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明军 《法制与社会》2013,(15):180-181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弱势群体的生存困境逐渐成为媒体和民众关注的热题。本文阐述了弱势群体的含义、特征及其产生的相关原因,解析了保护弱势群体权益的法理依据、保护现状,并针对当前弱势群体保障实践的缺陷与不足,从立法的角度探求如何维护弱势群体利益,以期能更好地解决当前中国弱势群体的生存发展问题,最终实现社会的实质公平。  相似文献   

2.
戴谋富 《政法学刊》2007,24(2):66-70
优先权制度源于古罗马法,是私法上一项古老而陌生的“特权”制度。优先权制度体现了国家维护公共利益,推行社会政策,保护弱势群体生存利益的立法思想,反映了法律对实质平等、公平、正义等理念的不懈追求,同时也蕴涵着和谐的基本理念,体现了现代民法对人的终极关怀的价值取向,符合现代民法发展的趋势。在我国构建民法体系的过程中优先权制度应当占有一席之地。建议借鉴法国法模式,在民法典物权编中设专章统一进行规定,同时保留特别法对优先权的规定。  相似文献   

3.
周安平 《河北法学》2008,26(1):14-18
由于一个人沦为贫困者的概率是相当的,从无知之幕的状态下出发,保护弱势群体其实也就是保护了我们未来贫富并不确定的自己。国家权力的职责是为不幸的流浪乞讨群体提供生存的机会,致力于消除流浪乞讨的社会原因,而不是一味地禁止流浪和乞讨的行为本身。民政部作为主管社会救助与福利的职能部门,有义务维护流浪乞讨者群体的合法权益。而在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法官有义务支持民政部门代理流浪者向侵权者索赔的责任,以维护法律的基本价值和社会秩序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4.
社会法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其范畴包括社会保障关系、社会公益关系及慈善事业关系。目前社会法的理论研究落后于社会法实践,且研究重点局限于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社会法保护弱者的功能和追求实质公平与正义的主旨,有利于切实保护社会困难群体、弱势群体和特殊群体等的基本生活权益和生存权益,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我们应当抓住和谐社会建设带来的机遇,深入研究社会法的有关理论,加快社会法立法步伐,提高社会法立法质量。  相似文献   

5.
弱势群体的权利救济机制论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咏梅 《政法学刊》2005,22(4):60-62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出现了贫富分化,社会上弱势群体的人数有不断增加的趋势.这一现象的成因,既有弱势群体本身主观方面的因素,也存在社会大环境方面的客观原因.我们渴求实现社会的实质公平,就不能忽视对弱势群体提供法律保护的问题.只有认识到现有法律对其利益保护的不足,并且认真探求如何完善其权利保护机制,才能真正有效地维护弱势群体的权利.  相似文献   

6.
对于社会弱势群体的以“权利”为立足点的关怀和保护是人类特有的道德法则 ,也是实践中制度理性之重要表现。本文通过对于什么是“社会弱势群体”、社会弱势群体保护的权利视角和社会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理论的基础等三个问题的分析 ,认为对于社会弱势群体应该通过权利的方式进行保护 ,其基础就是实质平等理论。这种理论昭示着人权范围的扩大及国家义务的扩大 ,从而给予了社会弱势群体有效的保护。  相似文献   

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需要全面考虑,综合平衡。其中关注弱势群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之一。弱势群体是社会底层的基本构成,关注其生存境况、保障其合法权益,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它是实现保障人权这一终极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法律上之平等与公正的重要环节、是维护社会稳定有序的需要。我们应该采取多种措施保障弱势群体权利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浅谈中小股东权益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文明的进步要求以人为本,而市场利益的驱使又使很多人在强调效益的同时,忽略了公平与正义,甚至为了维护强势群体的利益而忘记了对弱势群体的保护。中小股民作为资本市场投资活动中的弱势群体,他们的权益屡屡受到侵害,如何保护他们的权益,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而用经济和法相结合的视角去分析中小股东权益保障问题也开始被更多的人所认同。  相似文献   

9.
2008年8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颁布实施,其立法目的定位于保护竞争,维护公平的竞争环境,最终维护消费者和社会公共利益。反垄断法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自由宪章",是经济法的灵魂。经济法是对人们追求法律的社会本位的回应,而社会本位的重要体现便是法律要维护公共利益,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使得整个社会能够正常、稳妥、和谐的发展前进。  相似文献   

10.
略论对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弱势群体”是对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生理健康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的人群的总称 ,其缺乏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能力。弱势群体的成因既有先天因素 ,亦有后天社会因素。现有法律不足以保护其利益 ,故需探求新的保护机制和方式。在法律理念更新的基础上 ,采取多方位、多层次的保护措施 ,完善保护弱势群体的法律体系 ,方能实现社会的实质公平。  相似文献   

11.
社会弱势群体法律保护问题论纲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保护与救济社会弱势群体是实现社会公正和法律实质正义的基本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虽然法律机制因其局限性而无法解决社会弱势群体利益需求的全部问题,但是法律机制在保护社会弱势群体方面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社会弱势群体法律保护的基本内容应该围绕权利宣言和权利保障展开,核心问题应该是在给人以机会、给人以能力、给人以物质帮助三个方面寻求制度努力。  相似文献   

12.
论我国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施静 《法制与社会》2010,(24):190-190
弱势群体存在由来已久。近年来,随着社会转型期的一些变革,该群体的问题日渐明显,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保护与救济社会弱势群体是实现社会公正和法律实质正义的基本要求,因而如何通过立法、司法来加强对弱势群体权利的保护,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现代法治社会以司法制度为基本依托,以维护和保障人权为基本道义,为社会提供公平、正义、效率的司法服务.随着国际人权理论的不断发展,被害人权益保护也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特别是刑事被害人权益成为诉讼学理论的热点话题.在刑事被害人权益保护研究方面,我国学术界与司法部门还处在初级阶段,尽管《刑事诉讼法》中有提及被害人权益方面的内容,但在我国当前“国家公诉人——犯罪人”式的二元结构中,被害人的当事人地位未得到充分体现,而是将被害人挤压到边际角色的地位,采用对犯罪人的刑罚代替了对被害人的应有权益救济.如何在现有制度下对刑事诉讼中被害人权益保护内容进行完善和改进,维护被害人的尊严是摆在我们面前函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社会公平与国家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因社会公平失落问题引发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其根源主要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的片面的发展观、稳定观和权利与利益分配上的倾向性偏差,以及对改革的社会基础动力的漠视。作为社会权益的分配者和调节者的有关部门,忽视或怠于担当对社会主体的“生存照顾”的职责,导致社会群体的利益的分配与调节失衡。同时,既得利益团体和特殊利益集团对弱势群体的掠夺和压迫,使当前社会矛盾还存有阶级性特征。国家责任理论要求国家及其相关各级领导人承担政治责任和国家赔偿责任。这有利于抚慰受伤害者的心灵,获得社会公平感,促进社会和解。这是文明国家的一种政治道德与法治惯例。  相似文献   

15.
刘雅萍 《法制与社会》2012,(33):203-204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显著,人们在注重城市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时候,却忽略了农村环境问题,城市工业污染、生活垃圾转移等现象屡见不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背景下,有必要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环境公平和正义,切实维护农民环境权益,保护农民环境参与权、环境知情权和环境请求权,使农民这一弱势群体的生存质量得到保护。  相似文献   

16.
弱势群体是指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生理健康等方面缺乏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能力的弱势群体人员的总称。现有法律对其利益的保护不足,故需在法律理念更新的基础上,采取多方位、多层次的保护措施,完善保护弱势群体的法律体系,方能实现社会的实质公平。  相似文献   

17.
王杏飞 《河北法学》2006,24(8):116-121
强制执行是运用国家公权力来保障生效法律文书所确定的权利得以实现的过程,然而在强调债权人权益实现的同时有侵害债务人基本人权之可能.为了公平保护执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特别是维护债务人之基本人权,民事强制执行立法必须从贯彻宪法对人权保障的高度,确立利益平衡和执行适度的原则,加强对债务人财产、住宅、人格尊严和人身自由等基本人权的保障.这既是现代民事执行文明、人道的重要体现,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8.
桂淑艳 《法制与社会》2011,(31):120-121
在改革开放推动的社会转型过程中,以农村妇女、农村留守儿童、农民工、农村残疾人、农村低保户和五保户、农村老年人、农村精神病患者为主体的农村弱势群体正在悄然形成,他们的合法权益如得不到很好的保护,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必将受到严重的影响。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对农村弱势群体的界定,对弱势群体保护的必要性进行认真分析,并从民事诉讼法这个小论题出发,着重于细节上的探讨,对农村弱势群体的保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希望能为农村弱势群体的保护尽一份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19.
弱势群体保护的法哲学诠释——以社会连带为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迅  严颂 《法学杂志》2006,27(5):127-129
学界对弱势群体保护制度建构探讨较多,但对弱势群体保护法理依据研究明显薄弱。而对事物之“为什么”不清楚,对事物之“怎么办”就不可能真正清楚。社会连带理论蕴涵了弱势群体保护的价值精髓社会团结;廓清了弱势群体保护的道义前提社会平等;明析了弱势群体保护的有效路径社会规范;标示了弱势群体保护的发力源泉社会责任。社会连带视角下弱势群体保护的实质是为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弱势群体保护需要树立科学的社会哲学与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20.
环境弱势群体不具有中国特色,其在任何社会都会存在,只是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期所形成和衍变的方向不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内的政治、文化、经济等综合的结果。假如国家不能维护这部分人的基本环境权益,必将影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的目的在于引起全社会对环境弱势群体权益的支持和关注,以保障环境弱势群体的权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