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坤媛 《长白学刊》2006,3(3):100-103
20世纪90年代,以钱中文先生为代表的文艺理论家提出了“新理性精神”,引起了文化艺术理论界很大反响,至今仍成为关注的理论热点。新理性精神是对旧理性的反拨,一种注入新质的理性,它以现代性为指导,以新人文精神为内涵与核心,以交往对话精神为思维方式;新理性精神为当代文艺理论重构提供了新的观念、立足点意识和思维方式,对文艺学建设具有突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新型理性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推动力。新型理性精神成为内在推动力有其必然性。当代中国应采取各种措施,以促使新型理性精神的形成,进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内在推动力。  相似文献   

3.
吴子林 《思想战线》2005,31(1):136-140
真正意义上的批评必须服从理性和批评规范.闰泉的<精神的疾病还是精神的良药>一文,以挟洋自重的学术姿态横扫一切,不仅对学者进行恶劣的人身攻击,有违批评的精神;而且,奉西方理论为圭臬,对"新理性精神"和"文化诗学"做了许多错位的理解和无端挞伐,严重缺乏应有的"事实感",使批评的尊严荡然无存.  相似文献   

4.
刘学 《湖湘论坛》2003,16(1):4-7
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理论建设,党的历次代表大会留下了不少宝贵的文献.十六大报告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发布的一部极为重要的文献,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强烈的理性色彩,深蕴的情感力量,成为政治学研究和党建理论研究的经典文本.<报告>从理性品格、创新精神、开放气度、文化意识、爱国情怀、人本理念、务实风范等方面,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品格.  相似文献   

5.
刘壮杰 《理论月刊》2004,(6):133-136
民族精神是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理性升华,是推动民族延续发展、不断前进的内在动力和精神支柱。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富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都有赖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  相似文献   

6.
康德的思想主旨是树立理性科学和自由的权威。在《纯粹理性批判》中,他从先验唯心论出发,铲除了上帝在自然中的地位;在《实践理性批判》中,他把上帝贬为理性的假设,他的生平和理论渗透着反叛的精神、革命的精神。  相似文献   

7.
群体性暴力事件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的突出隐患。群体性暴力事件一般是在群众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等诸多原因促使下发生,其实质在于国家与弱势社会群体间契约关系的严重失衡。大力弘扬契约精神,让契约精神在国家与弱势社会群体之间归位,政府和公民都培养政治理性和社会理性,将更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8.
在《科学的文化意蕴》专著中,我在论及科学精神的规范结构时这样写道:“科学精神以追求真理作为它的发生学的和逻辑的起点,并以实证精神和理性精神构成它的两大支柱。在两大支柱之上,支撑着怀疑批判精神、平权多元精神、创新冒险精神、纠错臻美精神、谦逊宽容精神。这五种次生精神直接导源于追求真理的精神。它们紧密地依托于实证精神和理性精神,从中汲取足够的力量,同时也反过来彰显和强化了实证精神和理性精神。它们反映了科学的革故鼎新、公正平实、开放自律、精益求精的精神气质。科学精神的这一切要素,既是科学的精神价值的  相似文献   

9.
民族精神与当代青年的爱国主义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勇 《湖湘论坛》2003,16(5):66-67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 ,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 ,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 ,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就必须抓住这一核心 ,对当代青年深化爱国主义教育。一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理性升华 ,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以及推动民族延续发展、不断前进的内在动力。一个民族的繁荣和富强 ,有赖于本民族主体精神的振兴和弘扬。中国共产党人在推动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通过继承、…  相似文献   

10.
论民族精神的历史性与时代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韩震 《理论月刊》2007,1(1):5-9
建设和谐社会,仅有经济发展还不够,必须有一种可以凝聚人民的精神力量。民族精神是一定的民族国家内部力量整合的必需的要素:民族精神不仅须臾不可缺少,而且其内在的性质也影响着一个民族现实的发展进程。民族精神首先具有明显的历史继承性。然而,历史是发展的,民族精神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不仅具有历史继承性,而且具备时代性的民族精神,才能成为动员整个民族的积极的推动和凝聚力量。新民族精神必须符合时代的要求和特征,这种民族精神应该是理性自觉的、开放的、积极进取和与时俱进的。  相似文献   

11.
张艺  刘静 《传承》2010,(6):40-42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是由单个的人组成,社会不能离开人而存在。从精神层面看,人的精神世界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前提。个人精神的和谐,是一切外部和谐的基础和发轫。人与人之间精神的和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内在的思想基础及精神力量,因此,构建和谐社会,需要重视对社会成员精神和谐的塑造。精神和谐与和谐社会二者具有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建设和谐社会是人类对自身未来发展的一种理性思考和理想架构,是人类精神不断发展的产物,是精神和谐的本质体现;另一方面,精神和谐特别是人们的和谐发展价值观念的确立,必将促进和谐社会的实现,并为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道德保障。  相似文献   

12.
理性和非功利性:科学、科学精神的实质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科学活动中所具有的意识和态度 ,是科学工作者意志、信念、气质、品质、责任感、使命感的总和。科学是关于理性的学问 ,本质是求知而非求利 ;科学不仅仅是一种建制 ,其宝贵价值更见之于科学精神 ;科学内含“自觉的意志”与求真求新的理性 ;科学家的精神气质 ,科学共同体的行为规范、价值取向和道德准则 ,是全社会所必须具有的精神  相似文献   

13.
执政党伦理建设的主体性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执政党应该具有忠诚、廉洁、守法、理性等基本伦理精神,这是执政党执政能力充分发挥的内在保障。从培育党员道德,将党员基本伦理精神制度化,形成积极的道德文化,以及大力加强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加强执政党党员个体道德建设,为执政党伦理建设提供主体性保障,是加强执政党伦理建设的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14.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是由单个的人组成,社会不能离开人而存在.从精神层面看,人的精神世界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前提.个人精神的和谐,是一切外部和谐的基础和发轫.人与人之间精神的和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内在的思想基础及精神力量,因此,构建和谐社会,需要重视对社会成员精神和谐的塑造.精神和谐与和谐社会二者具有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建设和谐社会是人类对自身未来发展的一种理性思考和理想架构,是人类精神不断发展的产物,是精神和谐的本质体现;另一方面,精神和谐特别是人们的和谐发展价值观念的确立.必将促进和谐社会的实现,并为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道德保障.  相似文献   

15.
延安整风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列主义建党理论的重要贡献 ,它作为我党建设的有益经验 ,对中国当代伦理文化建设具有借鉴价值。提取延安整风精神着眼内因分析与实践分析的精神实质 ,对于推动理性的社会伦理文化机制的构建 ,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在伟大实践过程中铸就了一系列具有丰富内涵和民族特征的革命精神,接续形成了一个可以长久涵养后人的精神谱系。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一个“过程的集合体”,它在发展的过程中内蕴了多重逻辑关系,其中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源,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对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富和发展;革命时期形成的革命精神是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基础和前提,建设时期形成的精神谱系是对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传承与发展;革命时期和建设时期形成的革命精神是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基础,改革时期形成的革命精神是对革命时期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延续;新时期形成的革命精神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发展基础,新时代形成的革命精神是对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丰富和发展。这些逻辑关系环环相扣、层层嵌套,不仅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理论之美,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的历史担当。迈上新征程,要赓续和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理应对其逻辑关系进行阐析。  相似文献   

17.
"精神富有"建设目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同构、行思互补,契合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的实践过程中。在追求精神层面的关怀与满足、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历史新任务中,浙江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精神富有"建设全过程:坚持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富民强省"实践中奠定"精神富有"的物质基础;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神富有"构筑共有精神家园;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精神富有"塑造浙江形象;建设平安浙江、法治浙江、诚信浙江,为"精神富有"营造社会环境;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以"文化自觉"引导和促进"精神富有"建设目标实现。  相似文献   

18.
信息时代公安文化建设面临新的任务,因而公安文化的物质文化必须实现信息化,行为文化必须实现行为观念的多重转变,精神文化必须强调以人为本,坚持科学理性,高扬法治精神和注重群体协作。在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对公安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的同时,还必须防范其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9.
"红船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气质,在历史形成中就展示了其不凡的伦理价值,是社会主义伦理价值的逻辑起点。首创精神凸显了人类超越自我的伦理源动力;奋斗精神是革命和改革的伦理理性行为的持续动力;奉献精神是凝聚人心的情感动力。"红船精神"内在的伦理动力促发着它的实践和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使民族精神建设既面临机遇又受到挑战。在此背景下,我们只有对民族精神慎思明辨,理性思考,积极弘扬传统的民族精神,并在新的基础上培育出新的民族精神,这样,我们的民族精神才能既保留自己的民族本色,又能在全球化的巨变中立于不败之地,从而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