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电影主体性曾是20世纪80年代学界争论的重要议题,大陆第五代电影人与台湾"新电影"干将几乎于同一时间介入电影主体性的问询之中,时过境迁,当"华语电影"的大共同体概念不断被提及之时,重析"第五代"与"新电影"的主体性差异对当下的"华语电影"研究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2.
作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现象,新电影表征了当代台湾社会思潮的巨大转向:由乡土转为本土,由中华认同转为台湾认同。反帝反压迫、反思殖民现代性等批判性向度,是早期台湾新电影的乡土意识的主要内容;而继起的本土意识则失去了乡土意识的开放性与批判性,其以族群对立、省籍区隔为基础的电影叙事,反映了一种"反外省"、"去中国化"的台湾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乡土与本土是重估台湾新电影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思想类型、身份认同及国族想象,二者在台湾新电影中的对立纠结,也显示了"中国结"与"台湾结"在当代台湾社会之差异互现的结构性在场。  相似文献   

3.
尚道 《台声》2008,(1):80-83
光从海平线上来1979年后台湾社会逐步走向一种软性权威的时代,台湾电影政策也开始出现松动的局面。但是这种松动却带来了台湾电影作品的进一步堕落,在新电影运动出现之前,台湾电影似乎已经到了所谓的“国片死亡”境地。而香港电影新浪潮的成功出现,给台湾的电影业和当时一群默默无闻的年轻电影人带来了曙光。台湾新电影运动,就如同电影史上其他的电影运动——意大利新现实、法国新浪潮、德国新电影一样,在主题、形式各方面,发展出另一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第三种电影”在中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鸿 《政策》2003,(11):40-41
任何过渡时代都是艺术的黄金时代。在政治/道德和商业/娱乐电影的夹缝中,作为中国主流电影以外的"第三种电影",在默默地坚守和生长着。当我们被《橄榄树下的情人》这样朴素地展示人性善恶的伊朗电影所打动,被《中央车站》这样细腻地揭示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沟通的巴西电影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半个世纪以来台湾电影中各个阶段的女性形象的分析和解剖,指出台湾电影中的女性形象的发展变化是和整个台湾社会的历史变迁,有着密切的关联。并进而指出,台湾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不失为台湾历史珍贵的集体影象记忆。  相似文献   

6.
刘翠霞 《两岸关系》2008,(11):66-67
回眸:台湾电影的绚丽与滑落 作为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大陆和香港电影相比,台湾本土电影起步较晚,但不管是20世纪50、60年代的台语片、武侠片,还是60、70年代的乡土写实片、爱情文艺片,80年代的新电影,台湾电影在艺术造诣、市场开拓方面都曾经有过不俗的表现,为中国电影谱写了浓墨重彩的绚丽华章。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之后,第一批传人大陆的台湾电影让大陆观众大开眼界,尤其是台湾的林青霞、秦汉等人,可谓当初的“偶像剧”明星,让在相对封闭的社会文化中生活了很长时间的国人惊讶地发现,原来男人和女人可以这样美。  相似文献   

8.
跨地域语境下台湾电影中的台湾形象是中国形象的区域性建构与想象。台湾电影中的台湾形象总是置身于"中国大陆—台湾—日本"和"中国大陆—台湾—美国"的"文化三角"模式中,并以一个相对于"父"的"子"形象被加以建构和塑模。台湾历史性地纠结于我性的祖国之"母"、"宰制之父"(清政府和国民党当局)和"传统之父"与他性的"殖民之父"(日本)和"西方之父"(美国)所形成的文化"夹缝"中,表现为悲情"弃子"和现代"游子"的演变。台湾形象中强烈的主体意识、浓郁的文化乡愁和历史的无家焦虑之间的冲突,凸显了中国国家形象中最为纠结和最为繁复的特殊景观,昭示了想象和建构的艰巨性。  相似文献   

9.
《台声》2016,(1)
正"有些事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做了"——这句出自《单车环岛日志》的电影台词,曾深深打动许多观众。更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这部电影除创下2006年台湾电影最多戏院播放、最长放映日期等多项纪录外,竟在全台湾掀起一股单车环岛热潮,创造了绿色"骑迹"。如今,作为一种新的生活风尚和主张,在台湾随时随处都能看到骑行者的身影,这些来自宝岛内外的骑行者们不断挑战自我,用心感  相似文献   

10.
向云鹏,这是一个在台湾中年人中曾经如雷贯耳的名字。20多年前,他是蜚声台湾影坛的英俊小生,电影金马奖得主。1980年,他在影片《乡野人》中凭借精彩演技,获得了第17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传男配角的称号。第二年,他在影片《同班同学》中的表演,又获得了第1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主角的提名奖。  相似文献   

11.
《台声》2008,(12):77-77
恒春成为台湾最热门的旅游景点,与一部台湾本土电影《海角七号》有关。  相似文献   

12.
非“酷儿”亦非“同志”:台湾电影中的同性恋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电影中的"同志"故事,往往放置在封闭的学校场域,表达未成年人已然苏醒的性别意识;但另一方面,传统意识的惯力仍然强大,规约另类情欲的放纵,拒绝边缘的"酷儿",从而决定了"同志"这种性别的狂欢,在迎合观众的审美惯力中难以获得"微观政治"学意义.从性别设置上说,"T"应该是最具底层性质的群体,不仅承受着社会周遭的性别歧视,面临无路可退的人生绝境,而且自身的情感空间也存在着崩塌的危险.台湾电影大量出现的被剥离阳刚气质的"去势"男性与"T"这一难以摆脱悲剧命运的人物群体,就是划分出一个社会底层的"庶民",这种"性别殖民"再次确认了西方殖民主义的逻辑,生产出全球化的流行身份.  相似文献   

13.
曾健民 《台声》2014,(5):41-41
<正>台湾历史课纲"微调"的纷扰还未平息,一部名为《KANO》(嘉农)的电影,挟着导演魏德圣监制的盛名在岛内掀起票房热潮,同时也搅动了赞否两方的批评浪潮。《KANO》与历史课纲"微调"一样都和日本殖民统治台湾的历史认识有关,即以怎样的眼光去诠释历史的问题。影片上映之初,有人质疑为何影片对白高达90%皆为日语。担任监制的魏德圣回答:"1930年日本国势调查资料显示,台南州(辖区为今台南市、嘉义市、嘉义县、云林县)10岁至19岁人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与世界电影的交流越来越密切,从最初的展映、到互相开放市场上映影片,再到合作拍片,这些合作让世界电影人和观众在交流中不断受益。在交流中增进了解中国电影"走出去"是几代电影人的梦想,他们期待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电影了解中国。这个梦想从启动至今可以说初战告捷,中国电影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已经大大加强。1982年,中国电影资料馆在意大利举办"中国电影回顾展"集中放映135部中国电影,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自此,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的放映活动都在持续增加,为世界了解中国提供了一个窗口。  相似文献   

15.
方斌 《台声》2014,(9):72-72
8月11日,少年儿童电影才艺展示暨第五届少年儿童电影配音大赛颁奖仪式在中国电影博物馆中央圆厅举办。此次活动于今年6月启动,共设立北京、天津、河北、安徽、贵州、广西、甘肃、香港、澳门、台湾10个分赛区,直接参与6万余人,影响人数超过50万人。最终,来自台湾新竹湖口高级中学的胡彰玲、廖庭萱两位小选手荣获本次大赛“小亮星”称号,组织参与本次活动的新竹湖口高级中学获得优秀组织奖。  相似文献   

16.
赵辉 《台声》2010,(12):32-33
11月20日晚,第47届台湾电影金马奖颁奖典礼在台湾桃园市落下帷幕。台湾演员阮经天和大陆演员吕丽萍分别凭借《艋胛》和《玩酷青春》荣膺金马奖最佳男女主角奖,最佳影片归属《当爱来的时候》,最佳导演花落影片《第四张画》导演钟孟宏,此片并获年度台湾杰出电影奖。  相似文献   

17.
吴孟樵 《台声》2011,(7):36-36
6月18日,全台湾最大型、最精彩的跨界电影交响音乐会,在台北市中山堂绚丽演出。这个曾经在欧美非常流行的影音混搭式跨界音乐会,无论是临场感十足的电影实境剧场,还是震撼听觉的本土化环绕音效,都给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感受。为此,我们特约请台湾影评人吴孟樵,用她的笔带给我们全新感受。  相似文献   

18.
"新媒体电影"的文本呈现出草根性、个人性、后现代性、娱乐性等特征,充分反映出新媒体时代和信息网络社会的文化特性。这些文化特性也改变了传统电影文本的叙事特征,传统电影开始偏向"小人物化"、"去崇高化",丢失了把握宏大叙事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吴孟樵 《台声》2011,(8):54-54
唐山过台湾,不只是一个词、不只是一部电影。这是不会被世代潮流遗忘或湮没的精神。可以在音乐家史撷咏第一次获得金马奖的最佳电影音乐里,聆听他以胡琴、唢呐、扬琴……传统乐器里,展现移民开垦的人,勤奋、和平的与土地产生共生的力量。  相似文献   

20.
邓靖 《台声》2013,(6):72-72
4月30日至5月2日,旅居加拿大的原台湾《联合报》副总编辑、河南省南阳籍著名诗人、市作协名誉主席痖弦先生回到家乡南阳,应邀拍摄《他们在岛屿写作》台湾文学大师系列纪录电影。《他们在岛屿写作》由台湾目宿媒体股份有限公司制作,是=争门为台湾文学大师拍摄的系列纪录电影。第一系列于2009年至2011年期问进行拍摄,选取了林海音、周梦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