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公民行动的角度对网络反腐的内涵进行界定更能凸显网络反腐的实质。根据公民行动的方式、行动所指涉的对象、行动过程,网络反腐可以划分为腐败告知型、腐败挖掘型、集体动员型。三种类型的网络反腐行动中,公民从"围观"到"挖掘"到"抗争",显示了互联网时代草根力量的崛起。公共舆论的生成、倒逼、草根动员是网络反腐的行动机制。在未来反腐倡廉建设中,从廉政政策的制定、廉政制度的革新、腐败治理的议题等开放渠道,让草根权力在现实的腐败治理中有效地参与,是化解网络反腐舆情日益高涨的根本。  相似文献   

2.
谢金林 《公共管理学报》2011,8(1):35-43,124
网络空间草根政治运动是草根力量以维护其利益为目的,运用网络技术组织的抗争性集体行动。草根政治运动在网络空间兴起是社会转型时期贫富分化的结果,也是网络时代权力重新分配的结果。它的表现形式主要有网络政治动员、网络舆论批评监督、网络政治参与,它有利于国家-市场-社会关系的优化,也有利于国家治理的发展,同时也可能给政治秩序稳定带来极大的难题。因此,对网络空间草根政治治理必须坚持整体性治理原则,引导与规制并举,现实政治与虚拟空间治理并重,使网络空间草根政治运动成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建设性力量而非颠覆性力量。  相似文献   

3.
网络政治参与是民众在网络空间借助网络媒介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台湾网络社会的发展成熟为台湾民众开启了释放大众政治参与需求的窗口,网络政治参与以其匿名性、开放性、互动性与草根性等特征降低了参与者的行动成本,提高了民众的参与意愿,改变了台湾传统政治生态。新媒体时期的网络政治参与逐渐发挥着从虚拟到现实的强大现实影响力,近年来台湾社会运动的话题兴起、结社、组织策划都源自网络并形成线上与线下密切配合联动,形成了颇具台湾特色的"网上串联、网下集会"公民运动模式。网络政治参与已然从政治人物生态、选举生态、政治舆论生态以及青年政治生态几个层面改变并重塑着台湾社会的政治生态。  相似文献   

4.
现代政治是民主政治,它的基础是公民的政治参与。没有公民的政治参与,整个政治制度就无法运行。要不断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公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就必须提高公民的政治素质。  相似文献   

5.
历史上,技术进步会对集体行动产生深远的影响。作为一个信息聚合平台和组织动员工具,移动互联网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影响了集体行动的组织方式,重塑了集体行动的逻辑。当代形式多样化的集体行动中离不开社交网络的推动,而且出现了传统组织的缺位。回应现实,学术界提出了"互联行动的逻辑",强调个性化信息的快速传播和互联网的自组织功能。围绕该主题有一系列的讨论。数字媒体时代的集体行动背后有更为复杂的混合机制。对此的研究不能忽视其社会、政治背景和技术革新的多重影响。  相似文献   

6.
农民权益保护问题是新农村政治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保障农民话语权已经成为影响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政治问题。国家承认农民享有话语权,但在实践中,农民话语权得不到有效行使,有制度具体操作偏颇、集体行动的自然弊端、农民参与意识与公民意识薄弱的原因。培育农民的公民精神,提高参与意识、完善利益表达机制和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等理路寻找从集体行动的困境走向集体行动的帕累托最优累进路径。  相似文献   

7.
孟伟 《理论探讨》2007,(4):38-40
政治是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集中表现。政治学的研究应有两个基本维度,即政治国家或政治制度的维度和日常社会生活的维度。新世纪以来,城市社会不断发生的"业主维权行动",为日常社会生活视野下的微观政治学研究提供了契机。在日常社会生活视野下,"业主维权行动"既是形成身份认同的社会行动,也是从利益诉求到主张权利进而自主创制规则的公民政治行动。业主组织与资本组织和行政组织,围绕利益、权利、规则而建立起的复杂博弈关系及表现出的内在延展逻辑,证明着政治的原点可能不是别的什么,乃是日常社会生活的自然延伸。  相似文献   

8.
以家居护理工人等为代表的服务业工人组织动员是近年来美国工运史上的亮点。在"社会运动式工会主义"理念的指导下,服务业雇员国际工会领导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家居护理工人通过草根动员、发展会员,参与政治、改变政策以及战略合作、建立联盟等三大行动策略,使工人的权益逐步提高,同时也成为近年来美国发展最快的工会。  相似文献   

9.
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保障。我国目前政治参与还存在动员型参与偏多、公众知情权有限、制度不完善等问题,极大影响了公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我们应该从观念层面、技术层面、制度层面以及物质层面等方面推进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0.
群体性事件的组织程度,对群体性事件的后果有直接的影响。典型案例表明,具有明显组织性的群体性事件,因民众的表达能够纳入组织化的渠道,其破坏性相对较小,而缺乏组织性的群体性事件,因民众表达无序,其破坏性也相对较大。然而,组织化的群体性事件,由于潜在的政治性往往被政治体系所排斥。因此,对群体性事件的后果控制,政治体系需要有正确的政治认知,通过集体行动的边界确定来控制行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谢金林 《公共管理学报》2012,(1):80-93,126,127
本文打通个人层次与社会层次联系,从微观层面展现当代中国网络政治抗争动员的一般图景,以克服资源动员理论对中国网络政治抗争动员机制解释的不适应问题。湖北"石首事件"个案分析表明,情感在网络政治抗争动员过程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从个体层次看,事件对网民的情感刺激决定了网民对事件的解读方式,从而直接影响公共话语建构和网民的社会认同。从社会层次看,网民情感反应根植于社会文化之中,社会文化框架决定着政府与网民互动的模式,直接决定网络政治抗争动员框架的建构。打通个体分析层次与社会分析层次的联系是理解情感影响下的社会认同建构是根本,也是理解当代中国网络政治抗争的根本。分析情感对网络政治抗争动员的影响有利于深入理解网络社会运动的内在机理,也有利于政府科学应对网络集体行动,促进政府与公众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2.
以台湾PeoPo公民新闻平台及公民记者为例,从参与式传播与斌权的视角,通过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和网络文本阅读探讨公民新闻实践如何促进公民行动.研究发现,公民媒体、公民记者和社会组织之间的互动对于公民行动的形成不可或缺.公民媒体斌权是一个参与式传播过程,会民行动的意识与能力借此得到了解放、培育、集结与持续,有助于达成社区行动和资源动员,且在社会层面上构建另类公共空间.并指出大陆公民新闻现象为一种"公民媒体缺席的奋民传播",并进一步探讨了公民媒体对于中国大陆网络意见表达,及其与公民社会的互动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人民建议征集制度是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重要途径,它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运作系统。但作为政府主导的民意表达渠道,由于其组织化动员的参与方式和精英垄断的参与者格局,人民建议征集是一种漏斗型公民参与。相信和尊重民智,避免精英垄断,畅通公民与政府的零距离接触渠道,提高政府的回应能力,建立多中心的直接参与格局,是克服漏斗型参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中国社会的群体性政治参与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群体性政治参与是社会利益群体在一定范围内通过社会组织或以临时集结的方式进行的政治参与活动。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经济领域的改革所推动,中国社会经历了一场与政治体制改革同步进行的全局性的深刻的社会变革。在新的历史时期,群体性政治参与体现为两种发展趋势:一是非制度化政治参与行为的扩展,二是群体性政治参与行为的大幅增加。新时期影响群体性政治参与的因素既有宏观的,也有微观的。社会利益关系调整触发了社会公众利益表达的愿望和政治参与的热情。现有的公民团体和社团组织为公民参与政治生活提供了渠道,但人们对这些组织化渠道的利用还并不充分。我国群体性政治参与的有序发展既离不开社会层面的组织建构和发展,也离不开国家层面的制度创新和供给,即以制度化的方式保证公民政治参与的规范运作,充分发挥其积极效能,形成国家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15.
网络媒体介入的群体事件成为近年来国内外集体行动研究的一个关注热点。本文以"药家鑫案"为例,基于框架理论与过程一事件分析方法,重点研究了网络集体行动的舆论生成及演化机制。认为框架建构是一个宏观的结构性因素与微观的话语符号借助四种策略机制相互回应的动态过程,在此过程中,不同的行动主体采取双重的动员机制(情感与理性的思想动员、网上与网下的行动动员)参与舆论生成与框架竞争,形成了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的公共舆论生态格局:这两大舆论场之间互动的叠合共鸣与争议对立的二元逻辑,影响并决定了集体行动事件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6.
提高公民的组织化程度是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重要途径,非政府组织是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重要渠道,既能增强民众的公民意识,使其自主和理性的参与政治,还可以通过关注弱势群体、监督权力的运行,降低公民政治参与的无序性。目前,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在政治参与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发展和壮大非政府组织,以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17.
政治博客现象及其公共治理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网络构成的虚拟世界是一个可能的世界。作为可能世界里生长的一种新媒体,政治博客成为表达政治见解、实现政治诉求、影响公共政策的个性化载体。它以交流的非实物性、对话的去身份性、组织的非正式性、议题的非私人性在博客空间里行进着草根政治的民主操练。随着政治博客的迅猛扩张,其负面作用也逐渐显现,公民理性与政府责任的建构对于网络的公共治理显得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公民网络抗争动员在各方行动者、媒介互动和利益博弈互动中呈现出复杂的舆情扩散逻辑。全面把握和洞悉公民网络抗争动员的博弈演化过程,关键要遵循抗争行动本身的内在规律,探究和挖掘舆情扩散的关联因素和变量条件。契合近年来典型性网络抗争性行动案例分析,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相结合的综合视角,遵循"诱发、扩展、深入、消弭"的舆情演化生命周期,从抗争政治机会结构生成与诱发性导火索、情感抗争共意动员与非利益关联者加盟、议题框架建构深化与多方力量互动博弈、多方积极关注应对与舆情热度转移等维度,全面系统解析公民网络抗争动员生成的演化机理与制约性条件。  相似文献   

19.
人民政协与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晓渝 《团结》2012,(1):13-15
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要"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相似文献   

20.
转型期是社会群体性突泼事件的高发期,从政治参与的视角来看,社会群体突发性事件是公民无序政治参与的一种表现;政治参与不仅指合法的参与,也应包括非法的参与;当前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特点突出表现为从动员型参与转向自主型参与,非制度性政治参与有上升趋势,网络政治参与发展迅速,但公民消极参与的心态呈上升趋势;解决的路径主要从公平正义、制度建构以及公民文化培育等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