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基督教对欧洲影响巨大,就外交而言,它先是为其预设了原初的背景前提,继之又形塑了其行为主体——民族国家;它不仅为欧洲外交提供了基本制度规范,而且随着与民族国家结合,还对欧洲外交的发展与演变产生直接影响。在历史坐标中考察两者关系,不仅可为我们提供一个认识宗教与外交错综复杂关系的典型个案,而且对我们理解现实中的欧洲外交,甚至整个国际关系也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2.
张浚 《欧洲研究》2005,23(1):101-115
"欧洲"是个历史概念,在15世纪之后才普遍出现在欧洲人的讨论之中。"欧洲"和与"欧洲"相连的一些观念同欧洲大陆上的历史进程密不可分。欧洲目前的地理范围所展示的不仅是疆土,还暗示了欧洲人对自身的认同。理解"欧洲"观念的历史内涵,对于理解目前的欧盟东扩以及关于欧盟边疆的讨论,是必不可少的。本文从欧洲的地理范围、欧洲历史上存在的政治社会组织以及欧洲观念的文化内核三个方面,梳理"欧洲"观念发展的历史,并力图厘清"欧洲"观念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3.
意大利玛·格·梅吉奥妮教授的《欧洲统一 ,贤哲之梦———欧洲统一思想史》一书 ,令我首先想到的是对欧洲统一的历史意识。正如书名所示 ,欧洲统一作为欧洲历代贤哲的梦想和夙愿 ,漫漫两千多年 ,可谓历史悠久 ,但欧洲统一的现实进程 ,要是从煤钢联营算起 ,不过区区半个多世纪而已。所以很长时间 ,我们都未能把欧洲一体化进程融入有关欧洲现当代的“正统”历史叙事之中。这种情况正在改变。只要留意一下新近有关欧洲历史的出版物 ,你就会发现欧洲统一进程已经迅速进入史家的视野。也就是说 ,欧洲统一进程正在进入历史 ,形成自身的历史身份。…  相似文献   

4.
俄罗斯对欧洲一直持有特殊的情结。每一个历史变动时期,俄罗斯总会以欧洲为参照系和维度来思考俄罗斯的战略和命运。冷战后,俄罗斯面对的欧洲地缘政治环境又使它遭遇了欧洲难题。为此,梅德韦杰夫总统和普京总理先后提出了泛欧洲安全条约和欧洲经济新体系,初步形成俄罗斯对欧新战略的总体构想。但现实是,俄罗斯以自己的方式回归欧洲的进程依然面临巨大的困难。  相似文献   

5.
富景筠 《欧洲研究》2020,(2):124-143,M0005
俄欧天然气关系是跨大西洋伙伴关系中极具争议的议题。欧洲对俄天然气的商业理念之核心,是通过制度设计约束俄罗斯行为的不确定性,同时通过器物层面的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和进口多元化,降低俄罗斯中断天然气供给的潜在威胁,最终使俄罗斯成为安全可靠的天然气供给来源。在有关俄欧天然气关系的地缘政治思维上,美国已不仅仅着眼于俄天然气是否会对欧洲能源安全构成威胁,而是更多地将俄天然气视为助长其对外行为能力的重要工具加以限制。随着欧洲对俄天然气进口依赖增强与美国经济制裁力度加大,美欧俄面临经济制裁与国家治理的困境。这一困境可能导致跨大西洋伙伴关系的裂痕加深。欧盟能否通过地缘政治转向应对不断加剧的天然气地缘竞争,取决于其将经济力量变为政治意图的现实可能与效果。  相似文献   

6.
支撑"中国威胁论"的知识论据,是来源于西方的历史实践与经验总结,它认为大国财富的增长必将产生军事影响,大国在"崛起"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以暴力方式颠覆既有的世界秩序。但传统欧洲(西方)国家体系与东亚国家体系在结构上迥然不同,前者一向大国林立而且相互竞争,后者长期以中国为中心形成封贡关系。它使欧洲和东亚世界在处理体系内部关系方面,形成了差别明显的经验传统,特别是对暴力的认知与运用上,两者有着不同的历史演进路径。这种历史经历仍然深刻影响着不同区域国家对大国"崛起"问题的感受和认识。中国文明复兴必须置于东亚国家体系的历史传统中,才能得到合适的理解与对待。  相似文献   

7.
俄罗斯在地理上最初局限于欧洲的最东部,最后则成为横跨欧亚两洲的庞大帝国。横跨欧亚大陆不仅仅是俄国在地理位置上的特点,更是它文化上的特点。在人类历史上,欧洲与亚洲形成几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笼统地讲,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俄国在地理位置上的特点决定了它处在东西方两种文化的交界处,受到东西方文化的共同影响而具有两重性。这是俄国文化最独特之处,如果不牢记这一点,全部俄国历史,包括今天,都  相似文献   

8.
欧洲的历史和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魅力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精英才子不断地对其进行或宏大或细微的诠释,这也构成了欧洲文化发展史中一幅颇为壮观的画卷。欧洲的历史发展到今天,人们常常会问,欧洲文化及其进程的特质何在,其悠久的历史对今天又有哪些有益的启示和可以为今人及后人引以为戒的教训。在诸多对欧洲文化和历史进行诠释的著作中,法国著名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埃?加.莫兰的《反思欧洲》一书无疑堪称其中的一部精品,值得我们仔细研读。本文主要根据莫兰提出的“复合思维”和“历史漩涡”的概念对欧洲文化的特质进行简要而集中的梳理和探析。  相似文献   

9.
冷战后的乌克兰地缘政治研究,着力论说冷战后乌国内地缘政治的形态与特征。乌国内各地区在历史记忆、社会心理上的巨大裂痕是其研究的重点,但在如何弥合国内各地区族群在政治认同方面的分裂现状问题上,却较少提出较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主张。在对外地缘战略取向上,乌当代地缘政治学者根据其不同的思想立场,分别得出了倾向各异的政策谋划,对冷战后的乌对外政策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当中欧东部、巴尔干半岛的东部和西北部纳入欧盟的版图后,西巴尔干成为欧盟内部的一块"化外之地"。改变西巴尔干国家不稳定、落后的现状并逐渐达到欧盟成员国的标准,对欧盟和西巴尔干国家都具有重要意义。欧盟通过签署《稳定与联系协议》、提供财政援助、推行贸易优惠政策、建立"欧洲伙伴关系"等方式来促进西巴尔干国家的发展,而西巴尔干国家则按照欧盟的要求积极地进行社会等方面的改革。但是,欧盟各国对西巴尔干国家态度的不一致性,以及西巴尔干各国在政治、经济发展上、文化认同上存在的巨大的差异,不仅导致了各国加入欧盟进程的速度不一,甚至还造成各国社会内部的裂痕。因此,西巴尔干国家融入欧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11.
兰鹏 《德国研究》2002,17(1):18-23
在欧洲国际关系史上 ,没有哪两个国家像德国和波兰那样 ,其双边关系长期受到边界问题的严重困扰。奥得 -尼斯河作为德波边界从其最初产生到最终承认 ,都与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相关联 :由于它的划定引发了欧洲历史上最大的难民潮 ,而对它的最终认可又成了两德统一成功的前提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12.
冷战结束后,欧美曾携手在中东欧培育新的民主制度和市场经济以及扩大欧盟和北约,双方的合作在20世纪90年代达到高潮。然而,"9·11"事件之后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成为欧美从合作高潮跌落的转折点。在如何处理国际问题上,欧美的分歧逐渐显现,冷战时期和冷战结束后初期紧密的跨大西洋关系出现裂痕。奥巴马政府时期,美国将战略重点转向亚太地区,欧洲人开始担心欧洲对美国地缘政治的重要性下降。自特朗普总统上任后,欧美关系又出现诸多新裂痕。特朗普抨击北约和欧盟,赞赏甚至鼓励欧洲内部的民粹主义势力,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奉行"美国优先"的原则,导致欧盟国家的普遍反感。美国退出《巴黎协定》,以国家安全为由对进口钢铝加征关税以及退出伊核协议,也沉重打击了欧美关系。本文主要分析欧美关系恶化的根源以及未来欧美关系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法国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发挥着"发动机"的作用。法国欧洲一体化政策的确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法国的欧洲联合思想源远流长,许多思想先贤为欧洲联合奠定了思想根基。一战后泛欧运动兴起,白里安在国际联盟倡议成立具有联盟性质的机构,标志着欧洲联合思想上升为法国政治家的执政理念。二战后法国开始寻求新的欧洲联合的实践,军事上与英国签署《敦刻尔克协议》,经济上与西欧国家签署金融合作协议。皮杜尔、舒曼等政治家更为积极地推动欧洲联合。法国欧洲一体化政策几经酝酿,最终开启了一条全新的欧洲一体化道路。  相似文献   

14.
融入欧洲:欧盟东扩与俄罗斯的欧洲战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欧盟东扩是西欧根据自身的规范和标准整合欧洲大陆的一次历史性机遇。欧盟东扩将在地缘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对俄罗斯产生重大影响 ,甚至直接影响到它的未来战略走向。与反对北约东扩的立场完全不同 ,俄罗斯默许并赞同欧盟东扩。在“双东扩”已成定局的形势下 ,俄罗斯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欧洲战略 ,其要旨是全面融入欧洲的制度体系和价值体系 ,真正与欧洲融为一体。从长远看 ,俄罗斯融入欧洲几乎是历史的必然 ,从近期看 ,俄欧关系将有一个较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张生祥 《德国研究》2006,21(1):26-31
肇始于战后的欧洲一体化进程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经济政治的全方位联盟。然而,欧洲联盟不仅仅是一个利益和目的的共同体,它还应该是一个文化和理念的共同体,为所有的欧洲公民创造一个情感归属的“精神家园”。而欧洲认同的建构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唯一途径,那么如何解读并建构一种共同的欧洲认同?本文试图从欧洲认同感产生、新欧洲认同政治以及欧洲认同的逐步形成等三个方面对欧洲认同这一历史现象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16.
欧洲正在遭受多重危机。危机之所以呈现多重性,源于欧洲历史上帝国、基督教、民族国家、资本主义等多条历史线索的并存与缠斗。这些线索长期存在于"欧洲历史老人"体内,其演进及彼此间的相生相克,是欧洲历史的推动力量。自古希腊以来,欧洲经历了帝国、基督教、民族国家三大范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发展出了一条新的历史线索——"共同体"线索。"共同体"能否成为欧洲历史的第四大范式,取决于其在多条历史线索的缠斗中能否适应并最终获胜。受多线索震荡的影响,主权债务危机以来的欧洲呈现"多维度不均衡"状态,正走向新的历史合体。第一阶段将走向"欧洲堡垒",对内继续推行经济一体化,对外实施重商主义和有限扩张,吸纳西巴尔干诸国入盟。第二阶段可能走向"欧洲帝国",内部出现等级制,对外与美国共筑"跨大西洋帝国共同体",并大幅对外扩张。  相似文献   

17.
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瑞士逐渐形成了一种对欧盟的双边主义战略。它不寻求欧盟成员资格,而是集中发展部门性的双边关系。瑞士的欧洲政策来源于其特殊的国内政治环境,力图在不受歧视地进入欧洲市场与国内疑欧主义和民粹主义的反对之间保持平衡。尽管如此,瑞士独特的欧洲化依然得到了发展,这使瑞士部分地融入欧洲。然而,在欧债危机时期,瑞士国内爆发了抵制欧洲化运动和反移民运动,这些都使瑞欧关系陷入困境。未来瑞士的欧洲政策将努力修补严重受损的双边关系。  相似文献   

18.
略谈联邦德国对欧洲一体化的态度刘立群一、把欧洲一体化定为国策联邦德国从它诞生那一天起,就和欧洲一体化结下不解之缘。由于1949年联邦德国诞生时只享有部分主权,西德政治家们懂得,只有从一开始就朝欧洲一体化的方向努力,才能完全恢复其在国际大家庭中的平等地...  相似文献   

19.
从本源上讲,欧洲文化与美国文化都属于西方文化范畴,但长期以来,前者把后者视为与自己对立的“他者”,以此凸现欧洲文明的优越性。把美国文化视为“他者”的传统尽管在欧洲上层社会显得更为突出,但其实这样一种传统已经渗透到欧洲社会的各个阶层,在历史上形成了整体上的欧洲对美国文化的一种基本态度,同时也深深地影响了绝大多数欧洲人对美国的认识。对历史上欧洲人的美国观进行详细考察,既有助于理解欧洲一直存在的反美情绪,也可以从文化层面上更为深刻地揭示欧洲国家强烈抵制“美国化”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20.
自从欧债危机爆发以来,实现国家统一已经20余年的德国广受国际社会的关注、质疑和诟病。"德国的欧洲"还是"欧洲的德国"问题又在困扰德国、欧洲与世界。对此问题,本文认为:"德国的欧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德国处于怎样的状态,其对欧洲乃至世界格局的冲击作用一直存在;二战以后的欧洲一体化致力于"欧洲的德国","接纳德国"同时又"防范德国",已经取得巨大成效,德国开始奉行一种具有"‘文明国家’内核的现实主义的‘贸易国家’外交政策",至今未变;在21世纪新的历史条件下,德国在"欧洲的德国"(原则层次)框架中推行"德国的欧洲"(操作层次),包括发展同中国等新兴大国的关系,是着眼于国际政治的结构性变化,迎接全球化的挑战,势之使然,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