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老六月雪 《党课》2010,(12):102-105
隋朝历时38年,是我国历史上繁盛的朝代之一。公元581年,北周的静帝以杨坚众望所归下诏宣布禅让。杨坚登基称帝,定国号为大隋,改元开皇。开皇九年(公元589年)灭南陈,统一中国,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同年琉球群岛归降隋朝。  相似文献   

2.
蒙曼 《廉政瞭望》2011,(22):57-57
隋文帝第一次实现了中国大范围内的多民族的统一,真正做到了地无分南北、人无分夷夏。只要看看隋文帝这个第一家庭就明白了。杨坚是汉人。他的皇后独孤伽罗则是鲜卑化了的匈奴人,这两个人的结合,就叫人无分夷夏。  相似文献   

3.
薛胄,字绍玄。隋朝河东汾阴 (今山西省万荣县宝鼎村 )人,生卒年月均不详。薛胄出生于一个官僚家庭,其父薛端,北周时曾官至蔡州刺史。北周明帝时,他袭父爵为文城郡公,开始入仕,官至司金大夫和开府等职。隋文帝杨坚于公元 581年取代北周建立隋朝,薛胄入隋被任为鲁州刺史,未及赴任旋改任卢州,不久又迁兖州刺史。他到兖州的第一件事便是决刑狱。他上任后见牢狱人满为患,更因朝代更替,案牍不决,百姓怨愤。所以,他利用旧朝之狱今朝不理为由,仅十多天,便结案数百起,使大多囚犯得以放还,一时刑狱为之空虚。这一举措不仅没有损害隋…  相似文献   

4.
隋文帝杨坚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有为之君。他在公元589年统一全国后,实行了一系列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政治经济改革,如三省六部制、开皇律、科举制、均田制、义仓以及修建长安城、大运河等。《剑桥中国隋唐史》甚至这样评价道:“人们在研究其后的伟大的中华帝国的结构和生活的任何方面时,不能不在各个方面看到隋朝的成就,它的成就肯定是中国历史中最引入注目的成就之一。”  相似文献   

5.
有这样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 一个木匠和他的邻居,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伤了和气,背地里,他们用各种恶毒的语言攻击对方,都有一种要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的意思。这样一来,不但他们两家形同陌路,就连和他们很要好的朋友,为避免不必要的误会,也对他们敬而远之。  相似文献   

6.
人类社会诞生以来,人们就对那些铺路架桥者充满敬意。中国有许多关于造桥的故事,隋朝的工匠李春造了那座著名的赵州桥——这是世界上第一座石拱桥,足以让中国人傲然于世。而在民间的传说中,赵州桥则是鲁班造的,因为在大众的心目中,造桥的都是神仙。2005年,又一个有关造桥的故事  相似文献   

7.
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案“,即使平民百姓家中的内务都难以了断,那么人员冗杂的皇家后宫之事就更是纠缠不清了。自古以来,朝朝后宫多是非,有后妃争宠明枪暗夺,有诸位王子争位骨肉相残,这种事谁也难以管下来。到隋朝时,偏偏出了这么一位皇后,她施展奇才大略严治后宫,确实卓有成效,皇帝都不得不惧她七分,这就是隋代开国之主杨坚的皇后独孤氏。  相似文献   

8.
正公孙景茂,字元蔚,河北河间阜城人,南北朝至隋朝时期大臣、学者。由于博学多识,被称为"书库",隋文帝杨坚仰慕其贤,七十七岁时授予其刺史之职。公孙景茂很注意抚恤百姓,以自己的德政感化州民。为了治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他把办公地点搬到了百姓的炕头上,这个"搬"字文章很大。路途崎岖,交通不便,一个耄耋老人,又是"上仪同三  相似文献   

9.
司马十 《廉政瞭望》2013,(10):55-55
魏征幼时时乖运蹇。他出身河北巨鹿魏氏,其父曾任北齐屯留令,也算是北齐之名门望族。在距他出生还有3年时,北齐被北周灭了:在他刚满一周岁之时,北周又被杨坚的隋朝取代了。连续的政治洗牌,生生把原来勉强称得上望族的魏氏弄成了寒门。因为家贫,魏征年纪轻轻就出家做了道士。魏征亲身感受了离乱之苦,所以他说“自古丧乱未有如隋世者”、“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挺住挺住再挺住,是魏征的生活信条。在这一信念的支撑下,魏征先后或主动或被动地改换了5次主人:先投举兵反隋的武阳郡丞元宝藏;接着服侍瓦岗军首领李密;后随李密降唐效力于李渊;不久因被俘开始效命于另一个义军首领窦建德;窦兵败后,魏征开始作为主要谋士效命于李建成的鞍前马后,在此期间,他曾为李建成献出了及早动手除掉李世民的毒计。这就是魏征在遇见李世民之前所有的政治履历。  相似文献   

10.
正在中国漫长的封建历史中,许多皇帝对当时的积弊敢于大动干戈、大刀阔斧,将重拳结结实实地打在贪官污吏"死穴"上,给历史留下了浓重的一笔。隋文帝:"钓鱼执法"治贪隋朝开国君主隋文帝杨坚历来被人们认为是一位较为贤明开化的君王,经过他前期的治理,隋王朝在短期内出现了难得的富庶和安定局面,所有这些,与杨坚铁  相似文献   

11.
文冬 《求贤》2008,(1):27-27
第一个故事:他是潜逃多年的杀人犯,因思念妻儿,又偷偷潜回这个小城。但刚一下火车,就被警察盯上了。情急之下,他抢劫了一辆出租车,疯了一样在大街小巷横冲直撞。正狂逃,前面的路口有红灯,他猛然踩下了刹车——前面的人行横道上,一队小学生正列队而过。  相似文献   

12.
一件小事引发的思考 重庆人究竟有没有山头意识?提起这个大题目,我就想起了前些天遇到的一件“小事”:有个外商十分看好重庆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前景,想参与某个领域的投资合作,当主管部门与某国有企业老总衔接后,却遭遇了一番尴尬。这个老总可能有些抵触情绪,他在企业宣传说主管部门要引入外资收购企业,结果造成干部职工人心不稳,企业的正常经营受到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北禾 《正气》1996,(11)
节俭皇帝杨坚隋文帝杨坚是以节俭著称的皇帝。一个封建皇帝,拥有最高权力,“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如能做到不奢侈,已属不易,而杨坚极力要求自己过着平民百姓一般的简朴的生活,更是难能可贵。他的车、服、日用东西破了,随时修补,不做新的,他配止痢药时,宫中竟找...  相似文献   

14.
羽戈 《廉政瞭望》2014,(7):61-61
偏居乡下,恰逢农村换届选举,于是听来了一些故事。第一个故事的讲述者,是我的朋友老蔡。他从事建筑工作,常与包工头打交道。有一晚包工头请吃饭,席间觥筹交错,杯杯见底。老蔡问:是不是接到新标,这么开心?答:非也,是竞选村委会主任成功。“花了多少?”“几百万!”  相似文献   

15.
《党的建设》2013,(5):43-43
我国的科举制首创于隋朝。当时隋朝选拔的官吏主要是北周的旧士族。南朝的江南士族和北齐的山东士族,只能保持社会声望,却失去了政治上的特殊权力。于是,朝廷就采取考试的办法,从而使士族有了入仕当官的途径。在战国时代,就有很多政治家和思想家在提倡选“贤与能”,提倡考课与铨叙.  相似文献   

16.
轩遄 《学习导报》2013,(17):64-64
今年第4期“调查”栏目,我们刊发“周恩来的乡村调查”,讲述了1961年周总理到河北武安伯延公社调查的真实故事。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现在被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秉承“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艺术化地再现了出来。  相似文献   

17.
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必须走出两个思想误区平凉地委书记徐拴龙搞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必须走出两个思想误区:一是走出“只要把工作搞好了,吃喝玩乐是小事”的误区。领导干部廉洁与否,是关系到会不会脱离群众的大事,如果领导干部把执行中央关于廉洁自律的规定看成是小事,放...  相似文献   

18.
感恩的心     
艾迪 《党课》2009,(3):104-105
有个故事,是说有个寺院的住持,给寺院里立下了一个特别的规矩:每到年底,寺里的和尚都要把心里最想说的话用两个字表达出来。第一年的年底,住持问新和尚最想说什么,新和尚说:“床硬。”第二年年底,住持又问新和尚最想说什么,新和尚说:“食劣。”第三年年底,新和尚没等住持提问,就说:“告辞。”住持望着新和尚的背影自言自语地说:“心中有魔,难成正果,可惜!可惜!”  相似文献   

19.
陈之昌 《前线》2013,(12):170-171,178
“用勤劳的双手把北京装扮得更加清新亮丽,我的梦便从这里开始……”;“坚守三尺柜台,把各项社会保障政策落实到百姓身上,这就是我心中的中国梦”;“我的梦从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做起……”。一个个鲜活动人的故事,从一个个来自最基层的百姓口中娓娓道来,聆听者无不为之动容:“如果不是百姓宣讲活动,还真没注意过这些凡人小事中同样包含着那么多的闪光点。”  相似文献   

20.
用人也要“打假”○刘疆电视连续剧《隋唐演义》里有这样一段:隋文帝夫妇去晋王府看望晋王杨广,只见晋王府里的仆人尽是些老成粗壮结实的人,花园里没有广植花草,就连琴上也蒙了厚厚一层尘土,似乎杨广一心忙于政事,无暇顾及其他。这种“守成之君”的气象使老皇帝杨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