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1945-1955年的初级阶段,苏联核工程面临人才短缺的严重问题.高校成为苏联培养核人才的主要途径.苏联领导层运用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很短时间内就建立起以莫斯科大学为核心、由17所高校组成的人才培养体系,为苏联核工程输送了大量高级专业人才.除此之外,苏联还通过大专中专、函授教育、短期训练班等方式,为苏联核工程培养中级和基层技术力量.在起步阶段的十年时间里,苏联核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得以建立,人才短缺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2.
冷战时期苏联对欧洲的能源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洲在冷战中的地缘政治地位十分重要,引发苏联与美国在欧洲的激烈博弈。苏联将能源作为政治和经济博弈的砝码,通过对东欧经互会成员国及西欧国家的能源外交,实现和维护着国家利益。冷战时期苏联的能源贸易对其国内经济的拉动起了很大作用,成为国家外汇的主要来源,更为重要的是石油成为苏联与美国争夺欧洲及全球利益的重要战略手段。  相似文献   

3.
评析冷战时期美国、苏联和东欧国家三角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年代,在对抗中寻求缓和是美苏关系的主题,而控制与合作则是苏联与东欧关系的主要内容.这就决定了美国与东欧的关系是边缘性的,在狭窄的外交空间中寻求各自的政治和经济利益.美国的政治目标和东欧的经济目标使得双方关系更加不对称,使得美国与东欧国家关系不能获得重大的突破.  相似文献   

4.
尤洪波 《东南亚》2001,(3):37-40
战后初期 ,苏联并不太重视东南亚地区。这是因为当时它的利益主要在欧洲 ,正忙于欧洲事务。有三件事情需要苏联去做。一是巩固既得利益 ;二是东欧局势不稳 ,亟须解决 ;三是对付美国的冷战攻势。因为冷战初期的主战场是欧洲。另外 ,经济实力不足和战后的重建也限制了它对东南亚的关心。随着后来国际形势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日益增强 ,东南亚在苏联外交中的地位也开始不断上升。整个冷战期间 ,苏联在东南亚地区的外交重点有两个 ,即越南和东盟。苏联对越南的外交政策从越南在苏联外交中的地位和苏联对越政策的目标来看 ,冷战时期苏联的对越政策…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与苏联的关系是冷战国际关系史中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二者关系发轫于1920年代初期起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的渊源,在1950年代前后,苏联与新中国关系经历了十余年“朋友加兄弟”的“蜜月期”,但接踵而至的却是双方关系的急剧恶化,并贯穿了整个1960年代,最终导致中苏边界军事冲突.纵观冷战历史,中苏关系的演变,不仅对整个冷战的进程具有重要影响,而且深刻地作用于中国社会政治进程.无论中苏关系如何,在此期间苏联一直在秩序、安全、精神等方面对中国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二战后期,苏联确定了在战后继续与西方合作的外交战略,为此在其周边国家和力量所及的地区推出了“联合政府”政策。通过各国共产党实施的这一政策,在西方势力范围内表现为共产党必须放弃武装,进入以资产阶级政党为主导的政权机构,而在苏联势力范围内则表现为允许各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政党进入以共产党为主导的联合政府。然而好景不长,在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双重因素的影响下,苏联与美国之间本质的不信任,以及各国党自身利益的驱使,造成“联合政府”政策在东西方同时破产,冷战随之兴起。  相似文献   

7.
十月革命后由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根本分歧,美国始终拒绝承认苏维埃政权,并参与协约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在整个20世纪20年代美国对苏联一直执行孤立和不承认的外交政策;30年代初世界经济危机使国际局势发生根本变化,美国从维护自身利益和世界和平与安全的角度出发,主动与苏联建立了外交关系.早期苏美关系的演变进一步揭示了冷战源于苏美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根本分歧.  相似文献   

8.
王绍章 《东北亚论坛》2006,15(2):124-127
20世纪60年代以来,苏联以石油与天然气生产和出口大国的面目出现,西伯利亚在其中起到支撑性的作用。苏联油气攻势是在欧洲两极格局形成后逐渐展开的。进入80年代,美国的油气遏制对苏联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意大利战后安排问题上,苏联同美英两国的争斗早在二战后期就已经开始。意大利问题主要是战前殖民地等问题。出于利用英美矛盾为自己谋利的目的,苏联并不打算削弱意大利。由于英美两国在处理意大利问题上具有优先权,只允许苏联名义上参与意大利事务,并没有实际发言权,导致苏联在意大利问题上的变化以及在东欧问题上的强硬,美苏矛盾趋于尖锐化。苏联战后安全带政策目的是将东欧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苏联对意大利政策与对东欧政策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苏联从起初的不打算削弱意大利转变为不过分削弱意大利的政策,正是用来控制东欧并使其成为自己势力范围的政治筹码。这也成为美苏冷战的起源之一。  相似文献   

10.
二战后期,苏联确定了在战后继续与西方合作的外交战略,为此在其周边国家和力量所及的地区推出了“联合政府”政策。通过各国共产党实施的这一政策,在西方势力范围内表现为共产党必须放弃武装,进入以资产阶级政党为主导的政权机构,而在苏联势力范围内则表现为允许各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政党进入以共产党为主导的联合政府。然而好景不长,在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双重因素的影响下,苏联与美国之间本质的不信任,以及各国党自身利益的驱使,造成“联合政府”政策在东西方同时破产,冷战随之兴起。  相似文献   

11.
西方非政府组织虽然强调其公益性、民间性、非政府性和公正性,但是回顾整个冷战历史,非政府组织有意无意成了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和平演变的工具,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前几年,东欧和中亚地区发生的颜色革命是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继续.在这次革命中,非政府组织再次成为西方民主战略的急先锋,对东欧和中亚的...  相似文献   

12.
2009年11月9日至18日,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美国与加拿大研究所资深研究员阿纳托利·伊万诺维奇·乌特金应邀前来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讲学。乌特金的八次精彩讲座信息量很大,对冷战初期苏联外交中的很多问题都提出了新的见解。我们择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关系恶化并形成冷战.为反击美国的遏制政策和核威慑,苏联抓紧实施核计划,建设核工业.在建设核工业期间,苏联采取了独特的核工厂生产和生活管理模式,为核计划的顺利实施创造了条件,为苏联在最短时间内打破美国的核垄断提供了保证.  相似文献   

14.
苏联在二战中遭受了巨大的人员和物质损失,工农业生产均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死亡率和发病率明显增高。苏联国内的经济状况严重影响了战俘的待遇水平,在1947年之前,战俘的食品供给标准一直偏低,居住条件相对拥挤,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偏高。但是,苏联政府较为重视战俘的待遇状况,为改善战俘的待遇状况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因冷战的发展和亚洲局势的变化,美国对泰国的政策经历了从勉强接受披汶重新掌权,到与披汶政府进行合作,再到扶持披汶为其冷战盟友的巨大转变。从美泰关系的变化可以发现,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是相对有限的,而国际体系和区域格局的变动、以及由此引起的地缘政治的变化对国际关系有着更为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上半叶,一部分哈尔滨犹太人回到了苏联,同其他民族一样,这些苏籍哈尔滨犹太人为自己国家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同样,他们也经历了那段特殊年代的风风雨雨,尤其是1937年开始的“哈尔滨行动”给他们留下了太多的伤感。  相似文献   

17.
18.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历史考古民族研究所的资深研究员尼·巴·里亚布琴科(Н.П.Pяпченко)在2006年春天出版了专著:《中国和苏联:对抗的岁月(1969-1982)》(《KHP-CCCP:Годы конфронтлции(1969—1982)》,Bладиаосток:Далънаука.2006)。他曾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和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进行学术访问和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19.
朝鲜战争对于新中国来说是一场不期而遇的战争。中国在朝鲜战争中尽管承担了与本国国力并不相称的国际主义义务,却并没有完整的战略决策权。由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当时所奉行的“对苏一边例”政策和中苏结盟,又由于苏联居于国际共户主义阵营的核心地位,在朝鲜战争的全部过程中,尤其是历次战局发生重大转折的关键时刻,中方的任何战略方针的变化都必须得到苏朝方面的认可,每一个重大的战略性决策,最后都是由苏联作出最终判断和幕后指示的。  相似文献   

20.
战后,美国根据其安全战略利益及现实政策需要,对日、韩独(竹)岛领土争端进行干预。美国先是通过第677号令排除日本对独(竹)岛的行政管辖;之后美国国务院又受日本送交的“毗邻日本海岛屿”文书及国内“亲日派”官员等因素影响,没有在《旧金山和约》领土条款中将独岛纳入韩国领土。美国视岛屿利用价值及两大盟友战略价值轻重而改变态度,由“偏袒”日本发展至推卸责任的“中立”,将问题限定在日韩两国之间磋商,旋即又采取模糊策略避免美国直接卷入双方争端以保持适当的“平衡”,从而维持冷战中的三方军事同盟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