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孙海生 《求实》2005,2(8):58-59
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论断.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如何对待"先富"与"共富"是一个重要课题.先富带后富,逐步缩小差距,最终走向共同富裕,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徐彬  张洁 《学习论坛》2013,(7):52-55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然而,由于"先富"的政策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政策预期,导致由"先富"到"共富"的政策难以发挥作用。转型后期,为了实现共富的社会目标,必须坚守民生理念,强化经济规制,进一步优化收入分配制度。  相似文献   

3.
"先富共富"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涵十分丰富,包含了社会主义若干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共同富裕不仅体现了质的规定性与量的规定性的统一,还体现了内容的广泛性与过程的动态性的统一;部分先富不仅有其确切的含义,还有着客观依据和历史必然性."先富共富"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理论创新."两个大局"战略的实施是"先富共富"思想的成功实践.  相似文献   

4.
《探索》2014,(4)
从内涵看,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和历史上其他社会形态最根本的特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发展导向和目标约束的作用,是目标与过程的统一。从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看,应是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帮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当前的现状看,出现了"贫困人口减少"与"贫富差距扩大"两种趋势并存的格局,以及"先富带后富"和"先富汰后富"双重效应同时演进的状态,使共同富裕成为"中心课题"已经刻不容缓。创造性地实践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是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5.
"先富共富"论,是邓小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所设计的一个大政策,是我们处理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先富与共富关系的理论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在发展中出现了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并且已经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要解决这个问题.重温邓小平"先富共富"论,可以使我们受到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这一充满辩证法的精辟论述,深刻地揭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和价值归宿,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指导方针。构建和谐社会的全过程必须实现"共建"与"共享"的有机统一和良性互动,着力做好以共建促共享、以共享促共建的工作。要做到以共建促共享,必须以科学发展观引领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建设成果;要做到以共享促共建,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激发人民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  相似文献   

7.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回顾这些年来取得的成就,我们经历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同时,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提出了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的宏伟目标。根据当前社会发展形势,可以把共同富裕这一目标的实现划分为三个阶段:共建、共享、共富。三个阶段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相互交叉与重合,贯穿于实现共同富裕这一奋斗目标的始终。但三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又各有侧重:改革开放初期,百废待兴,"共建"是发展的重点,更是基础;当前,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现状,要求"共享发展"是必由之路;未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共富"必然是发展的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8.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谐社会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的思想。"共建共享"思想充分体现了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新时代背景下,我党对于全体人民幸福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它是新时代提升人的幸福感必须确立的价值取向,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条件下我国全体社会成员应当大力倡导和牢固树立的幸福观。"共建"是人民幸福的基础和前提;"共享"是人民幸福的体现和核心;"共建"、"共享"两者的辩证统一是人民获得幸福的重要保障。"共建共享"思想对保证人民幸福的全面实现、社会的繁荣稳定、防止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刘长军 《前线》2022,(9):14-17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和行动价值。中国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一开始就与共同富裕紧紧联系在一起,为推动共同富裕提供了理论准备、宝贵经验和物质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启了对共同富裕的新探索,形成了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和“先富共富”的新思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开辟了共同富裕的新境界,深化了对推动共同富裕的规律性认识,我们党正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稳步前进。  相似文献   

10.
共同富裕被认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政策的目标.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一直坚持这一目标,从最早的"共同富裕"到"先富带后富",再到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再次把共同富裕提到一个战略高度.那什么是"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和"先富带后富"到底是什么关系?它与过去曾经存在的一些极"左"认知和行为是什么关系?如何实现"共同富裕"?对...  相似文献   

11.
开发人口红利应对“未富先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历三十年改革开放与计划生育政策之后,中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在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保障的同时,人口年龄结构迅速老化,刘易斯转折点即将到来。长期以来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劳动力比较优势行将弱化,如何延续人口红利,确保中国现代化顺利转型,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延迟退休年龄、加大人力资本积累、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调整计划生育政策,是应对“未富先老”的重要战略。  相似文献   

12.
缩小贫富差距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当前的贫富差距状况既有积极意义,也有负面影响.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缩小贫富差距.要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积极扩大就业,加强税收调节作用,普及教育,缩小城乡与地区间差距,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同志的科技思想和着时代的节拍,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两大特征,其内容十分丰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造就一支宏大的科技队伍";"发展科学技术必须抓好科学教育";"改革传统科技体制";"要注重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加强和完善党对科技事业的领导"。  相似文献   

14.
目前学术界对于中国贫富差距主要从客观的指标尤其以基尼系数来测量与分析,但较少从人们的主观感受、认知来认识,尤其对于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最为得益的先富群体究竟如何看待社会贫富分化,并没有什么较为实证的调查资料、数据来回答.而社会贫富分化到何种程度是同人们的主观感受有关联的.本文旨在以作者于2004年9月在浙江所做的问卷调查资料来揭示出先富群体对社会贫富状况的认知,即先富者如何看待与分析目前中国社会贫富分化情况.文章的基本结论是,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得利的先富群体也认为社会贫富分化严重,而造成这种差距过大的原因主要是社会制度性的因素例如分配制度.  相似文献   

15.
李永忠 《党史纵横》2004,(10):21-21
今 年是 邓小 平 百 年 诞辰 ,又值 中 华 人民共 和 国建 国 55 周 年 。 从 报刊 、广 播、电视 、网 络 大 量 的 文 章 节 目 中 ,从 人 们 对 他的 真 切 怀 念 中 ,我 感 到 ,作 为 改 革 开 放 总设计 师 的邓 小平 同 志 ,似 乎 从 来就 没 有 离去,他其 实一 直 就在 我们 中 间。 25 年 的 改 革 开 放 ,使 “中 国 式 ”的 社会主 义 ,从横 向 看,既 不 同于 世 界 别 国;从纵向 看 ,也有 别 于自 己过 去 。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 之所 以 成 功 ,我 以为得 力 于总 设计 师 邓 小 平 “做 模 型 ”、“建样板 间 ”的方 法 …  相似文献   

16.
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三个有利于",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成为我们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判断标准.世纪之交,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三个代表",解决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不仅对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性质和任务作出新的理论概括,也成为衡量我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的根本标准.党的两代领导核心,分别在不同的历史时刻,从不同角度,对当代中国的同一历史性课题--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出了判断标准,其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是一致的,两者相互联系,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17.
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新形势下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形成了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论述。重要论述对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性、根本任务、基本要求、基本原则、战略思路、重要方针和基本任务作出明确规定,具有丰富内涵。重要论述的精神实质包括三个方面,实质是讲政治,任务是思想引领,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精神需要。  相似文献   

18.
“历史周期律”作为反映历史、社会、国家、民族、政党、政权的兴盛衰亡的一种历史现象,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思考和探索的共同课题。胡锦涛总书记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重温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号召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记毛泽东同志当年倡导的“两个务必”,牢  相似文献   

19.
“三个代表”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在我们认真学习和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要着重把握“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根本要求和历史地位等。为此,需要回答“三个代表”与“两个先锋队”的关系。“两股进步潮流”与“两个先锋队”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没有按照马克思恩格斯论述的“五种社会形态”的顺序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开始,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课题:…  相似文献   

20.
“三个代表”的重大意义和生命力在于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现实问题,对“三个考验”的挑战作出了适时而有力的回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