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针对“政绩工程”肆意蔓延的形势,重庆市铜梁县对盲目举债和债务恶性循环的乡镇将实施责任追究,并建立乡镇主要领导离(退)任审计等制度,以堵住债务“漏洞”,同时规定,对违反程序盲目举债搞“政绩工程”的乡镇,视同违纪,予以严处(据6月26日《珠江晚报》)。笔者认为,如此制度创新,消除了那种对“政绩工程”只喊不打的固有倾向,有利于遏制“政绩工程”蔓延的不良势头。  相似文献   

2.
每到年终,对每一位领导者,上级领导常常会根据其一年的工作实绩,对他作出一番评价:是政绩突出,还是政绩平平;是政绩显著,还是政绩甚少。作为一个领导者,力图一年一个新政绩本无可厚非,但是怎么创政绩?创什么样的政绩?不同的领导者.有不同的创法。《中国青年报》曾登过一幅漫画,题目叫做《都是政绩》。这幅漫画有两图,图一是在一大片荒芜的土地上,插立着一块木牌,上书“1000亩”,右边一个身着官服的人指着这片土地眉飞色舞地说:“像这样的开发区,我们批了18个!”图二中的“他”说:“像这样的开而未发的开发区我们砍了18…  相似文献   

3.
政绩与包袱     
据《人民日报》报道,河南省灵宝市豫灵镇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大举借债办企业、搞开发,欠下1亿多元“政绩债”。按该镇镇政府的测算、豫灵镇目前每年只能挤出近百万元还债,还清债务得要100年,对此,当地的干部群众形象地称之为“一届的政绩,数届的包袱”。类似豫灵镇欠下巨额“政绩债”而让继任者和当地群众背上沉重债务包袱几十年的、上百年也还不清的县和乡镇不在少数,而欠“政绩债”严重的地方,除了沉重的经济包袱之外,还有更沉重的,  相似文献   

4.
《领导干部政绩评价的理论与实践》一书是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数”、“政绩效益”、“政绩校正因子”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有助于解决干部政绩量化考核评价现状的不足。政绩效益理论中区分了“领导效益”和“政绩效益”,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微观和宏观模型及计算方法的基本思路。作者还提出以“一条主线、两根辅线、四个维度”来建立全新的评价内容体系和指标体系。“一条主线”是领导干部的岗位职责和工作目标;“两根辅线”是考核领导干部是否该做的事做好、不该做的事不做,将该“大”的指标“大”起来、将该“小”的指标“小”下去;“四个维度”…  相似文献   

5.
政绩,在当今中国似乎变成了一个贬义词,比如“政绩工程”几乎可以和“面子工程”或“劳民伤财”划等号。其实,这是一个认识误区。所谓政绩,就是领导干部施政的成绩。对官员要求政绩,和对学生要求成绩、对员工要求业绩是完全一样的。不能因为考试制度不合理而导致学生把出成绩和考高分划等号就说学生不应该出成绩。同样地,不能因为有些领导干部把“政绩”经念歪了就说不能讲政绩。  相似文献   

6.
“注重政绩”是我们党选拔、任用干部的一条重要原则。近年来,各级领导干部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取得群众公认的政绩,这是主流。但是,在领导干部创政绩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如,有的脱离实际,违背经济规律,急功近利,乱铺摊子,搞“泡沫政绩”;有的信奉“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那一套,玩数字游戏;有的投机取巧,工作中拈轻怕重,什么工作容易出“政绩”就干什么,等等,引起了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由此看来,解决政绩观问题实际是同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建设紧密相联的。当前,要按照中央的统一部…  相似文献   

7.
报载:某县开展创亿元乡镇和农村人均纯收入超千元活动。刚半年时间,一个原来只有一家亏损的砖瓦厂和一家服装厂的乡,即达亿元乡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超千元目标,乡里两位负责人因‘政绩突出’被提升到县里任要职。其实呢?该乡仍‘江山依旧’。这种假政绩严重地  相似文献   

8.
政绩刍议     
政绩刍议王建根自从党中央提出“选拔干部要注重实绩”的原则以后,一大批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出贡献的干部;被推到更重要的领导岗位。毋庸置疑,“看政绩用干部”是考核选用干部的好办法。但与此同时,少数人为求得所谓的“政绩”,采取的手段不能不使人产生困惑。某乡...  相似文献   

9.
为官与“政绩”□雪原“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是时下领导干部常讲的一句话,他们在当政期间,总希望办些实事,出些成果,留下“政绩”。我们共产党人是为人民服务的,无疑应该强化“政绩意识”。然而为谁创政绩?创什么样的政绩?这就因人而异了。同样是追求政绩,有...  相似文献   

10.
说政绩     
政绩是我们党考核评价干部的重要标准之一。评价一个干部不能不看政绩,但现实生活中,有的人热衷于政绩上造假以骗取荣誉或谋求升迁。最常见的有“假政绩”和“黑政绩”。  相似文献   

11.
据《人民日报》4月11日10版报道 :河南省灵宝市豫灵镇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大举借债办企业、搞开发 ,欠下1亿多元“政绩债”。据镇政府测算 ,豫灵镇目前每年只能挤出近百万元还债 ,还清债务得要100年。当地的干部群众形象地称之为“一届的政绩 ,几届的包袱”。现实生活中类似豫灵镇欠下巨额“政绩债”而让继任者和当地群众背上沉重债务包袱的县和乡镇有一定的比例。图虚名必然要遭灾祸。凡是欠“政绩债”严重的地方 ,往往是长期拖欠教师工资 ;老干部医药费无法报销 ;国家给的调工资政策不得到位而成为“空调” (进档案不增资 ) ;…  相似文献   

12.
政绩考核主要指上级组织对下级组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执政情况的考核和评价。科学地考核和评价领导干部的政绩,是选拔、任用、监督、管理干部的基础和前提,对干部政绩的考核和评价是一根“指挥棒”,直接影响着干部的政绩观和创造政绩的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13.
“绩”与“德”、“能”、“勤”等被考核的其它因素有内在的联系。“德”、“能”、“勤”等最终能落实到“绩”上,并通过“绩”从另一个侧面体现出来。一般来说,政绩突出的,其“德”、“能”、“勤”等方面的表现也都比较好。有“德”有“能”,则容易作到“勤”,也容易出政绩;低“能”者,“勤”也可能不会有突出的政绩。这就是我们坚持综合考评突出政绩做法的原因。对公务员的“政绩”考评的本身,有着特殊性和复杂性,尤其是对担任领导职务的公务员的政绩考评。因其所负责的范围是一个地区、一个行业或一个部门,而在地区、行业、…  相似文献   

14.
“政绩”是考核干部的主要依据,没有政绩的干部不能算是好干部。然而,如今这“政绩”二字在一些地方也变了味,某些领导干部把“政绩”当成了一项“工程”来“经营”,这就不能不让人疑惑了。报载,河北某县出现了一桩怪事:蒙蒙细雨中,县委、政府门前的大街上,行人大都挤在机动车道上赶路。细一看,原来人行道竟是用晶莹光滑的大理石铺起来的,沾水后滑得很。当地老百姓说,一到下雨或下雪天,这条好看不实用的人行道让许多人跌了跟头,可县里的领导干部却因这条“面子路”出了政绩。报道说,这条被当地老百姓称为“政绩路”的马路,是…  相似文献   

15.
面对改革调整,大家都有一个共识,“GDP竞赛”不能再搞了。这种竞赛与两个东西有关:一个是与“帽子”即政绩有关,一个是与政府的“钱袋子”即财政收入有关。它的背后,是干部任用体制和财税体制改革的不到位。抓紧时间,建立健全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这个任务十分紧迫了。  相似文献   

16.
现在许多干部,都很重视自己的政绩。这自然不是什么坏事。但是,对什么是政绩,怎样才算政绩显著,不少人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在他们看来,政绩就是要抓大工程,上大项目,于是在任内不顾主客观条件,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去搞什么“形象工程”,办这个“会”,办...  相似文献   

17.
江苏省万余群众近日开始对82个省级机关厅局级单位和部分中央部门管理单位进行作风评议。由于群众评议排名靠后的单位及其主要责任人将会受到责罚,所以受评议单位对这次活动都相当重视,并由此发生了一种奇怪现象:一些机关单位开始大量在媒体刊登“政绩广告”,宣传本单位和领导的政绩,刊登“政绩广告”的厅局级单位竟然“排起了队”。政府部门在媒体上刊登“政绩广告”,难免有自卖自夸、涂脂抹粉之嫌,而笔者更为关注的是,由“政绩广告”,能否引起我们对政府工作透明化问题的反思?万余名群众要对82个政府部门做出评议,首先就需要群众对各个政…  相似文献   

18.
古人云,为政之道,在于得人。得人者昌,失人者亡。每一位成功领导者不能不讲究用人识才之道。在研究和运用用人识才之道时,政绩和潜力是两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弄不清“政绩”与“潜力”两个概念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就很难悟懂用人识才之道。所谓  相似文献   

19.
《法制日报》载文说,时下有些干部为了出“政绩”,不顾当地的财力物力,搞了许多“脸面工程、“形象项目”。人们称这种做法是“政绩透支”行为。 政绩“透支”是一股歪风,有百害而无一益。为什么有人热衷于政绩“透支”而乐此不疲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政绩“透支”者的“官心”、“官欲”、“官念”太重太强,急功近利,通过“透支”政绩来往  相似文献   

20.
“政绩成本”一词近期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领导干部政绩的考核交圾新的标准出台,其中有望第一次引入政绩成本分析。”(见5月24日《北京青年报》) 但这个事情操作起来可不容易。“要看创造政绩的目的以及为谁创造政绩”,没有政绩创造者不说是为了公共利益和子孙万代的;“为取得政绩所付出的投入和代价进行计量”,如果仅仅是经济意义也就是钱财问题,那还好计量,但“代价”这个事不像有的“环境破坏”那样一目了然看得清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