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张震  张进 《行政与法》2009,(8):10-12
公民有效参与公共危机管理有利于提高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和效率、提升公众满意度、加强社会对政府工作的监督.政府必须立足现实,分析影响公民有效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诸多因素,避免因非制度化的公民参与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明确不同危机管理阶段公民参与的重点和任务,建立有效的公民参与保障机制,从而有助于公共危机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2.
王毅  高荣曾 《法制与社会》2010,(17):152-153
本文认为政府不够重视公民参与公共危机管理、公民参与制度化程度低、信息沟通渠道不畅、非政府组织发展不完善是我国公民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困境。文中指出政府应建立公共危机教育体系和完善公民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律法规、满足公民知情权、促进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则是解决公民参与公共危机管理困境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各地政府开展的公民参与政府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活动,拓宽了公民参与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路径。本文在阐释政府公共服务绩效评估中公民参与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政府公共服务绩效评估中公民参与的现状,并提出优化公民参与政府公共服务绩效评估的路径:强化和提高公民的参与意识与能力;增强公民与政府间公共服务绩效信息的对称性;加快公民参与绩效评估的制度化建设;鼓励和发展独立性和专业化的第三方评估组织;建立健全评估中政府与公民的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4.
论电子化政府环境下的公民政治参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公民政治参与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也是电子化政府的发展目标。建立电子化政府为公民政治参与创造了有利条件,疏通了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沟通渠道,必将推动政府治理方式的变革,树立全新的政府管理理念,全面提升政府的服务品质。在电子化政府的建立与发展过程中,必须把加强公民参与作为一项基本的任务,贯彻到政府工作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公民政治参与是公民、政府、社会三者互动的形式,既是政府过程完善的需要,也是政府过程完善的结果。只有在充分了解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涵义、内容与形式的前提下,充分理解和把握现阶段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相关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领悟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政策导向,从而更好地推动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6.
试论政府治理模式转变下公民参与机制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陶学荣  林琼 《行政与法》2006,(11):11-13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时代、信息时代的来临,政府治理变革运动正在不断地走强,在这种政府治理理念的倡导下,当代公共行政越来越关注“公民导向,”重视公共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公民参与。但在公共管理中公民参与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着“效率”与“回应”的两难处境。如何走出“效率”与“回应”的两难处境,构建政府治理模式转变下的公民参与机制,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公共政策作为政府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实现公共利益而制定和实施的公共行为规范、行为准则和活动策略发挥着重要作用。公民应该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有利于维护公民自身权益,公民参与公共政策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监督完善民主进程。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政治民主化程度日益提高,公民参与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也越来越频繁。公民的参与为提高公共政策科学性和民主性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公民在参与过程中与政府决策权发生的矛盾冲突也愈演愈烈,通过制度设计缓和二者矛盾成为急迫解决的问题。本文将通过对政府决策权与公民参与权二者矛盾的深入分析,提出解决这种冲突的可行性方案。  相似文献   

9.
公民参与政府绩效评估指公民有序的以合法、科学、有效的方式融入到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过程,以提高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工作回应的实效性和科学性。但其目前还存在制度与法治欠缺、主体意识淡薄、参与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推进公民参评的制度化和法治化、提高公民主体的综合素质、完善公民参与机制的三点对策。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在政府公共决策中的参与将有利于弘扬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也有助于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公民意识和公民权利日益显现,越来越多的公民参与到社会事务、政府事物中去,但同时,在公民参与政府公共决策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地方政府对民意的忽略时有发生.本文结合杭州市地方政府车辆限牌决策活动,找出地方政府在决策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