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出版:中信出版社定价:49元对于中国发展模式,如果你想颠覆西方传统观点,这本书你一定要读。如果你想获得对中国模式的突破性看法,这本书你也一定要读。中国读者一般很难接触到西方学者对中国发展模式的真实评述,而不用说是一位深入研究中国20多年的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关于“中国模式”问题的研究在国际范围内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国内外学者纷纷发表他们的真知灼见,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一是关于“中国模式”存在与否的争论;二是关于“中国模式”实质和内涵的研究:三是关于“中国模式”基本特征的研究:四是关于“中国模式”世界影响的研究。学界对“中国模式”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多突出总结成就,存在问题关照不足:注重学理的梳理,实证研究不足;强化研究范式.跨越时空的对话不足。我们要更加主动的与国外学者展开对话交流,拓宽理论研究视野。掌握这一研究领域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3.
《小康》2016,(9)
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是习近平总书记流传较广的一句话,把抽象的"制度"这个概念讲得生动而富于形象。事实上有多少人对中国制度有过深入系统的思考和研究?都向大家推荐《制度的笼子》这本书,值得一读。这本书适合现代人看,都是短故事加短评论。它是用各个小故事串起来的大文章。这本书后记中列举了文中引用的50本专著和48篇报刊和网络文章。如果你没有耐心读这么多专著,那就来读作者这浓缩的精华吧。如果你不喜欢理论研读,这本书的短故事也很适合你顿悟。经我粗略统计,这本书共分5章,有53个小节,每一个  相似文献   

4.
《中国残疾人》2011,(12):4-4
推荐理由:借我知识之灯,点亮成长之途。 当你想看一本书,你可以买或借来读。但如果想读书的是一名盲人,即使他已经熟练掌握盲文,读书对他来说,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相似文献   

5.
“中国模式”为我们架起了一个同西方对话的桥梁,在国外,这个词语已逐渐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另一种称谓,成为西方学者对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解读。我们要让世界理解中国,就要学会用别人的语言逻辑解释自己的事情,从别人的研究范式中汲取营养。因此,在国际交往中,我们应用“中国模式”与别国对话,同时始终要把“中国模式”的阐释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相似文献   

6.
新书信息     
《小康》2013,(5):92
《正念禅修——在喧嚣的世界中获取安宁》(美)马克·威廉姆斯、丹尼·彭曼九州出版社定价:32.00元如果你的生活处于压力、混乱之中,性格因此变得暴躁、悲观消沉,缺少正面能量,那么这本书对你将十分合适。作为西方顶级正念专家,本书所提出8周禅修训练指南,凝聚作者几十年来对正念认知疗法研究的精华,如果你遵循他们的指导,必将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7.
人生需要乐趣,读书也一样,有人说现在有许多没营养、没文化、没内涵的书,但就是有人读起来津津有味,那怎么办?我想说,如果合上一本书的时候你的心情突然由阴转晴,这时候可以说这本书也是生产力了。桑格格之前出了本书《小时候》,那时候就有人出来唱反调,说是流水账读不出科技成分来。这一回桑格格又出书了,继续前面《小时候》的风格和语言,还是有人出来唱反调。但是我就是喜欢,因为一口气读下来我突然就变得很开心,这就够了,足够了。  相似文献   

8.
中国模式正在成为后冷战时期西方定义中国身份的一个重要话语,以西方对"中国模式"进行研究为代表的"中国模式学术话语"是这一身份建构过程中的关键性环节。西方学术界试图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历史等维度建立中国模式与中国身份之间的关联,以简单而又有明确内涵的"西方中国模式"为中国定义身份。西方"中国模式"学术话语体系的形成及扩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认知图式和身份认同叙事。为此,我们有必要从构建中国的自我身份、解构西方叙事、提升解读中国道路的话语权等方面努力,不断增强中国道路或中国模式的正当性阐释,在更高的层面上实现自我认同、自我批判与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9.
钱的极点     
80年代,曾看过一本书,劝诫人们要养成“马上就做”的好习惯,尤其强调越是困难越想逃避的事情越是要强迫自己“马上就做”,舍此,很难成为成功者。作者写到:如果你真的想成为自身惰性的挑战者,当你看到这段文字时就要立即放下书,马上就做一项已被你搁置多时的旧事。 记得当时恰值北方冬季,我被这段文字所激励,立即翻身下床,跑到走廊去修我那辆不知为何失去弹性的自  相似文献   

10.
《时事报告》2012,(12):4-4
《中国能赢》作者宋鲁郑说,西方是定期换人换党,中国是定期换人不换党,阿拉伯社会是既不换人也不换党。从目前看,中国的模式表现最佳。原因在于,一个制度要想良好运转,不仅要有灵活性,还要有延续性。  相似文献   

11.
新书架     
《上海人大月刊》2014,(4):52-52
正中国大时局2014高连奎/著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本书是关于中国历史、现状与未来的全景式著作,从曾经的辉煌,走过的曲折,当下的问题,西方的启示,危机的教训,未来的前途,民生的隐忧,理念的革命和模式的创新九大方面对中国解析了详细的分析。一本书让你看懂中国两百年的风云变幻,看懂中国的人和事,看懂中国过去、现状和未来。  相似文献   

12.
赵珩 《传承》2011,(13):34
最近纽约大学经济学教授鲁比尼预言,中国经济很可能在2013年后"硬着陆"。此言一出,立刻引来中国学者们基于民族主义情怀的口诛笔伐。在中国经济总量坐二望一、西方经济全面"沦陷"、全球力捧中国模式、中国已有些飘飘然的时候,鲁比尼说这番话显然有些"不合时宜"。预言从来都不准,因此对一个西方人的话未必要较真。但中国经济确实存在许多潜在危机,在心气很高的时候容易被忽视。  相似文献   

13.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西方一些国家先后炮制出“中国崩溃论”和“中国威胁论”。随着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及和平外交政策的实施,这些论调逐渐失去市场。最近,西方一些人士又提出“北京共识”即“中国模式”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表明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道路认识的深化,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国内学者对中国现代化的发展的理论概括,这一理论侧重于纵向考察。“中国模式”则是西方学者从全球的角度和世界的眼光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概括,侧重于横向比较。两者有着共同的实践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国模式”是相对“华盛顿共识”提出来的,它既不同于欧美模式、日本模式,也不同于拉美模式、印度模式,是对“华盛顿共识”的否定和超越。“中国模式”即社会主义模式,它的成功必将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复兴产生示范性影响。◆◆“中国模式”还在探索发展中。我们决不能陶醉于已有的成绩,必须走创新发展之路,使“中国模式”更加完善,更具有世界魅力。  相似文献   

14.
马上就做     
80年代,曾看过一本书,劝诫人们要养成"马上就做"的好习惯,尤其强调越是困难越想逃避的事情越是要强迫自己"马上就做",舍此,很难成为成功者.作者写到:如果你真的想成为自身惰性的挑战者,当你看到这段文字时就要立即放下书,马上就做一项已被你搁置多时的旧事.  相似文献   

15.
外国学者读不懂中国文化,是因为他们不熟悉中国,中国学者读不懂中国文化,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相似文献   

16.
自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历经30多年的实践,中国摸索出了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独特的发展道路,美国高盛公司顾问乔舒亚库珀默雷称之为“北京共识”,有学者称之为“中国模式”。这一中国模式首先使占世界贫困人口70%的人脱贫,这是中国对人类的一大贡献,同时也使发展中国家发展本国经济多了一种选择。2013年美国《外交》双月刊1-2号发表文章:《中共的生命力-后民主时代在中国开启》。文章认为,中国模式终结西方民主“唯一合法性”。现在我们所期望的是当代中国也能够创造出新的超越西方现代的文化模式:其一是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以使当代中国文化具有与中国经济相匹配的国际影响力,增强对当代中国的文化认同;其二是为世界的多元文化和人类文化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在此,本文主要探讨三个问题:一是文化模式概念,二是当代中国文化模式与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文化模式,三是当代中国文化模式的构建。  相似文献   

17.
新书架     
《乡音》2013,(7):48-48
《你所不了解的西方故事》作者:[英]戴雨果,[英]海伦·布里格斯,[英]约翰尼·阿克顿著,吴春玲,刘海青,董晶译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本书作者戴雨果教授是往来于东西方之间的著名新闻学教授和清华大学的访问教授。数十年的观察和积累,横跨东西方的独特视野,让戴雨果对中国的思考变得深刻而厚重。他觉得自己有责任搭建起东西方透过媒体了解对方的桥梁,这是这本书的萌芽。  相似文献   

18.
中西学者在对中国社会转换过程中的重大会议中共"八大"的评价上,看法相去甚远.中国学者认为"八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取得初步成果."八大的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道路的正确反映.而西方学者则认为八大是修改苏联模式的表现,其含义是八大没有超出苏联模式的框架,而不能称之为中国道路的探索.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代替了从苏联引进的发展战略,因而是中国寻求自己道路的表现.本文探讨了"中国道路"的涵义,指出了西方学者在这一问题上认识的误区,同时论述了八大对中国道路探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读书     
《当代广西》2014,(19):58-58
正《中国超越》张维为著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定价:36.00元《中国超越》:展现中国崛起之逻辑中国落后于西方是近代发生的事。而自现代以来,中国迅速"赶超"西方的背后是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的总体成功,这种成功源于对中华文明底蕴的把握、对中国红色传统的承袭,以及对国际有益经验的借鉴。本书是作者走访百国后的第三本思考型著作。在《中国触动》和《中国震撼》的基础上,作者探讨了中国对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和西方模式的超越,包括在经济总量、社会保障、制度安排等领域的超越。在这些领域中的不少方面,中国已经超越了美国,在另外一些方面,通过不断的努力,最终也可能超越。而其中最有意义的,无疑是中国的制度安排,也就是政治制度方面的超越。  相似文献   

20.
温家宝总理曾说,不认为中国目前的发展道路已成为模式,但这并未妨碍“中国模式”作为热点词汇在世界流播。纷纷攘攘的世界,缘何“中国模式”引来关注和热议,笔者以为有如下几层原因。其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