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突发事件中,民众应对技能的强弱直接影响民众的受灾程度。在社区安全管理问题上,民众应该具有充分的话语权。政府应该努力提高民众在安全管理中的话语意识,并从政策方面给予支持和保障,发挥民众的主体作用,从而确保民众广泛参与社区安全治理活动,以达到社区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2.
民众是政党长期生存和永续发展的根本源泉。政党的政治生命取决于民众的认同。获取多数民众认同是政党合法取得执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必备条件。面对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国外一些执政党奉行民众至上的价值取向,从拓展本党民众基础和巩固自身政治地位的高度出发,通过关注民生、彰显民权、重视民信、掌握民意、推动民和、促进民治等有效路径,保持与民众常态化、制度化联系,从而获取多数民众的支持认同。  相似文献   

3.
民众反腐获得感是衡量反腐败工作效能的重要指标,更是对政府“公信力”起到重要影响。相关问题已成为政治学和行政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重点,但鲜有研究探讨民众个体内部和外部结构性特征对其反腐获得感的影响作用。鉴于此,本文从民众内部社会经济地位与外部政治参与的综合视角出发,探究其对民众反腐获得感的作用机理。结合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民众的社会经济状况与其反腐获得感之间具有显著正向相关性;民众制度性政治参与行为对民众反腐获得感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并在民众社会经济地位影响其反腐获得感过程中起到不完全中介效应;而非制度性政治参与则会削弱民众反腐获得感状况。基于此,为进一步提升民众的反腐获得感,亟须创新完善民众参与途径和方式,积极疏导群体性行为;并着力加大腐败治理力度,深入治理民生领域的腐败问题,全面提升民众的反腐获得感。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在民众中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日益重要和迫切。民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知晓度一般但认同度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总体效果和普及途径、载体、方法效果的评价具有不同特点;不同人口学特征民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知晓度、认同度存在显著差异;民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度受到自身思想观念和外在社会思潮的影响。普及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建立在低知晓度上的认同度难以稳定持久;民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识不够全面、系统和准确;普及途径、载体和方法与民众生活实际存在裂缝等。对此,需要结合民众生活现实,针对普及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民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知晓度,普及途径、方法、载体贴近民众实际生活,发挥党组织优势,培育民众良好的生活态度、人生观念和政治观念,增强民众对社会思潮的免疫力来提高民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度。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建设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一种实践活动,民众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真正主体,因而必须充分认识和正确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民众共识。生态文明建设的民众共识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已经达成的民众共识,另一类是尚未达成的民众共识。其中,具有逻辑关联性的政治共识、情感共识、价值共识是第一类的具体表现;制约民众共识形成的理论共识、制度共识、区域共识是第二类的具体表现。国家必须及时发现和科学引导民众共识,让生态文明建设和民众共识尽早形成内在契合,进而不断巩固和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成果,最终取得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胜利。  相似文献   

6.
政府本位和民众本位是两种性质、内容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政府本位就是以政府的意愿、期望和要求作为政府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民众本位,则是以民众的意愿、期待和要求作为政府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政府管理创新过程中,坚持民众本位这一根本价值取向,必须明确政府的具体服务对象,把握民众的需  相似文献   

7.
第一,政党在民众中获得认同的比例,与政党取得政权的概率及执政地位的巩固成正比。权力来源于民众,没有民众的认可,政党就无法走上执政地位。当然,不同的政党,获得民众支持的方式可能不同,有以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真诚行动赢得民众支持拥护的,也有以各种欺骗、作假、甚至收买等方式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获得民众支持的。这里就有了真正的认可和虚假的认可的区别,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具有共性。如果得不到多数民众的认可,政党的执政地位是不会持久和巩固的。第二,政党依法执政水平的高低,与政党表达民意的程度及政党自身权威性在民众中获得认同…  相似文献   

8.
纪念活动既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也是提升民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的重要载体。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举行的纪念活动,对于增强民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知、培育民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情感、促进民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信念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1923年,似乎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波澜不惊的一年。但历史深处,其实有很多的"波"与"澜"值得关注。这些波澜影响了党之后的历史走势,其中最重大的事件便是国共合作。保持独立参与合作1923年1月1日,孙中山发表《中国国民党宣言》,标志着改组国民党进入一个新阶段,也宣告中国革命开始了一个新时期。"前代革命虽起于民众,及其成功则独夫取而代之,不复与民众为伍。今日革命则立于民众之地位,而为之向导,所关切者民众之利益,所抒发者民众之情感……"对"民众之利益""民众之情感"的关注,是孙中山革命方向的根本转变,也是国共合作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苏区建立初期,无论民众的革命热情,还是其权利、义务观念、民主与法制意识等都存在着严重缺陷。为加强苏区民众政治意识的培育,中共一方面开展了旨在提升群众政治文化水平的教育运动;另一方面在实践上开展了声势浩大的选举运动。由此坚定了民众的革命理想,增强了民众的阶级国家意识,启发了民众对革命战争的认识,从而为打破国民党的军事"围剿"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11.
德国绿党以明确的生态学价值理念增强民众参与环保的意识,推动制定相关的法律和制度,克服民众参与环保的现实障碍,畅通参与渠道以保证民众参与环保的实效,给我国提升民众的环保自觉性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2.
杨积少 《世纪桥》2007,(3):17-18,31
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执政合法性的内在源泉。指导思想的先进性,在信仰和意识形态上取得民众认同;纲领路线的先进性,在政绩和利益上取得民众认同;组织上的先进性,在政治权威上取得民众认同;作风上的先进性,在政党形象上取得民众认同。保持先进性,增强合法性,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治国安邦的永恒主题。  相似文献   

13.
薄一波等人主持"牺盟会"的日常工作后,就在杨献珍等的有力协助下,立即将阎锡山"宣传民众、组织民众、训练民众、武装民众"的口号和"武装30万国民兵"、"组织百万民众"的两大计划接受过来,并在"把握现实"中加以改造执行,使之成为组织千百万群众进行抗日斗争的重要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14.
现代评论派是192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一个政治派别,对当时的中国民众运动给予了密切关注.关注的原因:一是出于他们对民众势力和民众运动的重视;二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三是出于知识分子自身良知和正义感的驱动.现代评论派一方面对民众运动予以肯定和支持,同时也试图对民众运动的目标和方式等加以引导;在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的专制统治下,现代评论派有关民众运动的政治理想最终未能实现.  相似文献   

15.
民众本位是政府管理创新的根本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本位和民众本位是两种性质、内容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政府本位就是以政府的意愿、期望和要求作为政府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民众本位,则是以民众的意愿、期待和要求作为政府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政府管理创新过程中,坚持民众本位这一根本价值取向,必须明确政府的具体服务对象,把握民众的需要结构,追求民众的价值期望,提高民众的满意度。一、明确政府的具体服务对象政府的具体服务对象究竟是民众还是上级呢?这是政府管理创新究竟以什么为价值取向必须分析和回答的首要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直接关系到政府管理创新的发展方向、制…  相似文献   

16.
民众的生活状况和疾苦直接关系到民心的向背,而社会风习直接与民众的生活状况联系在一起。本文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中国现代民众生活状况及社会风习的研究状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概述。  相似文献   

17.
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在长期的执政实践中积累了一套联系民众的方法和经验,形成了相关的制度和机制。在权力层面,力推"议员接待日"制度和议员回访选民制度,直接联系选区民众;在政府层面,组建"人民协会",搭建政府和民众双向沟通的桥梁;在政党层面,成立"人民行动党社区基金会",扶贫济困,解民忧民难;在国家层面,启动全国性对话活动,检讨国家政策,掌握民众动向。新加坡人民行动党联系民众的成功经验对于新形势下巩固我党的执政地位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绿色消费是私益性与公益性、物质消费与精神文化消费并重的消费理念与消费模式。消费支付力既非绿色消费"第一"更非"唯一"的决定因素。我国绿色消费需求不足,部分民众不愿消费;绿色消费环境欠佳,部分民众不敢消费;绿色消费结构失衡,部分民众不会消费。推进绿色消费,一要注重生态教育,激活绿色消费潜能,让民众乐于消费;二要构建激励机制,优化绿色消费环境,让民众敢于消费;三要合理引导,提升绿色消费品味,让民众善于消费。  相似文献   

19.
在政府决策中实现充分的信息公开和广泛的公众参与,获得民众对民主政府的信任;在政府决策中实现对权力的规范和制约,获得民众对法治政府的信任;在政府决策中健全决策规则和程序,获得民众对效率政府的信任;在政府决策中建立完善的决策纠偏和损害救济机制,获得民众对诚信政府的信任。  相似文献   

20.
王志民 《世纪桥》2009,(2):47-50
在严峻的抗日战争年代,冯仲云在通河工作过。通河民众怀念这位教授名将,传颂他与通河民众的情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