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熊吕茂 《湖湘论坛》2000,13(4):73-74
虽然现代新儒家的创始人梁漱溟在行动上有过放弃佛学、由佛转儒的过程,但他声称自己的学术方向依然是为“释迦、孔子发挥”①;他曾宣布自己“归宗儒家”(2),为“往圣继绝学”,但他心灵深处的终极关怀却从未离开过佛教的文化思想。本文拟就梁漱溟儒佛文化观之异同作一粗略的比较。……  相似文献   

2.
孙书敏 《前沿》2006,(4):254-256
儒道思想在文化上的对立互补,衍生出中国书法艺术的“中和之美”、“动态之美”、“自然之美”以及“意境之美”等独特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历史上,儒、道、佛三足鼎立。作为一种社会主流文化,儒、道、佛在苗族中的传播和影响是深刻的。它们是怎样传入到苗族地区的?它们给苗族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本文将探讨和回答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4.
吴林桦  郭线庐 《求索》2013,(7):119-121
儒家的"比德"说,是从社会伦理道德的角度去看自然现象,是自然的人化;道家的"畅神"说,是通过人与自然合一即人的自然化而达到"悟道"即精神无限自由的境界;禅宗的"见性"说,认为山水是佛性的映照,观照山水即体味"佛性"亦即是禅悟的过程。三者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山水审美思想的主体。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文化学角度论证了中国古代宗教思想的传播观 ,认为中国古代宗教思想中富含对传播的认识和应用 ,归纳起来 ,有三大传播流派 :儒家———“经世致用派”;道家———“自在无为派” ;佛家———“直觉体悟派”。本文还寻绎了中国特色的传播理念和传播实践规律  相似文献   

6.
儒佛之辨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事件。为了接续儒家先圣道统,引导士人积极面对现实,寻求救国济民方略,胡宏在理学思想建构过程中展开"儒佛之辨",扬儒辟佛,影响深远。胡宏站在儒家思想正统的立场,对佛家思想、信仰和学风进行了多角度的批判,回应了南北宋之际佛学兴盛对儒家道统发展构成的严峻挑战,但由于论争立场、动机和方法所致,胡宏的儒佛之辨也留下了历史的局限和认知的偏见。对此进行冷静反思,可为当今儒学和佛学研究以及思想文化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儒、释、道婚姻家庭观张树卿在《东北师大学报》1996年第6期撰文提出:婚姻家庭是人类社会学研究领域里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在不同时代的文化中都呈现出不同的社会人文景观。以孔子为首的儒家婚姻观,主张积极入世。把男婚女嫁看作是天经地义的事,并以小家庭喻比国家...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贵州佛教发展的历史,对明清以来在贵州形成的极具本土特色的佛道儒巫混杂合流的宗教文化现象,从原因和结果两个方面进行了论析。  相似文献   

9.
在阳明学和三教合流等思想影响下,明末清初学者大多萌生乱世隐匿、寻求精神抚慰的念头,并掀起了一股注庄的热潮。在此背景下,《庄子》中的许由形象便打上时代的痕迹和个人的倾向,如在憨山德清处,许由亦道亦佛,但未达圣人逍遥境界;在公安三袁处,许由则是忘己达化、乐天知命之真人或真知者也;在方以智处,许由虽有治天下之德,但应帝王仍归于尧、舜;在王夫之处,尧则高于许由。可见,《庄子》之许由是道、是儒还是佛,皆受到诠释者的立场和所处时代风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早就听闻叶小文书记的文章语言犀利、妙语连珠,却一直无缘逐一拜读.此次恰逢他出版新书,借助科研处书籍存档的近水楼台之便利,有幸先睹为快.我怀着高山仰止的崇敬,逐字逐句、细细研读这本慕名已久的《望海楼札记》,虽怯怯亦拳拳,走近他的内心世界,品读他之于华夏、之于世界的不懈思索.  相似文献   

11.
王宁 《青年论坛》2006,(3):142-144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积淀所形成的传统文化,有强大的生命力,同时也有根深蒂固的消极因子.其植根于每个中国人的精神深处,并对行政管理产生深远影响.特别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儒家思想和道家哲学,如果能在施政过程中明辨其利弊得失,将使我们在行政管理现代化的道路上迈出可喜的一大步.  相似文献   

12.
林平乔 《求索》2007,(5):171-173
朦胧诗人们对儒、道文化有一种自觉的孺慕。在精神血脉上他们既有对五四文学精神的承接,更有对延续不绝的儒家与道家文化的继承。道家文化追求自由、反叛理性权威的精神和清高淡远的生命情调,儒家文化“忧”与“刚”的思想内蕴构成了朦胧诗人文化根性的重要内容。由传统文化人格酿造的诗歌,其内在精神一定会和民族的文化精神同在。  相似文献   

13.
耿定向从两方面展开儒佛之辨,一、批判佛学自了全归说,提倡儒家费隐一贯说,认为只有本诸吾心而推极天下,才是真正经世出世。只有一生用功,无渗漏处才是儒家全归。二、定向超越佛家空相,认为从有入无是初机了见,从无入有才可以经纶大本,化育天下。从根心不容已处证入,在心体尽头处忘知无意,才可以本诸天则,从心所欲不逾矩,才是直指中源,体用合一。  相似文献   

14.
儒佛之辨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事件。为了接续儒家先圣道统,引导士人积极面对现实,寻求救国济民方略,胡宏在理学思想建构过程中展开"儒佛之辨",扬儒辟佛,影响深远。胡宏站在儒家思想正统的立场,对佛家思想、信仰和学风进行了多角度的批判,回应了南北宋之际佛学兴盛对儒家道统发展构成的严峻挑战,但由于论争立场、动机和方法所致,胡宏的儒佛之辨也留下了历史的局限和认知的偏见。对此进行冷静反思,可为当今儒学和佛学研究以及思想文化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清末儒、佛关系初探——以康有为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基亮 《求索》2010,(5):126-128
清末儒、佛关系问题长期被学界所忽视,本文拟以康有为为研究突破口,试图探求清末儒者对于佛教的基本态度。研究发现,康有为始终坚持以儒为主,以佛为辅。但有别于先贤们严儒、佛之辩的教条主义,他认为在坚持以儒学为中心的前提下,可以采取功利主义态度来对待佛教,即当佛教资源有利于儒学时,他可以直接大胆地拿来使用,也毫不吝啬赞美之词;当佛教思想有违其价值理念时,可以毫不留情地大肆贬低。检视清末诸派,概莫能外。  相似文献   

16.
苏轼和叶适都生活在处于中国古代人口发展第二个高峰的宋代,作者认为,由于两人各自不同的生活背景和观察角度,他们的人口思想不尽完全相同。苏轼不把人口多寡作为衡量国家贫富的标准;叶适则继承了传统的人口愈多国家愈强的观点。文章中进一步指出:苏轼的“民本”和叶适的“功利”倾向是导致他们在人口思想上出现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儒、道处世哲学与张衡的人生成就@刘周堂$湛江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广东湛江524048~~~~~~  相似文献   

18.
谭文旗 《求索》2013,(6):115-117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范畴。当前世界思想文化多元趋势不断强化,要重建中国思想文化、艺术审美话语,就必须明晰“道”之要义。本文试图在阐明“道”的传统哲学要义基础上,回溯中国古代哲学的思维路径.以此恰切把握中国思想文化、艺术审美的历史源流.进而克服中国思想文化、艺术审美的失语症,建立一套属于自身而非西方“拿来”的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9.
~~董其昌美学思想中的比较观@李吾铭$广州暨南大学中国文化艺术中心 @黄贞权$广州暨南大学中文系!广东广州510632~~~~①敏泽:《中国美学思想史》第二卷,齐鲁书社1989年出版,第537页。  相似文献   

20.
中國有五岳,南岳為衡山,在湖南省境內,它不僅以五岳之一而聞名,還是華南著名的佛教聖地,常有海內外的善男信女前來朝山進香。一九八六年七月的一天,日本佛教界加藤高一女士一行三人,在這裏瞻仰遊覽了南台、上封、福嚴等寺庵後,情不自禁地感慨道:‘三年前乘興來朝聖,香火稀少,到處是斷壁殘垣,使我們掃興而歸。想不到三年問修復得這麼快,真叫人留連忘返啊!’接着便隨緣樂助,欣然解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