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劳务派遣用工制度迅速发展,劳务公司或劳务派遣组织大量涌现,随之出现了许多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事件。2008年1月《劳动合同法》生效实施,对劳务派遣作了专门规定,从而结束了我国劳务派遣用工形式的无法可依的历史。这对明确劳务市场主体的地位和权利义务,规范劳务市场秩序,维护被派遣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起到了积极和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我国劳务派遣法律制度的反思与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劳务派遣是一种重要的用工形式,在我国发展迅速.虽然2008年1月1日实施的<劳动合同法>及其实施条例对此构建了框架性的规范,使劳务派遣进入了法治轨道,但通过两年来的实践检验,我国现有的劳务派遣法律制度尚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还有需要完善的地方.  相似文献   

3.
劳务派遣人员受其劳动关系复杂性影响,在加入工会的方式上存在三种路径:派遣公司入会、用工单位入会以及会员委托管理。新制度主义分析范式为劳务派遣人员加入工会问题的制度分析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文章认为,会员委托管理模式优点较为突出,但用工单位工会和派遣公司工会需要在会费的来源与使用、维权工作、会员占用资源比例等方面,进行明确约定,进而提升劳务派遣人员的入会率。  相似文献   

4.
劳务派遣作为一种新的就业形式和用工制度,为解决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满足高端人才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一些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等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滥用劳务派遣现象显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向.被派遣员工与派遣公司有劳动合同关系,而派遣公司又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劳务输入输出合同,"三角关系"造成了三方责权利的模糊不...  相似文献   

5.
中国劳务派遣法律规制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在市场和政府的双重推动下,劳务派遣在我国得到了长足发展,已成为我国标准劳动用工方武的有益补充.但劳务派遣在我国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尽管我国<劳动合同法>从多个方面对劳务派遣进行了规制,但仍存在诸多不足,本文从社会、法律两个层面对几个方面问题作一探讨,提出完善我国劳务派遣法律规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关于劳务派遣相关法律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劳务派遣作为一种新型的劳务经济模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这一模式发展迅速,但由于缺乏法律规范,主要存在着经营合法性和业务规范性等问题.要使劳务派遣在我国健康有序的发展,必须将其尽快立法.  相似文献   

7.
徐世平 《学理论》2014,(4):135-136
劳动合同法施行后,是否施行成为争论焦点。中国政府和全国人大理直气壮、不容置疑地贯彻实施劳动合同法,这种争论渐渐平息。此后,劳务派遣泛滥,成为劳动合同法实施中最突出的问题。2012年1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修正案)》从法律上严格规范了劳务派遣制度,实现维护职工队伍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8.
从同工同酬看派遣工劳动平等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中同工同酬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但鉴于派遣工的法律地位不明确,加上劳务派遣机构和用工单位具有营利性,实践中派遣工与正式工仍将存在同工不同酬现象。对此,反对与容忍的观点都有其道理。为平衡各方利益,在相关制度设计中,应对派遣工的报酬和不同岗位的派遣工实施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9.
李德正 《学理论》2012,(7):91-93
就劳务派遣性质、特点、形式、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旨在提高大学生对劳务派遣型就业的重视,消除对劳务派遣型就业的偏见和认识误区,阐述劳务派遣是大学生就业的一条重要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自《劳动法》规定使用劳务派遣工以来,我市的劳务派遣单位、使用劳务派遣工的单位和劳务派遣工的数量都在不断增加。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市劳务派遣的现状,我们先后到中国移动天津分公司、红桥区总工会等6家单位,发放劳务派遣工调查问卷3050份,与所属18家用工单位和4家劳务派遣单位的同志进行座谈调研。具体情况如下:一我市劳务派遣的基本状况  相似文献   

11.
劳务派遣作为一种新型劳动用工方式因其灵活性和经济性,近年来在我国被大量企业所青睐。被派遣劳动者的就业权利保护关系着劳动关系的和谐、劳动制度的稳定以及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已有对于被派遣劳动者就业权利保护的相关规定,但是其所表现的立法效果差强人意,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2.
李海明 《团结》2013,(3):30-33
近年来,劳务派遣成为企业较为普遍的用工形式。由于缺乏有力监管,以及国家没有成文的劳务派遣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劳务派遣已经变成用人单位规避用工风险的一个工具,从而导致实践中被派遣劳动者权利受到严重损害。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多次召开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修正案)》(将于2013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据笔者看来,要想通过立法来确保被派遣劳动者的社会权益,还  相似文献   

13.
多源流理论分析模型是用来解释公共政策是如何制定的一种理论,是对政策议程确立过程较为全面的描述。其包括问题源流、政策源流、政治源流,以这三种信息流为基础展现了政策过程的全景式图。现阶段由于劳务派遣不规范引起的各种现实问题,严重地制约了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因此,劳务派遣用工问题开启了“政策之窗”,使其提上政策议程。  相似文献   

14.
<劳动合同法>第六十六条规定:"劳务派遣一般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实施."从法律的规定的题中之义可以清晰揭示劳务派遣的本质属性,就是灵活性的用工形式、补充性的就业方式.但目前没有实施办法进一步细化何为"临时性、辅助性、替代性"的岗位规定.因此,大量的用工企业在使用劳务派遣时出现了扩大化、无序化的趋势.当...  相似文献   

15.
劳务派遣作为一种适应灵活用工需求的用工形式,由于其机制灵活、用工效率高、有利于人才流动而受到企业的欢迎,并迅速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的用工形式.但这种新的用工形式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被派遣劳动者群体日益扩大,其合法权益被侵害的问题日益凸显.相对于典型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者而言,被派遣劳动者的弱势地位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2008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劳动合同法》,将劳务派遣(简称劳务工)的权利义务,第一次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加以明确规定,使劳务工的主体资格得到回归,同工同酬平等竞争的机制得到明确。但在企业使用劳务工日趋递增的状况下,分配、保障、技术培训、安全等方面的管理还比较滞后,用工单位与派遣单位、用工单位与劳务工之间的  相似文献   

17.
日本工会总联合会(以下简称"日本总联合")在2010年"春季生活斗争"中,提出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改善以全体劳动者(包括劳务派遣工、短工、记时工以及正式职工)为对象的劳动条件和待遇的运动,并同日本人才派遣协会、日本生产技能劳务协会等机构先后经过4个多月的反复协商,最终就确保并改善劳务派遣工、承包合同工的待遇,建立健全的劳...  相似文献   

18.
为确保全市今年下岗职工、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再就业率达到6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左右,北京市委、市政府进一步明确了今年再就业目标和任务。(一)确保全年下岗职工再就业率达到60%以上。(二)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左右,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率达到60%以上。(三)确保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四)加强再就业服务中心的管理。(五)全面落实各项促进再就业的政策,大力发展劳务派遣组织,规范劳务派遣行为,全年新发展100个劳务派遣组织,安置1万名下岗职工;大力发展社区就业组织,安置下岗职工、失业人员1万名;扩大社区公…  相似文献   

19.
公共部门的劳务派遣可以有效克服公务人员编制限制和行政效率低下的问题,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三种风险:劳动者在人事关系中劳动权益被损害的风险,在"隐蔽雇佣"关系中侵权责任无人承担的风险,在政府劳务采购合同关系中利益遭受侵害的风险。防范这些风险一方面要尽快出台《公共部门编制外用工管理暂行办法》,同时要进一步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加快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务派遣法》。  相似文献   

20.
我国官方对劳务派遣的规制理念大致可以劳动合同立法为界,在其之前以鼓励为主,在其之后以限制为主。我国劳动法学界对劳务派遣的评价也大致可以劳动合同立法为界,在其之前以中性评价为主,在其之后以负面评价为主。这些转变的背后是对市场用工与就业形式的重构,经济性因素逐渐受制于政治性因素,公权力直接干预市场选择。从法社会学的视角看,劳务派遣具有客观必然性与现实性,不应将其的超常发展视为对法律权威的挑战,仅从法的强制性着手而忽略其承认性。应构建回应型调整模式,变"堵"为"疏",调整现有规制理念,以回应市场理性与社会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