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兽医科技》1987年第8期刊登署名赵汝仁、韩光达的《“拔毛法”诊断猪囊虫病》一文(以下简称赵文),报道了用氢氧化钠溶液和三氯化铁溶液处理拔自猪胸部的毛样,根据毛鞘的显色诊断猪囊虫病的方法。 猪囊虫病在西宁地区也较普遍,为推广应用这一诊断方法,我们事先进行了3次试验,结果完全一致,而与赵文所述检出率可达80~100%,相差甚远。现将我们的试验情况报告于后,以与原文作者共同探讨这一方法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猪囊虫病是全世界流行的一种危害严重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我国一些省市也发生本病,近年来某些地区的感染率还有升高的趋势。猪囊虫病的生前诊断是综合防治措施的重要一环,虽然多种免疫诊断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尚存在某些实际问题,为此我们开展了应用斑点免疫结合试验(DIA)诊断猪囊虫病的研究。(一)材料与方法1.抗原:全囊虫粗抗原(CECC)、Sepha-dex G-200过滤抗原(APCC),亲和层析纯化抗原(SACC),工作浓度25μg/ml,均为本所制备。  相似文献   

3.
本调查采用吉林省兽医科学研究所提供的猪囊虫病ELISA检测方法及诊断液,于1987年10月对我区驻陕甘宁青四省(区)部队的17个单位的猪群血清共608份进行了猪囊虫抗体血清学检测,检出阳性42份,阳性检出率为6.91%。17个受检单位的猪群血清有10单位检出猪囊虫抗体,其中,以驻陕西陇县某部为最高,达26.09%,青海玉树分区检出率最低(2.38%),经统计学处理,相差非常显著。按受检单位驻地分省(区)统计结果:陕西检出率为9.52%;甘肃检出率为6.81%;宁夏为5.63%;青海为7.26%,分省统计结果经统计学处理,相差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猪囊虫病     
猪囊虫病是由于猪带绦虫的幼虫(猪囊尾蚴或猪囊虫)寄生在猪或人体的各部肌肉(横纹肌、心肌、隔肌和舌肌)组织内,有时还可寄生在脑子里,所引起的疾病。野猪、狗、猫等动物也能感染猪囊虫。所以猪囊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动物病。猪带绦虫病是猪带绦虫的成虫寄生在人的小肠里引起的疾病。人是猪带绦虫的唯一的终末宿主,同时又是它的中间宿主。猪带绦虫病患者是猪囊虫病的传染源。由于猪带绦虫病和猪囊虫病在人畜中间循环感  相似文献   

5.
我们根据国内外对猪囊虫病诊断的有关资料经过反复试验和改进,研究出“猪囊虫病炭末抗原平板凝集诊断法”(简称炭凝法),经在河北省一些地县推广应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诊断试验 1.试验室阶段:不断改进了抗原制作方法,进行了抗体裂解血和抗原滴度的测定,终于使已知抗原良好地吸附在炭末载体上,形成了一种特异性蛋白复合物,即制成了较为理想的本病炭凝抗原,经炭凝试验对照,屠宰试验观察,其中炭凝试验67头强阳性,肉检符合率为98.5%,炭凝试验46头弱阳性,肉检符合率为78.3%,炭凝试验85头阴性,肉检符合率为98.7%。此种抗原在1~5分钟就能判定结果。  相似文献   

6.
免疫微球平板凝集试验诊断猪囊虫病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苯乙烯为单体,合成带有羧基官能团的聚苯乙烯微球作抗原载体,通过碳化二亚胺反应,把猪囊尾蚴囊液抗原的氨基与微球衍生物末端的羧基偶联,制备成猪囊虫抗原免疫微球,以平板凝集反应对33份囊虫病猪血清和130份非囊虫猪血清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表明,对囊虫病猪血清检出符合率为100%,对非囊虫猪血清检出阴性符合率为98.4%,假阳性反应1.6%。试验证明了免疫微球凝集试验技术对猪囊虫病生前快速诊断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7.
将纯化猪囊虫、旋毛虫、弓形虫抗原分别定点包被于直径为5mm的混合纤维素酯微孔滤膜上,制成三虫组联快诊膜;自猪耳尖采取全血10μl作为Dot-ELISA检测样品,2小时内同时检测3种寄生虫病。以猪囊虫、弓形虫抗体阳性血清各90份、旋毛虫阳性血清26份进行检测,只在其相应位点呈阳性结果,无交叉反应;对720头份商品猪血清进行检测,其阳性检出率分别是:猪囊虫4.3%(31/720),旋毛虫0.14%(1/720)、弓形虫抗体阳性46.7%(336/720),与当地检出率平行:用350头商品猪的微量全血和其相应微量血清进行检测对比,结果猪囊虫阳性检出率,微量全血法为4.3%(15/350),微量血清法为4.6%(16/350),弓形虫抗体阳性检出率,微量全血法为45.7%(160/350),微量血清法为47.1%(165/350),经X~2检验,两种样品检测结果相差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8.
将细颈囊尾蚴和棘球蚴的粗抗原超免家兔,从抗两种粗抗原的兔血清中提取γ球蛋白与CNBr活化的Sepharose 4B偶联制成免疫吸附柱进行亲和层析,排除猪囊虫粗抗原中与细颈囊尾坳和棘球蚴的共同抗原,得到纯化的猪囊虫特异抗原SACC。用SACC进行斑点试验(DIA)诊断猪囊虫病,结果表明,SACC不仅具有较强的特异性(99.62%),而且其敏感性(98.30%)与粗抗原的敏感性(98.86%)比较也没有明显降低。经免疫电泳分析也证明SACC是猪囊虫的特异性抗原。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有关科技人员对猪囊虫抗原进行了研究。认为猪囊虫抗原成分十分复杂,头节和囊壁混合的匀浆液中含有20余种蛋白质,其中有8种以上的抗原性成分。Flisser(1980)把猪囊虫的头节和囊壁匀浆粗提后,通过免疫电泳对116份阳性血清所产生的沉淀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pH8.6等电成分B抗原可同84%阳性血清反应,在被阳性血清识别频率方面,居诸抗原之首。用从猪体收获的囊虫提取物接种小鼠时,B抗原也是被超免鼠血清最频识别的抗原。因此,在猪囊虫病的免疫学研究中,B抗原是十分引人注目的。 (一)B抗原的提纯 Guerra等人(1982)对B抗原提纯作了研究。首先是将去囊液的  相似文献   

10.
猪囊虫病的简易诊断方法猪囊虫病是由猪带绦虫的幼虫猪囊尾蚴寄生于猪等动物的肌肉和其他组织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本病不仅对养猪业危害极大,而且威胁着人的健康,在公共卫生上有重要意义。该病的诊断方法较多,但临床诊断比较困难。笔者在实践中摸索出视、听、触相结合...  相似文献   

11.
生物索-亲和素酶联免疫斑点法(BA-Dot-ELISA)是将生物素-亲和素系统(BAS)引入常规酶联免疫斑点法(Dot-ELISA)形成的一种新型的免疫学诊断方法。笔者应用这种方法,进行了猪囊虫病血清学诊断的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应用免疫学方法防治猪囊虫病,是根除绦虫病的重要措施。我们于1982年开展了此项研究,历经4年的时间,基本摸清了猪全囊虫匀浆(简称Q_(33)抗原)对猪囊虫病的预防效果。 材料与方法 (一)试验动征与分组 选用无囊虫感染的8~15公斤、40~50日龄的健康仔猪,随机分组编号。  相似文献   

13.
我们参照有关资料,探讨观察了长期保存弓形虫的方法,从1983~1986年将弓形虫速殖子用液氮(-196℃)冻存27个月(824天)之久,复苏后其活力和致病性均未改变。收到长期冻存的效果,改变了过去长期通过小鼠继代的繁琐程序,为科研工作提供了方便。 (一)材料和方法 1.虫种:为我们从甘肃省猪体分离出的弓形虫株(GJP株)。 2.冷冻保护剂:RPMI 1640溶液70%,小牛血清20%,3%谷氨酰胺溶液1%,二甲基亚砜(DMSO)10%。前三种溶液分别无菌过滤,临用前按比例混合,并加入二甲基亚砜溶液,用碳酸氢钠溶液调pH7.2。  相似文献   

14.
笔者自1980年以来,用双氧水作静脉注射先后治疗3匹马、3头猪的破伤风病,取得了满意效果。 注射方法 用新启封的3%双氧水,按成年马骤80~100毫升、大猪20~40毫升、小猪5~10毫升量,用生理盐水(糖盐水、5~10%糖溶液、氯化钠复方溶液均可)以1:5~10倍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绝对不能快,否则易形成气体栓塞。  相似文献   

15.
一、试验方法和结果 (一)愈后猪感染性试验:1972年8月10日以五倍稀释的青岛二代鼠毒接种于两头健康猪的后肢肌肉,剂量为每头5毫升。接种后3日(8月13日)两头猪同时发病(蹄部发生水泡、跛行),病后20日(9月3日)跛行消失,破溃面愈合。在9月26日(发病后第43日),将这两头痊愈猪,用2%的福尔马林对其体表进行喷雾消毒,移入另一未污染圈,分别和两批健康猪同圈饲养。  相似文献   

16.
经过多次临床实践,笔者认为:水杨酸与敌百虫溶液配合应用治疗等畜(禽)疥癣,可以提高疗效。 用5%敌百虫、10%水杨酸混合液治疗马疥癣,局部涂擦,每日两次,连续用药一周,可使患部角质层脱落,红润皮肤滋生,半月余被毛复出痊愈。 猪的疥癣用10%敌百虫与等量水杨酸配合溶液涂擦,每日一次,连用3至5天,可在一周后痊愈。 羊和水貂的疥癣,可用2%敌百虫、5%水杨酸溶液,间隔两天涂擦一次,一般用药两次即可痊愈。 用水杨酸、敌百虫溶液浸泡鸡疥癣(突变膝螨)患趾,每天浸泡数分钟,连用三天也可收到很好的疗效。但因鸡对有机磷药物很敏感,故敌百虫的浓度不应高于0.5%。  相似文献   

17.
猪囊虫病是由猪囊虫(Cysticercus Cellulosae)寄生于猪体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本病在国内有些省区存在不同程度的流行,北方地区流行更为广泛。这不仅给养猪事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对人民的健康也有一定危害。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推动下,许多猪囊虫病的流行地区,正在大力开展驱绦灭囊的群众运动,并取得了不少成效。  相似文献   

18.
猪囊虫病是人畜共患为害严重的一种寄生虫病。1978年国务院在“全国防止食品污染规划要点”中要求1985年基本消灭猪囊虫病。 根据商业部和河南省科委下达的应用吡喹酮防治猪囊虫病的科研任务,我们从1980年4月至1982年5月进行了吡喹酮治疗猪囊虫病的疗效试验和肉品营养成分分析等试验。  相似文献   

19.
囊尾蚴病猪肌肉中寄生了数量不等的囊尾蚴虫体,经药物治疗后,治愈的胴体营养成分是否能够恢复正常,尚未见有报道。我们曾对经治疗达到鲜销猪的胴体进行了一些研究,对肉眼观察已经恢复正常的胴体,经病理组织学研究证明囊虫体所占据的空间位置已被肌细胞填充,经过一定的理化学分析证明胴体的蛋白质、脂肪等含量与健康猪体没有明显差异。但其氨基酸的含量是否受到影响,治愈前后与健康猪胴体氨基酸相比较有无差异,笔者就此问题对囊尾蚴病猪、治愈猪胴体和健康猪胴体的氨基酸含量进行了对比试验,现报告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试验动物:第1组(未治组):经改良酶标判定为强阳性的囊尾蚴病猪3头,宰后来集不同部位肌肉备用。第2组(治愈组):改良酶标诊断为强阳性的囊虫病猪3头,以30mg/kg剂量投服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间接血凝试验(IH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荧光抗体试验(IFA)、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t-ELISA)等4种免疫方法诊断水牛、黄牛和猪的住肉孢子虫病,检出率分别为77.6%(其中水牛为93.4%,黄牛为65.9%),96.1%(其中猪为59.2%,小牛及青年牛为71.4%,成年牛为97.5%),97.5%和97.8%。其中应用IFA、Dot-ELISA诊断家畜住肉孢子虫病,在国内尚未见有报道。试验表明,免疫学诊断技术是当前对家畜住肉孢子虫病进行生前诊断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