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矛盾的提出:矛盾将长期存在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生产则是基础中的基础。人口是一切社会生产与生活的主体,人口生产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命本源。粮食生产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它是维持人类生命活力不可或缺的必要物质条件。粮食生产与人口生产矛盾产生的根源在...  相似文献   

2.
建设和谐社会,一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二是要建立能有效平衡各种矛盾与冲突的机制。在“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中国.更应该关注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尤其是处于弱势的妇女群体。妇女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保障她们的权益有利于促进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平衡,有利于促进社会良性、有序地发展。这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在.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3.
人口生育行为的法治化,是人类社会进步和人权发展的必然诉求。其所具有的权利正当性、主体特定性、行为可控性和社会制约性等四大特征,为人口生育立法与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法理基础。作为人口法的核心调整对象,其法治目的的实现对于人口法的生存与发展影响深远,对人类生育权的保障和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人是自然生态系统发展的最高产物。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了人不可能脱离自然生态环境生存和发展。但人类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适应又是能动的,人具有社会性。人类改造自然生态环境的能动性和人类社会生产劳动与自然生态环境的不可分性,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的后果也具有二重性。人口的增长不能超过环境人口容量的限制,因此,我们对人口增长突破环境人口容量即地球承载能力的后果要有清醒的认识。要充分认识中国人口增长的环境容量限制,促进中国资源环境的人口超负荷承载量向适度人口规模转变。  相似文献   

5.
人口问题是全球五大问题之一。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人口问题,是民族地区和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因此,发展的战略方针之一是增强民族地区的人口素质,加速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一、从“两种生产”理论看人口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两种生产”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是社会生产这一矛盾统一体的两个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肯定了人的两重性——自然性和社会属性。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文中指出:“马尔萨斯撇开了人口运动的这些一定的历史规律。这些规律由于是人类本性的历史,所以是自然的规律。但仅仅是在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人的自然规律,而这种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受人类本身历史过程制约的”。恩格斯也从一般意义上分析过人类自身和社会物质生产之间的关系。他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第一版序言中指出:“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这两段话,明确地指出了人口与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因素。人类社会出现后,人类自  相似文献   

6.
学习目的要求学习这一章,要正确认识劳动在社会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了解人类社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整体;明确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了解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懂得人类社会和自然界  相似文献   

7.
戚攻 《重庆行政》2010,12(4):24-25
一 马克思提出的“两种生产”理论表明,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人口生产”和“社会生产”,既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传统社会尤其是农耕文明时代,人口生产的绝对数量和规模,因其落后的生产力和低下的劳动生产率而在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发展中不仅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和作用,而且呈现出“人多好办事”的社会动力结构和发展特征。  相似文献   

8.
段玉萍 《前进》2001,(6):46-47
当人类历史进入 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力有了极大提高,经济规模空前扩大,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加速推进了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进程。与此同时,世界人口快速增长,自然资源过量消耗,污染物质大量排放,生态平衡严重破坏,南北差异迅速扩大等问题日益突出,造成了全球性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重大问题,对人类自身的健康与生存,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世界面临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失衡的严峻挑战,在这种挑战面前,人们开始研究探索…  相似文献   

9.
论人口、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于铭松发展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人类在经历了以经济增长为特点的“经济中心型”发展之后,终于找到了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道路。社会可持续性发展战略包含的内容很多,本文主要探讨当前对世界人民至关重要的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指出,人口是“全部经济社会行为的基础和主体”。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人口发展的历史。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为指导,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人口发展道路,不断创新人口理论和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11.
劳动力商品化:人类社会发展的推进器上海师大教授叶书宗怎样使12亿人口中的劳动者成为社会积极的生长点和活力点,使960万平方公里的每一方土地都成为开发的热土,这是跨世纪的中国实现小平同志规划宏伟发展目标的重要课题。要完成这一课题,至关紧要的是在建设社会...  相似文献   

12.
我省现在人口已愈4000万,自然资源短缺、经济基础和技术能力还非常薄弱,人口问题应当始终是我们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出发点。为此,对云南人口的现状与可持续发展问题作出探讨,具有重大的意义。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人类关于发展的新的战略思想,是在环境问题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传统的发展模式严重地制约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背景下产生的,是人们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和创新。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其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该建立在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社会公…  相似文献   

13.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人口发展也遵循自身的规律,这就是人口性别比例相互协调、相互平衡的规律。虽然在现实生活中性别比例绝对平衡是很少见的,要么是男多女少,要么是女多男少,但不管怎样,在非战争年代男女性别比例在总体上来说应该是基本平衡的。男女比例到底多少算是正常呢?国内很多人口专家认为男女性别比例(女性为100)93—107为正常值,但国际上通常把104—107作为新生婴儿性别比例的恒定值。人口性别是否协调,直接影响着人口的再生产和社会的安定团结,因此,对人口性别比例的研究是一个非常严肃的课题,为了让更…  相似文献   

14.
王翠绒  邹会聪 《求索》2010,(5):48-50
现代人口健康是个体健康与公共健康的有机统一体。现代人口健康道德动力与平衡机制是现代人口健康最基本的道德运行机制。个人权利和公共利益是现代人口健康的主要道德动力。平衡机制以社会功利、公众参与、最小侵害、权益补偿为原则,通过个人与社会相互履行义务来实现个人权利与公共利益的平衡。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具有对立统一的关系,动力机制的最高表现在于道德活力,平衡机制的最高表现在于道德和谐。  相似文献   

15.
在人类社会和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几乎各个时代的人们都怀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对更好生活和更好社会的追寻。在历史与现实的这种双向互动互义中,可以展现出我国民生建设持续不断的发展。在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引领的品质化民生建设,通过生存性民生需要与发展性民生需要、底线性民生需要与品质性民生需要、客观获得性民生需要与主观期待性民生需要、工具性民生需要与价值性民生需要的再平衡和再提升,在增进个性化精细化服务、拓展公共服务空间的成长性和开放性的同时,也提升了日常生活舒适性、艺术审美品位和文化精神体验。正是在积极回应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共同富裕期待的过程中,个人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6.
人口安全问题的增多为顺利完成中国社会转型带来了新的威胁,如何确保实现人口增长与社会发展的平衡,是新形势下实现人口安全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7.
优化生育政策、改善人口结构是中国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也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日本面临少子化问题的时间更早、程度更严重。为此,日本政府多手段并用构建育儿支持政策体系,税收政策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日本育儿税收支持政策采取各税种相互配合、与社保通盘考虑的方式,以适应人口结构变化的趋势,强化税收在调节社会收入分配中的功能,促进财政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性,同时,从家庭整体角度出发,减轻家庭经济负担,促进女性就业与育儿平衡发展。日本育儿税收支持政策的设计特点与经验,可为中国提供一定的借鉴。税收政策可以与其他政策相协调,共同构建育儿支持政策体系,营造育儿友好的社会氛围,创造就业和育儿可以兼顾的工作环境,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追求男女平等是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线索。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男女两性的发展互相影响、相互制约,两性发展越平衡,民族和整体素质就越高,妇女的发展与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我们党把男女平等作为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是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把男女平等作为基本国策,是从我国国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所作出的必然选择,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要求。我们一定要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推进人类社会发展的高度,充…  相似文献   

19.
潘石 《长白学刊》2010,(6):82-87
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其研究对象不能不涉及人类的本质属性问题,即人性问题。人性科学是一切科学的“心脏”,自然构成经济学之基础。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人依赖于自然界又主要在人类社会中活动,所以人必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自然性是其社会性的基础与奈件。经济学视阚中的人,绝非孤立的人,而是社会中的人,其中主要是“经济人”。“经济人”的本性,绝非单纯是“利己”的一元性,而是具有“利已”与“利他”二元性,其任何经济行为都是利己性与利他性二元属性的综合或复合体,是利己与利他二元属性博弈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人类社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发达、文明,但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遇到诸如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等影响乃至危及人类未来的社会问题。地球只有一个,地球是我们人类共有的家园。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一道,正在寻求一条使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兼顾当代人和子孙后代利益的发展道路。本期,我们以可持续发展为题,作了比较深入的分析探讨,指出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中国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中国的经济发展正处在工业化的高速起步时期,当代人类社会面临的某些尖锐矛盾,譬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