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国平 《观察与思考》2006,(13):16-18,20
一个城市的人文精神、人文特色,深埋于城市的历史发展之中,决定着城市的兴衰。尤其是杭州作为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城,人文精神对城市发展更具有决定意义。准确把握杭州的人文精神,我们首先应该科学地、客观地梳理杭州的人文历史,把它放在杭州的历史长河中来考察和评价。  相似文献   

2.
蔡义鸿 《小康》2013,(10):21-21
现一阶段我们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塑造城市个性,还原城市特色和魅力,避免落人“千城一面”的窠臼。  相似文献   

3.
随着全球创意经济的兴起,文化创意产业对激发城市活力和集聚创意资源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是城市创意转型的重要标志。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建设创意城市是保持城市活力、激发城市转型更新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武汉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创意设计资源和高校人才资源,文化创意产业拥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在武汉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建设创意城市的过程中,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在实践中探索了一系列创意战略、创意产业、创意管理等方式来解决新经济形势下城市面临的现实问题,为武汉城市转型更新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进程面临着城市帝国主义和城市文化霸权的殖民,城市文化安全是国家文化安全中需要强调和加强维护的文化战略问题。城市文化安全的维护在其关键意义上必须坚守城市发展的自我坐标而不是他者坐标,确立城市的文化自主、文化自觉、文化内生而不是城市的文化依附。中国城市文化安全的维护和应对,要加强国家文化战略中的"城市自觉"与"城市自信",推动城市建设发展的理念和方式更新,构建中国城市标准和价值体系,不断探索创新城市文化安全维护的体制机制,通过"城市输出"等战略转型更好地促进中国本土城市系统的完善。  相似文献   

5.
在面对日益复杂的城市问题时,我们除了考虑物质性的方向之外,还需要更多地考虑非物质的方向,才能进行有效的掌控。城市管理学科的建立,可以弥补传统城市规划学科的不足,综合地涵盖以上两种方向。本文尝试从学科设计的角度,基于大型复杂系统管理的逻辑,铺陈城市管理学科的架构与内涵。  相似文献   

6.
城市管理是城市发展的永恒主题,是以城市的基本信息流为基础,依靠法律、行政和技术等手段,对城市运转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时反馈、处置、解决,以维护和强化城市功能,满足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现代城市管理更应强调政府和市场互补,政府和其他社会成员通过正式和非正式渠道互动。一个城市管理水平体现着一个城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进展程度。  相似文献   

7.
城市化的高速推进使历史文化名城与城市历史街区经常陷入保护性衰败与建设性破坏的两大困境。城市有机更新突破了物质中心主义时代单一的城市建设,以社会生态化为价值取向和实践指南,集物质更新、生活改善、文化再生和社会活化于一体,具有明确的综合性目标和人本主义的实施机制,是破解两大困境的正确选择。在新一轮城市开发过程中,镇江可以将西津渡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开发作为基点,通过有机更新实现个性塑造,切忌单纯依据现代城市空间秩序打破街区格局塑造现代风貌街区,陷入城市有机更新范式被滥用的泥淖,真正实现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沈惠章 《中国保安》2006,(17):56-57
城市平安与否,关系着国家的安定及地区的稳定。从这个意义上说,打造“平安城市”,是城市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平安是城市发展的先决条件,城市平安需要预防为主,减少违法犯罪。作为协助公安机关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保安队伍,培训保安员应当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上。新世纪,我们在保安培训工作中应当进一步提高认识,更新观念。用创新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切实提高教育训练质量和水平的实际行动,努力培养出更多的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新形势需要的保安特色人才。保安员工作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能否造就…  相似文献   

9.
徐立华 《群众》2010,(11):46-47
<正>文化是城市的"魂",是城市发展的"内动力"。历史经验表明,城市特色因文化而灵动,城市精神因文化而彰显,城市风气因文化而形成,城市形象因文化而展现,城市实力因文化而增强。一座城市要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业升级、彰显竞争优势,不仅仅取决于经济建设的"强筋骨",更源自于思想文化的"精气神"。  相似文献   

10.
进入21世纪以来,杭州在城市化进程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发展中的"城市"当作一个生命有机体来看待,走出了一条独具杭州特色的城市有机更新之路。作为城市有机更新大系统的重要一环,杭州城市管理在不改变现行体制的基础上,坚持以自我更新能力的提高为立足点,进一步加快了自身的信息化与现代化,积极进行着有机更新的尝试与探索,其中强势推出的数字城管,无疑成为了杭州城市管理有机更新的一次成功实践。一、城市管理的有机更新城市化不仅仅是一个人口集聚、财富集聚、技术集聚、服务集聚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管理方式、国民意识转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张才良 《传承》2010,(34):50-51
<正>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之初,各项事业百端待举。时任北平市市长兼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的叶剑英,担负着城市接管、巩固政权、恢复经济、安定社会秩序等工作,许多难题需要解决,摊贩问题便是其中的一个。叶剑英说:"要办的事很多,我们将一步一步地去做,有步骤、分缓急地去做……比如摊贩问题,我们二月份、三月份因其他工作关系一直都没管,到第四个月才来管。"  相似文献   

12.
阳建强 《群众》2020,(20):46-47
伴随新型城镇化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中国城市发展由增量开发向存量更新转变已是必然趋势。与传统城市更新的"大拆大建"相比,强调微小修复、修补的城市微更新,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理解这一新的治理模式,需要把握城市微更新的几个关键环节。城市微更新,即从细微处入手,在不破坏城市基础结构的前提下,进行拆旧补新、修复再生的城市更新规划方式。  相似文献   

13.
李建明 《政策》2012,(10):54-55
城市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承载着所有市民的梦想。早在20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曾说过:"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作为城市的规划者、建设者和管理者,就要担负起应尽职责,用思想造城,用实干兴城,打造健康城市、幸福家园,让市民生活更美好。城市是"想"出来的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运河吟     
阎逸 《今日浙江》2014,(4):52-53
正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全面完成运河及其沿河地带的功能更新和空间重组,使之成为与国际性风景旅游名城相称的标志性地带,一条令人心驰神往的"东方塞纳河"。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城市都依偎着一条著名的河流,时代不停更迭,河流连同河边的那些桥梁、驳岸、码头、民居、风俗一起,勾勒出城市的发展脉络,记录着城市的历史情怀,见证着城市的兴衰成长。每当我们来到这样一条能代表一座城市历史的标志性河  相似文献   

15.
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合是行动者与结构二重化的过程。新生代农民工是理性的行动者,其致力于城市融合的行动策略是资本建构与资本转换;但其城市融合行动同时也受到结构性因素的影响,并因此不断反思与调整行动策略。通过资本建构与资本转换,新生代农民工获得了比第一代农民工更多的机会与资源,得以更深入地参与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研究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合方式以"同化"与"整合"为主。  相似文献   

16.
文章提出人性化城市使生活更美好的命题。论述了如何在人性化城市的视野下认识城市的本质,具体阐述了人性理论、需要理论、环境理论的含义和主要观点。文章从四个方面论述了人性化城市视野下的城市功能:赋予城市养育功能。营造大爱之城;赋予城市教育功能,营造学习之城;赋予城市生产功能,营造创造之城;赋予城市记忆功能,营造文化之城。  相似文献   

17.
陈忠 《探索与争鸣》2022,(10):98-105+178-179
确定性是人类的重要追求,不确定是确定性的土壤和家园。城市始终游走在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之间。一方面,人们进入城市是为了更好的生活,通过城市发展、城市更新,人们获得了更多、更为综合的确定性;另一方面,城市又始终面临着各种不确定性,既有来自外部自然的灾难、风险,也有来自社会关系、生产方式、交往方式、文化观念等方面不可预见的突发事件。在时间与空间、速度与尺度、对象与感知的统一中,城市化既是一个确定性增长的过程,也是一个不确定性增长的过程。城市社会面临的不确定性主要有:生态与存在维度的不确定性、传承与秩序维度的不确定性、发展与进步维度的不确定性、情感与意义维度的不确定性。治理理念不尽合理、治理体系不尽完善、治理行为不尽规范,是城市社会不确定性增强的重要原因。民生与发展、科学与专业、弹性与张力,是现代城市治理需要坚守的基本原则。树立具有不确定性底蕴的治理观念、治理体系,尊重、包容多样主体的自组织创新,对于城市社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具有路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孙渭铭  王翠萍 《前沿》2010,(18):87-89
本文探讨的是我国从城市经营向城市管治思维转换的过程以及城市管治与城市规划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随着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我国城市建设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而在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许多问题,以前以经济效率为导向的城市经营思想也呈现出许多弊端,不能够满足城市健康发展的理论需要,因此城市管治作为城市发展的新兴理念被提出,虽然我们还处于探究摸索阶段,但是随着对城市管洽与城市规划关系的深人研究,最终我们会构筑出适合与我国城市发展的城市管治理念。  相似文献   

19.
转型中的城市经济正在推动中国城市空间结构发生质的变化,但同时,城市基础设施和建筑物的耐久性又使其存在明显的历史路径依赖。两种力量相互交织,为就业与居住的空间关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经济和体制环境。这一问题在城市运行和城市管理中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源自西方的空间不匹配理论,在这个问题上可以给我们带来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金融危机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中国城市外贸出口、城市吸引外资、城市房地产业、城市旅游业和城市就业等。金融危机下中国城市何去何从呢?笔者认为,我们要:完善城市功能,适时建立一批国际化大都市;调整城市产业结构,提高城市整体经济的增长速度和质量;建设创新型城市,提高城市的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城市与区域的经济合作,寻求区域联动;健全城市投资体制,走出“泡沫经济”的阴霾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