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斗全 《前进》2003,(2):45-46
世俗迷信,有人称为封建迷信,自古至今与社会政治和百姓生活关系极为密切,可以说人人都知道甚至接触过一些,却很少有人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郭春梅、张庆捷合著的《世俗迷信与中国社会》,可以说是填补空白之作。该书以科学的眼光系统地审视世俗迷信,是对世俗迷信与中国社会的深入研究和概括性论述,近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是件颇令人高兴的事。现在许多所谓专著,尤其是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专著,空泛之风盛行,往往洋洋洒洒数十万字甚至上百万字,空洞无物,教人无法卒读,其效果还不如一篇好的文章。而此书的两位作者中,郭春…  相似文献   

2.
宗教与封建迷信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一是宗教与迷信的组织形式不同;二是宗教与迷信的思想体系不同;三是宗教与迷信对社会的影响力不同;四是宗教与迷信的性质不同。  相似文献   

3.
糜琳娜 《前沿》2014,(17):88-89
迷信是一种文化现象,古已有之。后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迷信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其中的一部分内容演变成风俗习惯,流传至今;另一部分内容则保留了神秘和荒诞色彩,这部分内容虽已为科学所证伪,但仍拥有众多信奉者,并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进行违法犯罪,即迷信犯罪。本文通过阐释迷信的含义,对比迷信和宗教的异同,界定了迷信犯罪,以期在司法实践中,帮助执法者准确判定此类犯罪行为。  相似文献   

4.
宗教与迷信都是在有神论基础上产生的;都是对自然和社会的歪曲的虚幻的反映;都相信和崇拜超自然的神秘力量———鬼怪、神灵、上帝。就其思想体系而言,都是唯心主义的有神论,是反科学的社会意识。这是它们的共性。但宗教与迷信又各有特殊性,它们之间在许多方面都有明...  相似文献   

5.
●科学家也会迷信吗?●反思的基点:审视和回顾“民主”与“科学”在中国的历程●五四所提倡的科学其意义更为宏大,是一种精神和方法科学家会迷信吗?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因为历史上很多科学家常常也信仰宗教,那是有神论的,也有一些相信占星术等等迷信行为。这就需要仔细根据具体情况分析了。若是仔细想一想,什么是科学,什么是迷信,也并非容易说清楚。人们常常把科学与自然科学混为一谈,一提科学家多指自然科学家;又常把科学和技术相提并论,这都是不严格的。至于迷信又常和宗教混淆,更是不应该。佛教,基督教(包括天主教等),…  相似文献   

6.
对宗教问题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当今科学昌明的时代,宗教在世界范围内仍然呈现增长的趋势,这一事实使我们有必要对宗教的本质与功能作进一步的思考。本文认为宗教是人对终极意义的自由追求,是人的一种深刻的精神需要,不能被其他东西所取代;宗教也是一种社会伦理精神的核心,我们可以吸取宗教中积极因素以建构新时代的伦理精神;宗教同迷信和邪教有本质区别,不能混为一谈,并且应该进一步发挥宗教防范抵制迷信和邪教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法轮功”现象的滋长蔓延有许多原因,其中之一是一些人不能准确地识别宗教与迷信、科学与伪科学,被李洪志的歪理邪说所蒙骗和愚弄。因此,提高识别宗教与迷信、科学与伪科学的能力,有助于防止类似现象的发生。一宗教与迷信有相同之处。从思想本质上看,两者都是在有神论基础上产生的,都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歪曲的虚幻的反映,都是盲目相信和崇拜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力量;从理论上说,两者都是唯心主义,尽管其有系统与不系统、精致与粗糙之分。但是,不能由此得出  相似文献   

8.
原始宗教与民族道德高力原始宗教与民族道德的关系极为复杂。若从静态和动态的角度看,至少涉及下述几个问题:二者在起源上有何关系,其内容和表现形式如何?二者在功能及作用上有何异同?原始宗教向世界宗教转变的过程,对民族道德有什么影响?探讨这些问题,是有一定理...  相似文献   

9.
一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社会主义国家。宗教迷信在少数民族地区有着长期、深刻的影响。一部分共产党员信仰宗教,参加宗教活动,是近几年出现的新情况,在宗教影响比较大的少数民族地区,问题是比较突出的。据调查,在一些少数民族相对聚居的乡、村,参加宗教活动党员的比例,一般占20%左右,有的占30%,个别地方占50%以上,他们中有的人还担任了宗教神职。有些  相似文献   

10.
图腾血泪     
图腾血泪亢立国迷信是中国农民的宗教。迷信是贫穷和愚昧土地上的海市蜃楼,是用淫邪和罪欲烘托出的神圣。迷信给干涸的心田浇灌毒露,最终引渡邪恶。这片贫脊的黄土地上,背负着无限苦楚的人们下给迷信的赌注就是生命。迷信吞噬着善良、勤恳、忠诚……演绎着愚昧、野蛮和...  相似文献   

11.
宗教艺术是宗教与艺术的有机结合,是宗教观念与艺术的具体表现,是宗教情感的艺术表达,是富有艺术美的外形的宗教精神。它或者表现为以宗教为内容或题材的艺术,或者虽然以世俗生活为题材和内容,但却表达了某种宗教的观念或情感①。特别是在原始艺术产生之初,人们的整个头脑几乎被原始宗教观念所占据,人的“情感离不开宗教观念,艺术也就必然受宗教观念之支配了”③。所以,从某种程度而言,原始艺术起源于原始宗教,在以后的艺术发展过程中,原始宗教起着载体作用。直到今天,原始宗教艺术在广大的彝区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和反映。一、舞…  相似文献   

12.
"认同"问题在近几十年成为我国理论界的"热点"之一。在认识论的分类中,宗教认同既有客观化的身份意识,也有主观的归属、趋同问题。而从社会学视角来看,宗教认同更是一个整合问题,研究宗教认同可以从关注宗教的多元分化特色引出宗教在神圣与世俗之间的整合能力问题。宗教作为身份的神圣化过程,通过"客体化""信靠""仪式""神话"四种机制的运作,搭建起神圣与世俗的桥梁。在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宗教认同与诸种认同异质,却又无法摆脱地重叠,成为社会整合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正> 宗教的存在与发展,同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是分不开的。我国的本土宗教只有道教,外来的有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在历史上,我国古代有政府办学与私人办学的传统,却没有宗教组织办学的传统。我国的传统教育本质上是世俗教育,而非宗教教育。鸦片战争后,西方宗教势力向我国大举渗透,他们在  相似文献   

14.
神圣与世俗、超越与临在的二重性是宗教现象内含的两对矛盾与张力。随着西方启蒙运动的兴起,一方面是社会的世俗化趋势日益加强,宗教在社会层面的影响力逐渐衰退;另一方面是代表宗教复兴的非世俗化或后世俗化潮流也在强劲增长。宗教的二重化被归结为它的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下一步任务就是如马克思指出的:在理论上揭示这种自我分裂的社会和经济根源,并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  相似文献   

15.
张尚仁 《岭南学刊》2014,(2):119-122
长期以来,宗教问题有五个认识偏见,一是认为宗教是毒害人民的精神鸦片。这是对马克思关于宗教本质论述的片面理解。二是认为宗教是唯心主义的世界观。问题不在于宗教是不是唯心主义,而在于用唯物唯心来划分哲学派别本身是对恩格斯论述的误解。三是将宗教等同于迷信。宗教虽然包含迷信,但并不是盲目信仰崇拜神仙鬼怪,如佛教强调的是破迷开悟,佛教有佛学,道教有道学,都是理论论证。四是认为宗教反对科学。其实宗教和科学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层次,满足人的不同需要。宗教使人的精神达到一种新的境界,科学使人的生活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五是认为宗教给社会传递的是负能量。从宗教的主旨来看,是教人要有爱心,要止恶行善,是努力向社会提供正能量的。宗教正能量发挥出来,其意义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16.
关于邪教和迷信蔓延现象的背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邪教和封建迷信蔓延的现象必须引起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一些同志对歪理邪说和各种忌讳的迷信,大多源于某种宗教心理。从客观缘由、科学局限性和主体需要等方面解析邪教迷信流行的文化背景,对于深入搞好无神论的宣传教育,防止党内一些同志步入信仰误区不无意义。  相似文献   

17.
《台声》2008,(11):83-83
古人祭天地.拜万物。长江流域的先民将人与神的形象铸造在青铜器上,用青铜器展示了他们崇神.礼神的精神世界,和充满神秘宗教色彩的世俗生活。  相似文献   

18.
《西藏统一战线》2009,(4):30-31
在中国的传统哲学中,一直有所谓的“义利之辨”,传统的儒家哲学往往将义和利对.立,因此大多耻于言利。佛教在传人中国的历史过程中,出于弘化的目的,自然要随顺这种财富观念,所以,从表面上看,佛教似乎更强调世俗财富与出世修行之间的对立性。另外,佛教是一种宗教,最终指向出世的彼岸世界,必然要强调超越世间与克服世俗的欲念,而财富经常被理解为欲望的象征,这更强化了财富与佛法的对立。  相似文献   

19.
布摩是布依族民间从事祭祀、占卜、禳灾、驱邪等活动的人,这些民间活动曾一度被视为原始宗教的残余、迷信,布摩也被简单定义为"从事迷信活动的人"。实际上,布摩一直是布依族精神文化领域的灵魂人物,在布依族发展史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肖毓 《人民论坛》2010,(12):196-197
布摩是布依族民间从事祭祀、占卜、禳灾、驱邪等活动的人,这些民间活动曾一度被视为原始宗教的残余、迷信,布摩也被简单定义为"从事迷信活动的人"。实际上,布摩一直是布依族精神文化领域的灵魂人物,在布依族发展史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