古以来把饭局当作沟通感情、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至今长盛不衰。即便是日本最普通的职员,每个星期都少不了一两次饭局。时间通常是周末,办公室的同俐门一起出动,下饭馆吃一顿算是惯例。此外,还有五花八门的名目,什么“忘年会”、“送别会”、“新入会”……  相似文献   

11.
一副厅级干部抱怨称,饭局多时,几天难吃上粗荼淡饭,他就会梦见豆芽菜小米汤,“鲍鱼海参龙虾都有.但我吃不惯”。基层干部称.饭局就是仕途,一场饭局就是一次机会.接待上级不敢怠慢。  相似文献   

12.
徐浩程 《廉政瞭望》2014,(11):27-28
“有人总结过中国饭局三大特色——吹捧、忽悠、讲段子。就像酒一样。段子是饭局的润滑剂;饭局则是段子传播的主战场。”  相似文献   

13.
每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饭局。有些欣然前往,有些不得不去,也有些借故推辞。但著名作家贾平凹,不但不去,还给饭局的组织者写了一篇“辞宴书”——  相似文献   

14.
<正>官场饭局文化中的不少问题,我们今天必须正视和做出改变,真要刹住公款吃喝风气和饭局潜规则,需要治源头和抓过程,更要文火慢炖,运用疏导之法。饭局,是人们重要的公共活动场所。在不少人印象中,官员尤好饭局,十八大之后,这些饭局明显减少,但不妨碍在饭桌上,依然要讲政治。有人归纳过,大家通过饭局可以产生决策,可以张扬势力,可以收纳或排斥,可以论资排辈或攀比高低,最重要的是,可以让这个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活动,升华成细致和有效的政治工具。但官场饭局文化中的不少问题,我们今天必须正视和做出改变,真要刹住公款吃喝风气和饭局潜规则,需要治源头和抓过程,更要文火慢炖,运用疏导之法,达移风易俗之效。  相似文献   

15.
“装家”     
老五  劲飞 《廉政瞭望》2012,(2):65-65
我1993年开煤矿,算是第二代煤老板。时间宽裕的时候,我会跑跑北京,让朋友帮我张罗些饭局,或者和朋友去参加别人的饭局,规格越高越好,图的就是认识些有用的人。饭局上有一类人是纯骗子,常爱冒充国家重要部委的司局级干部。这类骗子档次最低。被识破后有挨打的风险,饭局组织者自然严防死守。还有一类人你没法说人家是骗子,只能夸人家是“装家”,超级能装的专家。“装家”不骗,而是通过演技让老板们觉得他是大人物,有事肯定能办。达到这个目的是需要水平的,演技要好,摆谱摆得到位,能在不动声色间征服老板,让老板拿钱来投靠,然后再拿着老板的钱运作。  相似文献   

16.
门面、场面、情面,俗称人生三碗“面”。这三碗“面”究竞如何“吃”法,颇值得好好动动脑筋。若仅是寻常百姓,打肿脸充胖子、家中无米仍要请客吃饭,只是自己受苦,却也无妨,若是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却要另当别论了。  相似文献   

17.
请客吃饭,来客招待,这是人们在社交中常有的事。但请客也好,招待来客也好,都免不了要有陪客。在公务活动中,究竟怎样陪客是好?时下有许多人将“陪客”当成“陪吃”、“白吃”,于是乎,天天有客来,天天要陪客。为此,曾有人大声疾呼:要煞住公款大吃大喝的歪风,得...  相似文献   

18.
《党课》2008,(10):82-82
2005年,成都市官员最怕的是什么?是收到市纪委官员“请喝茶”的邀请。官员们心里十分清楚,市纪委“请喝茶”就像香港廉政公署“请喝咖啡”,这是纪委介入调查的开始,是一个官员即将落马的前兆。有分析人士认为,纪委从对问题官员实施“双规”到“请喝茶”的过程,实质上透露出中国反腐策略的调整——反映了执政党在反腐败斗争中更加注重斗争的艺术、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19.
姚晓熙 《廉政瞭望》2013,(13):60-62
据邵晓平回忆,曾经有一所初中的校长,在饭局上直截了当地跟他喊话:“你们给的钱太少,这个价钱是招不到人的。”气势强大。  相似文献   

20.
《党课》2014,(23):34-35
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召开后,不仅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也引起海外媒体的广泛关注,他们对我们的教育实践活动是怎么看的呢?在这场运动开始之初,不仅西方媒体抱着怀疑态度,在中国舆论场中,许多人也不看好,如有观点担忧其沦为“形式主义”,浮于表面,草草了事。或认为它仍然摆脱不了“运动”属性,如一阵风吹过,治标难治本。令绝大多数人没有想到的是,在强力推行一年半后,中共的党风和官风悄然发生着深刻变化。香港和台湾的商人,对祖国大陆开始变得有些“陌生”,他们曾经习惯了十多年间与官员们觥筹交错、迎来送往的熟悉节奏忽然间消失了。一位香港商人曾感叹,以往自己每次赴京,都要张罗大小饭局,所宴宾客也多是“达官贵人”,但是现在,自己“已经根本请不到人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