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法律的精神     
王博 《法制与社会》2011,(35):292-292
本文整体都是围绕法律精神来写,文章首先区分了法的精神与法律的精神,阐述了法律与法律精神的含义,并结合道德精神来说明法律精神的意义,分析了我国当代法律精神的现状,最后对我国法律精神的培养做了自己的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2.
浅论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行政立法失误及应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精神损害赔偿排除于国家赔偿制度之外,是我国行政立法在精神损害赔偿方面的一个重大缺陷。本文分析了我国精神损害行政赔偿制度的上述缺陷,并提出了相应的矫正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3.
周念军 《特区法坛》2001,(3):20-20,22
精神损害赔偿是指对权利主体因其人身权益受遭受不法侵害而导致的精神痛苦及精神利益的损害进行赔偿的一种民事责任。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在我国的确立是我国尊重人权、促进人权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但受法制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国的精神损害赔偿在立法和实务上还存在许多误区,也限制了这项制度机能的发挥。2001年3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针对存在的问题。总结多年来的司法判例,并大胆借鉴先进的立法经验,使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取得了重大进展,堪称我国人权保护史上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4.
私法精神的复兴是《俄罗斯联邦民法典》的本质特征。与以往的民法典相比,其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更加精彩,俄罗斯以立法的方式明确了精神损害赔偿的独立地位,确立了较为宽泛合理的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对侵害财产权而致的精神损害实行有限赔偿原则,突出了对受害人所受精神损害的关注,体现了对人格和人的尊严保护的私法理念。上述立法特色无疑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我国应顺应保护人权法律发展的世界潮流,确立著作权人、法人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精神损害赔偿。  相似文献   

5.
黄静丽 《法制与社会》2011,(33):295-296
第三人纯粹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起源于英国,直到今天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是民事侵权行为法上一个争议颇多的领域。本文首先对第三人纯粹精神损害进行概念界定,然后分析了第三人纯粹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在我国的立法状况,并提出了立法意见,最后构建了适合我国的第三人纯粹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6.
李梦迪 《法制与社会》2011,(13):272-272
刑事案件中,精神抚慰是精神损害赔偿的范畴之一,致力于使刑事被害人从所遭受的精神痛苦中走出来,恢复身心健康。但时至今日,我国立法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几乎是空白;司法实践对这一问题又往往忽略。本文从我国刑事被害人精神抚慰被关注的现状出发,深入分析了对刑事被害人给予精神抚慰的重要性,进而对刑事被害人如何给予精神抚慰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张玉珍 《法制与社会》2011,(34):129-130
精神损害赔偿是随着《民法通则》的公布实施而在中国建立的一项法律制度,而我国的国家赔偿制度在建立伊始并没有将精神损害赔偿纳入赔偿范围。新《国家赔偿法》将精神损害赔偿纳入国家赔偿的范围之内,这体现了我国行政法制和社会文明的进步。但是,新法并没有对‘钡害严重后果”的认定标准作出详细的规定,在司法实践中可操作性较差。因此,我国应当对国家赔偿中精神损害赔偿的认定和标准进行探讨,从而细化精神损害赔偿的相关规定,提高相关规定对司法实践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8.
王长玉 《法医学杂志》1997,13(4):225-226
就精神损伤的概念、精神损伤的评定原则,从精神医学和法学两个不同角度出发,结合我国的司法精神病鉴定和司法实践,探讨精神损伤程度评定的分级标准。  相似文献   

9.
精神缺陷罪犯的处遇制度,是一个国家刑事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目前精神缺陷罪犯的处遇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也引起了理论界的关注。荷兰精神缺陷罪犯处遇制度的法律基础和运行状况的介绍,有利于构建和完善我国的相关制度。  相似文献   

10.
我国监狱法与我国刑法在立法精神上不相一致,具体表现为前者宽仁,后者严厉;前者基于主观主义立场,后者基于客观主义立场。这种立法精神上的不一致,不是刑事立法的理想状态,也势必给司法实践带来问题。有必要注意并研究此一问题。推动监狱法精神与刑法精神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于金葵 《经济与法》2001,(10):17-19
近几年,精神损害赔偿诉讼屡见不鲜,我国立法界、司法界和理论界等对此制度的内涵已基本达成共识:精神损害赔偿是权利主体因其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使其遭受精神痛苦或精神利益受到损害,而要求侵权人通过财产赔偿等形式进行救济的一种民事法律制度。在民事司法实践中,对于精神损害赔偿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但行政精神损害赔偿的立法和司法却存在很大的缺陷。2001年1月发生的麻旦旦案件对我国行政精神损害赔偿的立法、司法和理论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罗马法精神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此文着重阐明“作为一种强大的法律制度”的罗马法一直以其精神影响着近现代法律制度。它的精神与原则与市场经济协调。罗马法精神就是罗马法意识,它可囊括为法治观、私法观、权利观。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吸收其精神,充分保证公民、法人的民事权利,尽快制定和完善我国民法中的物权法和债法,吸收其法治观,真正树立法律的最高权威  相似文献   

13.
黄瀚瑶 《法制与经济》2008,(22):31-32,34
旅游合同是一种直接以精神享受为目的的合同,是否能就旅游合同提起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对保护旅游者的合法权益来说极为重要,而我国立法并没有对此做出明文规定。我国传统理论认为违约之诉中不能提起精神损害赔偿,本文认为不仅从理论上来说应该确立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而且根据旅游合同的特殊性以及充分保护旅游者合法权益的客观要求来说,在旅游合同中允许提起违约精神损害赔偿是必要的,当然本文也将从司法实践的可操作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王满春 《政府法制》2012,(28):44-45
契约文化和契约精神并不相同,契约文化是指关于契约的精神性要素和制度性要素的总和,而契约精神则指西方社会在商品经济社会的基础上产生的契约关系所蕴含的内在原则,包含着自由、平等、守信等精神。基于我国有着数千年封建社会历史,传统社会中缺乏产生。现代契约精神的土壤。但是在漫长的社会进程中,契约文化却在我国源远流长,以至于一些内容和契约精神还有契合。追溯历史、远瞩未来,我想就传统社会契约文化的表象、体征以及现代化改造路径进行探求,见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5.
伤害引起的精神损伤程度评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就精神损伤的概念、精神损伤的评定原则从精神医学和法学两个不同角度出发,结合我国的司法精神病鉴定和司法实践,探讨精神损伤程度评定的分级标准.  相似文献   

16.
玄月 《法制与社会》2011,(28):297-297
我国的目前实行的民法过于注重人的物质世界,不重视人的精神世界,这种问题的出现与近代民法中的规定有关;事实上,我国民法中的人是从动物上演变出来的,普遍对生存存在欲望,但人不仅物质来维持生存,更有来自精神方面的需求。我国目前的民法正处于法典化过程中,法典化应当依照精神性与物质性协调统一的原则进行,不仅要注重人的物质世界,而且更需要注重人的精神世界,进而给予人更多的关怀和重视。  相似文献   

17.
对精神损害赔偿法律制度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精神损害赔偿是权利主体因其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使其遭受精神痛苦或精神利益受到损害,而要求侵权人通过财产赔偿等形式进行救济的一种民事法律制度。我国目前关于这方面的法律规定很不明确,司法实践做法不一,理论对此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何完善精神损害赔偿是民法学上一个新的研究课题,本文试对完善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律问题作一些探讨。 一、确立精神损害赔偿原则 精神损害赔偿原则是受害人要求侵权人赔偿的依据,对立法、执法和司法也具有指导意义。但我国目前关于精神损害赔偿的原则尚无明确规定,造成执法尺度混乱,影响了司…  相似文献   

18.
1995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是我国立法史上的一次巨大进步,标志着我国从“国家无责任到国家有责任”的立法转变。但该法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不合理、不完善的地方,尤其是对精神损害赔偿可否列入国家赔偿的范围,目前一直存在争议。有观点认为.我国民事领域已规定了有关精神损害赔偿的制度,目前不宜在国家侵权的领域再建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19.
新修改的国家赔偿法将精神损害赔偿纳入国家赔偿的范畴,是我国民主与法治水平提升的重要标志之一,本文介绍了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的立法现状及现实意义,对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及标准作出探讨。  相似文献   

20.
雷虹 《法制与社会》2011,(21):89-90
奸淫幼女案件会严重损害幼女的身心健康,是刑法打击的重点之一。从我国立法原则看,法律对侵犯妇女儿童的人身权利者,明确要求加害人应承担精神损害赔偿。人身权利受侵害的妇女儿童提起精神损害赔偿是对其权利进行救济的有效措施,也是司法公正、司法效率的目的。但根据我国现行相关法律的规定这类案件是不能提出精神损害赔偿的,本文从奸淫幼女案为切入点来探讨犯罪给被害人带来的巨大精神损失,分析了对这类案件适用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是可行的,是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