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江西农村剩余劳力转移问题探讨万军彪,刘根兰<一>8O年代,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产业结构链条不断向外延伸,给农村剩余劳力带来新的就业和转移机会,农村剩余劳力的规模性转移开始获得启动,但仍处于以农村内部转移为主的初级阶段。90年代初,受沿...  相似文献   

2.
农业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有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生产力得到了一次大解放、大推动,许多地方出现了农业劳力过剩的现象。那么,如何正确认识农村出现剩余劳力的原因,积极为剩余劳力开辟宽阔的出路,适时指导剩余劳力的转移,这是一个对农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的战略课题,是必须加以认真研究的。  相似文献   

3.
王峥 《新东方》2007,(4):10-12
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的原因严格意义上讲我国农村劳动力不同于农业劳动力,农业劳动力是指从事广义农业的劳动力,农业劳动力是按照劳动力所从事的职业的性质来划分,而农村劳动力是按照劳动力所从事的职业的地域来划分的,其数据范围要比农业劳动力广泛,既包括农业劳动力,也包括农村中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在绝大多数的文章和书籍中,经常把两者通用,本文所探讨的农村劳动力如不作特别说明亦是此意。  相似文献   

4.
任何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都涉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只是各个国家工业化的起始时间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史背景不同,因此各个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式和途径也各不相同。当前,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正处在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涉及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方方面面。妥善处理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应坚持就地转移为主,异地转移为辅,政策措施配套的原则。针对当前现实,我国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各项配套措施应包括:1.要加强教育和职业培训。一…  相似文献   

5.
《世纪行》2007,(4):12-13
调查显示,虽然我省农村职业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农村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我省劳务输出人数与农村剩余劳动力之间的数量仍有较大的差距,到2006年底,我省农村劳动力总数为1868.5万,尚有50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农村职业培训和劳动力转移的任务十分繁重。目前,我省农村职业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是:一是农村劳动力的文化、  相似文献   

6.
构造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民,而重中之重是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开辟了农民增收的新途径,为农村发展注入了活力,形成多一个人就业,社会就多一分稳定,个人就多一分收入,市场就多一分购买力理念,为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及农村经济的繁荣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目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还存在相当大的开发空间,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尤其是劳动力素质偏低的问题,不仅带来了岗位和收入的不稳定,增加花费,而且减少实际收入,导致转移成功率不高、加大了转移风险。为此,在抓好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的同时,我们要合理有序地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相似文献   

7.
据通州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对7个乡镇的统计,截至2002年3月底,农村劳动力总数为11.91万人,其中富余劳动力(有转移意向)1.36万人,占11.4%。这只是存量,从增量来看,农村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预计每年还约有1900名(满18周岁)新增劳动力。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卫星城周围的村庄会逐步纳入城市发展建设范围,大规模的旧村改造还会使一批农民失去土地。因此,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压力会越来越大,任务会越来越重。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是关系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问题。2002年,  相似文献   

8.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推进新农村发展进程,繁荣县域经济。从潼南来看,应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潼南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积极采取措施加以推进。一、潼南县农村劳务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潼南是一个人口大县,全县有劳动力45.6万人,占全县农业人口57%,可以转移劳动力近30万人。2005年我县劳动力有21.3万人在外打工,收入10多亿元,占农民纯收入的29%左右。伴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我县的城乡人口结构、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9.
谢新德 《湖湘论坛》2004,17(3):49-50
据统计,我国现有农村劳动力近4 8亿人。按照不同的计算口径和计算方法,我国农村仍有1 1亿到近2亿处于隐蔽性失业或不充分就业状况的剩余劳动力。预计到2 0 10年全国农村将新增劳动力6 35 0万左右,农村劳动力将处于新的供给高峰。庞大的富余劳动力队伍能否转移安置,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要害所在,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拓展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空间,促进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扩大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是我国当前一个重大的课题。  一、大力调整农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的转移  农村剩…  相似文献   

10.
就业是民生之本,而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则是我国实现充分就业、解决民生问题的重点和难点。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做好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工作,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在当前我国整体就业压力增大、城市出现用工结构性短缺、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不断增加的新形势下,解决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问题仍是当务之急。一般来说,城镇化是解决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然而,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着过度发展与失衡问题,对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问题的有效解决产生了不利影响。今后,应在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寻求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问题的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11.
聂亚珍 《新东方》2007,(8):58-60
一、国外农村劳动力的主要转移模式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面临的共同问题,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不同时期选择了不同的劳动力转移模式,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2.
迎着温暖而明媚的阳光,长泰县兴泰工业区又有42个村民搭乘专车,前往厦门务工就业。至此,长泰县至今春以来已转移农村劳动力3000多人,全县累计转移劳动力37272人,占全县农村劳动力总数约50%。忙碌,不盲目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非农收入渠道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重要途径。长泰县连续两年把农村劳动力转移纳入为民  相似文献   

13.
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公共服务供给的国际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是一种特殊的资源配置活动,历史经验证明不论是早发国家还是后发国家,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中,都需要政府发挥其公共服务的功能。本文通过国外政府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公共服务供给的主要类型和供给方式的分析,为中国政府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等方面提供某些借鉴和参照。  相似文献   

14.
农业的发展 ,农村的变迁 ,农村人口的迁移 ,是城市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尤其是近代社会以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直接作用于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在不断减少 ,农村劳动力的闲置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而城市的发展 ,又成了吸纳农村劳动力的客观要求。因此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这就自然会对农村和城市的经济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姚静 《前沿》2006,(6):201-203
农村劳动力资源的转移和利用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具有迫切性和必要性,但是,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为此,本文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农村劳动力资源转移和利用的战略性举措。一方面,职业教育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支撑;另一方面,通过对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职业教育创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相似文献   

16.
赖琼琚 《理论月刊》2004,(7):164-165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探寻加快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对于提高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劳动力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劳动力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劳动力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劳动力会出现转移的现象,劳动力转移一方面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如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农业政策改革等;同时也会对农村经济产生消极的影响,如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率提高等。尤其是消极方面的影响,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势必会严重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本文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以便为农村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正> 农村劳动力严重剩余和就业不足,是发展中国家的普遍性特征。数量十分庞大的农业人口和日益减少的土地资源,是未来中国尤其是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困扰。探索和研究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殊道路,总结40多年特别是近10多年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验教训,不仅对农村经济改革和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而且对发展中国家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一、背景分析:两类不同的转移道路从世界范围讲,农村劳动力转移可归纳为两条道路,即向大中城市转移的集中转移方式和向农村地区的集镇和分散的村落转移的分散型转移方式。农村劳动力绝大部分通过向城市集中实现其就业,这是西方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所走过的一条共同道路。英、美等国家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基本上是这种集中转移方式。美国的城市化始于19世纪中叶,至今已有一个半世纪的历史。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1850年为15。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取得明显增长。但随着市场经注济的发展,农村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其背景一是由于农产品供大于求,价格低迷,尤其是粮食主产区、粮价的下落、农业成本上升、农民收入减少、影响了农民产粮积极性,这是形成劳动力转移的外在动力;二是农业生产的科技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所需求的劳动力也相应减少,成为劳动力转移的推动力;三是有限的农业自然资源难以容纳农村人口自然增长需求;四是城乡差距的客观存在,广大农民渴望提高生活水平,这是促进农村劳动力加快转移的内在动力。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积极采取措施,从80年代开始组织劳务输出,推荐1987年  相似文献   

20.
实现二元经济向一元化转换的中心问题是农业部门劳动力的转移。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背景不同,劳动力转移的道路、方向、模式也不尽相同。应借鉴国外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验教训,探寻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向和道路,这有利于促进我国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