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党的十七大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历经八十余年艰辛探索所走出的道路,它以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为根本原则,以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目的,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制度、民族区城自治制度和基层民主制度为主要实现方式,是一条中国政治发展的成功之路、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并且具有不容置疑的合宪性合法性;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依法治国是治国方略,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首要环节;在新形势下,坚持三者有机统一,需要正确理解和处理加强党的领导与发挥人民代表大会作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在深刻把握文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总结我们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基本经验,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90年的发展史,从根本意义上说就是一部为人民民主不懈奋斗的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追求和实现民主政治价值目标上的魄力与智慧。加强与改善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精髓;巩固与完善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基石;规范与制约权力运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要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质在于,我们党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发展的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的实际尤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政治稳定理论为视角,结合中国政治发展的实践,总结出中国政治和谐稳定发展的基本经验是:始终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理念;始终坚持改革开放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始终坚持政治体制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重视制度建设;高度重视与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始终重视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相似文献   

7.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问题,是十六大所正式提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势,也是冲破一些旧的观念的强大武器。这个武器的威力体现在它内在地存在着一个三层结构:人民当家作主的至上性及其相对性——党的领导的关键性及其相对性——依法治国的紧迫性及其相对性,这三者相互联结,构成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优势的制高点。  相似文献   

8.
党的领导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坚持党的领导与实行依法治国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两者有机统一于人民的利益。正确认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之间的关系,对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理解和执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认识统一战线的涵义和任务,需要将它与中国政治的制度结构与政治发展道路的理解相联系。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具有利益同构性、基础统一性、功能稳定性的特征。中国政治发展道路具有领导力量、民主主体、法治路径的明确内涵,是党和人民用历史经验积淀和现实探索智慧成熟起来的理性选择。中国政治发展的两种民主形式具有独特的优势。它与西方民主模式相比,表现出人民民主权利的行使方式不同;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不同;权力监督的体系构造不同。从中国政治发展道路与统一战线的关系来看,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显示中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优势。二是增强政治资源整合的能力。三是推动人民民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大报告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最根本的制度原则。一年之后,胡锦涛同志又把如何更好地实现三者的有机统一作为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进程中需要全党全国人民深入探索和回答的一个重大课题加以提出,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问题上认识和思考的不断深入。求解这一重大课题,不能仅限于三者应然关系的一般理论原则的论证和阐述,而必须深入探索与这种原则性要求相匹配的体制和运行机制。一、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合力机制从理论上讲,党…  相似文献   

11.
政治发展方式是研判特定国家和地区政治发展速度和质量的重要概念。尽管自下而上式社会动员为中心的研究路径丰富了有关国家间政治发展方式差异的认识,但该类研究忽视了政治体系选择政治发展方式的可能和实际能力。政治权威属于政治体系所掌控各类政治资源的一类重要变量。伴随着近年来各国各地区政治发展方式差异有所扩大,如何从政治权威类型分析和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政治方式差异,日益成为当代中国政治和比较政治研究的焦点。笔者基于深入探讨政治权威的概念、类型及其与政治发展方式间关系,旨在澄清学者对政治权威存在的认识误区,揭示政治权威多样性特征,为进一步从实证角度检验政治权威和政治发展方式间关系作出跬步之积。  相似文献   

12.
近20年来,俄罗斯政党制度改革使政党朝“大型党”、“政权党”和“传媒党”的趋势发展.这使得政党越来越重视选民的社会政治心态。能否对当前的社会政治心态进行认知与把握.能否顺应现实而做出积极的回应,对争取民众支持、立足政坛有重要作用。当前“人民型”政党存在不少问题,虽然随着政党的进一步规范整合,俄罗斯政党作为民意表达的重要渠道将会发挥应有的作用,但对其发展态势的过于乐观的评价似乎也还为时过早。  相似文献   

13.
我国政治文化发展变迁的路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文化是人们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关于政治体系的一种态度,“每一个政治体系”政治文化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内涵与特征,而且政治文化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对人们的行为发生作用。与此同时,具体的政治文化,还呈现出某一地域的民族性特征。阿尔蒙德认为,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一套政治活动进程、信仰和感情,这个政治文化是由本民族的历史、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进程所形成的。”[1]从上述分析之中,我们不难发现政治文化具有主客观的双重品格,其一是内容上的客观性,即政治文化的形成主要是受民族的自然条件(地理、血缘)与社…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在吸取苏联东欧等国社会主义改革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的特殊国情,科学定位中国政治发展历史方位,加强民主建设,着力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改革,提高公民政治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较为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渐进发展道路,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民主政治的进步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为开扩视野 ,学习外省政协民族和宗教工作的先进经验 ,2001年11月26日至12月2日 ,由自治区政协民族宗教委员会主任韦家国带领考察团一行10人 ,赴海南省的海口、三亚、万宁、儋州、文昌等市县考察。此次考察 ,主要了解海南省政协近年来如何开展民族和宗教工作 ,在履行职能中如何发挥人民政协的优势。通过实地考察 ,与当地政协领导及民族宗教有关人员进行座谈 ,了解到近年来海南各级政协在党委的领导下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根据当地的条件 ,围绕党委的中心工作 ,从实际情况出发 ,立足政协的职能 ,充分发挥政协委员的主体作…  相似文献   

16.
网络政治参与本身是利弊兼备,喜忧参半的。应对网络政治参与的负面影响,解决网络政治参与可能导致的参与危机问题,就必须对其实施必要的治理与调适。科学设定网络政治参与的推进路径,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软件”,抓制度环境建设;一手抓“硬件”,抓网络平台和政府信息化建设。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综合治理相结合,依法治理与和谐调适相结合,以人为本与保障合法参与相结合,适度参与与有序参与相结合,文化整合与道德规范相结合,技术创新与机制创新相结合的原则,为网络政治参与的健康发展提供全面保证。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法学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现实问题形成的法学形态.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形成,是中国化的过程.对马克思主义法学而言,深研原著、坚持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问题、提取中华基因、吸取他域经验、促进法学大成,是其基本路径.由此,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也具有了方向指导.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是伴随国家产生而出现的一种现象。随着人类社会形态的不断演变,政治也会相应演进。政治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消除政治,这是政治发展的逻辑。这一逻辑是依托政治形态的主要载体———国家来展示的。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认识政治现象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即时性和长久性、手段和目的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转型期中国政治发展与政治文化的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引下,通过对政治发展和政治文化这两个概念进行理论上的梳理,从学理上归纳了转型期我国政治发展所取得的主要成就,认为政治文化在政治发展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同时还提出了构建我国新型政治文化所包含的六个方面的内容,即,政治体系合法性的增强、政治参与水平的提高、法律契约现念的养成、独立政治人格的形咸、理性价值观念的树立和工作实绩的强调。  相似文献   

20.
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效能感是指该群体在政治参与的过程中,对自身政治能力以及政治参与的实际效果进行主观评价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主观判断,并且这种判断会深刻地影响他们的政治参与行为。当前我国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效能感总体偏低,具有内部差异性,新的社会阶层的内外政治效能感不均衡。新时代要增强新的社会阶层政治效能感,必须依托统一战线加强教育引导,消除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疏离感;完善政策措施,为新的社会阶层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加强培养使用,发挥代表人士的引领示范作用;健全体制机制,畅通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渠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