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858年4月弗雷塞河金矿的发现招来了许多加利福尼亚勘探者,其中有一些是华人。这些最早移居加拿大的华人移民在1849年淘金热时期曾是加利福尼亚的劳工与矿工。第一批移民加拿大的中国人是在1858年6月有组织地乘船来的,一年以后,中国移民就直接从中国来了。到金矿里劳动的华人称为yap Kuang,意即“进入矿山者”。他们每淘一盘金可赚  相似文献   

2.
虽然加拿大华裔来加拿大已有130年的历史,但他们只是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最近几十年才获得了公民权。大战之前,加拿大华人在法律上备受排斥,其他加拿大人想当然可以享受到的权利(包括选举权、自由进出这个国家),华人却被拒之门外。法制化的歧视和社会的敌视,限制了华人就业的机会。战前,许多华人主要由于他们在加拿大所处的不利的社会市场条件,以及受有限的资金和教育程度的限制,不得不在华裔的商业部门中谋生,以避免与白人劳工竞争。于是,手工洗衣业,以后是餐馆业,成了华人谋生的主要手段。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专业和技术职业,大战前在华人中几乎无人问津(李,1979年,1982年)。由于1947年废除了1923年的华人移民法案和改变战后的移民政策,华人逐渐获准移民到加拿大来。但是,直到1967年加拿大采用点数计分法衡量准否移民入境以后,华人才得以与其他国籍的人享受同样的准则。战后的这些变化,掀起了华人移民加拿大的新浪潮。在这些移民中,有人数众多的专业和技术人员。与此同时,随着一小部分第二代  相似文献   

3.
寻金梦     
19世纪,数以百计的中国人被以“卖猪仔”方式运到加拿大筑铁路和在金矿做苦工,写下了一页华人在海外的血泪史。想不到在百年之后,21世纪来临,中国正在日益现代化、国力不断增强的今天,竟有100多个华人冒险飘过浩瀚的太平洋,企图偷渡进入加拿大。他们和百年前的华人来加拿大不同的是:前者是因为衣食所迫;后者则是做着寻金梦。  相似文献   

4.
制衣业作为美国华人社会的一大经济支柱,在美国华人经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位置,回顾其发展历程,对于更好地了解美国华人的历史有重要意义。华人制衣业在美国具体始于何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它的出现是与早期移民到美国的中国人相关的。19世纪以前就有不少华人来到美国,他们分布在美国东西海岸。这些移民中有一些人开始从事制衣业,如广东“四邑人”在裁缝、修理、修补和屠宰业中占支配地位,中山人则垄断水产零售、缝制女服和园艺。1848年加利福尼亚发现黄金,大量华人来到美国西海岸,西海岸华人制衣业相应发展起来,尤其是南北内战…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在澳大利亚的悉尼、墨尔本、布里斯班等大城市,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的华人移民人数一直排在前列,甚至在这些城市某些中小学里,华人移民的子女占了三分之一左右。这些华人新移民不忘自己是“炎黄子孙”,但他们的子女从小接受的是西方教育,他们只知道澳洲文化,而不了解中国文化。在这些家庭中,子女与父母之间出现了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碰撞的一道文化深沟。  相似文献   

6.
在美国200余年的华人移民史中,文坛上的华人作家寥若晨星,近二三十年来,由于第二、三代华人移民后裔英文水准和艺术水准的提高,美国文坛上崛起了一批优秀的华裔作家。他们用自己的笔,塑造了一系列熠熠生辉的华人移民形象,表达了他们复杂的心态,在美国文坛上开拓出一片灿烂的园地。  相似文献   

7.
1978年以来中国政府对华侨华人态度和政策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外华人群体在近30年来经历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的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他们经济力量的迅速增长和受到良好教育的华人新移民数量的增加。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对华侨华人的态度和政策也发生根本的变化,根据国内外侨情变化的特点,制定出有利于华侨华人在当地生存、发展,又能促进华侨华人对中国经济、文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务实侨务政策,从而成功地吸引了大量的海外华资,并与他们在各个领域里密切交流。  相似文献   

8.
在一亿三千五百万印度尼西亚人口中,据估计华人少数民族有三百八十万。这些华人中有些是二百多年前来到荷属东印度的移民的后代,这些移民在西加里曼丹和邦加岛等地形成了独特的华人社会。但印尼的大部分华人是在过去一百年间来到印尼的中国人的后代。  相似文献   

9.
近20年来,海外华人在经济和科技上获得较大的成功,华人作为移民或移民后裔的群体,也在近50年里经历了巨大的变化。本文仅就华人族群及其赖以存在的华人文化的承传变异及其原因作一简要分析,籍以探讨华人族群的发展趋势。一严格地说,“华人”这一概念是一个约定俗成的称谓,指的是“一定程度上保持中华文化、中国人血缘的非中国公民。”为了与中国本土人民区别,在大陆习惯上常在华人前面冠以“海外”。近20年来,“华族”一词的使用频率较高,与其相关的“华人文化”或“华族文化”亦成为关注的热点。只有对这些概念作明确界定,才能对其所反映的…  相似文献   

10.
前言改革开放后,中国大陆流往海外的人口有了增加。特别是在1986年出入境管理法公布后,前往海外的新移民人数急速上升。首先看一下所谓的“新移民”是什么意思。某资料认为,“所谓新移民,系泛指改革开放以后从中国大陆、港澳台等地移居国外并取得永久居住权——绿卡的华人”(《华侨与华人》,1999年第二期,第70页)。另一份资料(广州市归侨联合会)也认为,“所谓新移民,一般指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各种途径移居国外的人员,或称新华侨华人。他们中有的是经过合法手续移居国外的;有的是出国留学、讲学、进修而居留不归的;有的则是非法移民而取得合法地位的”(《华侨与华人》,1999年第一期,第47页)。  相似文献   

11.
历史上,中国与泰国民众之间的友好往来十分频繁,有许多华人移民在泰国居住。华人文化不但得到了泰国政府和民众的接纳和包容,也对泰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在有不少泰国华人还与中国祖籍地保持着联系,他们也是中泰两国共建"一带一路"重要的民意基础。  相似文献   

12.
1975年越南战争结束后,尤其自印支三国采取反华排华政策以来,大批华人纷纷逃离印度支那,移居美国、中国、法国等十几个国家。迄今为止,印支华人定居第三国已十年有余,他们的生存和发展如何,颇受世人注目。本文试图透过法国潮籍华人近年来的经济发展探讨他们的生存和发展的原因,并且就我国安置难民的问题提出个人之拙见。 60年代前,旅居法国的华人尚不足1万,主要来自中国浙江、广东和东南亚国家。1975年印支移民涌入法国后,华人总数已骤增至12万多,其中潮籍华人约有7万之众,多来目柬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对国际移民与海外华人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许多重要的成果陆续发表①。总体来看,在国际移民方面,主要关注各国移民史和移民政策的研究;在华侨华人方面,从经济、社会、历史等各个方面做了广泛而系统的研究。不过,现有的成果也表明在国际移民的理论和发展趋势、华人移民政策、国际移民政策比较研究、各国华裔比较研究、不同移民群体比较研究等方面,国内学术界还非常薄弱。2005年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李其荣教授著的《国际移民与海外华人研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弥补了现有研究中的不足之处,是一部有份量的、在…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考察非洲华人在1949~1999年的经济发展及其对当地社会的贡献和他们的适应能力,分析了海外华人的持续生命力。50年里,非洲华人从1949年约2.7万增至13万以上。华人因具有对当地文化和国际经济的适应性而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从根本上来说,非洲华人经济的发展是对居留国的贡献1.在华人定居较早之地,华人以经商为主要职业,为激活国内外贸易、联接国内各地经济、沟通城乡间关系作出了贡献。2.从60年代起,即有少数华商从香港、东南亚和台湾等地移民非洲,从事新的创业;从80年代后期起,一批华商来到非洲。他们携带资本技术,在非洲或创设制造业,或推广贸易,或投资工业自由区。这些新的华人产业既为所在国解决了一部分就业问题,也为这些国家赚取了大量外汇,同时还产生了良好的示范作用。这无疑给当地的华人经济以新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15.
序言在华侨史中,华人的海外移民一般被划分为走私贸易移民、苦力贸易移民、契约移民、特殊自由移民和自由移民等几种类型。根据1860年北京条约规定,华人开始可以自由渡海出国,因此,在此之前的华人移民便均属于走私贸易移民,在此之后的华人移民便应属于自由移民之列了。但是,根据当时中国社会状况和渡洋出国的华人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6.
十六、十七世纪大量华人移民到东南亚,掀起了中华文明在东南亚的一次传播高潮,关于随华人移民输入东南亚的中国商业文明和生产技术的传播,本人已在“明末清初南洋华人移民与中国商业文明的传播”和“十六、十七世纪南洋华人移民与生产技术的传播”两文中作了较详细的论述。本文拟就十六、十七世纪中国移民对东南亚语言及饮食  相似文献   

17.
东南亚国家对华人经济的限制一直是过去(往往是成功的)华人经济活动和一些新独立国家的民族主义情绪及其把华族(无论加入其国籍与否)看成异己分子的倾向之间互相对抗的结果。下面的历史评论将摆出与此有关的某些事实。(一)华人不是这个地区的新移民,因而不是真正的外侨。(二)华人同那些从西方来的新移民不一样,从来就没有认真地试图在东南亚建立政治殖民地。长期以来,他们一直在东南亚活动舞台上占据着一定的地位,但主要是在经济方面。华族的定义华族  相似文献   

18.
融合和认同:二次大战后菲律宾华人社会的社会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引言据说,华人是所有民族中传统观念、宗亲观念和种族观念最强的人。许多华人奉为行为准则的谚语如”落叶归根”、“饮水思源”以及对违背传统者斥之为”数典忘祖”等可以作为这种感情态度的佐证。中国乃中央之国,她那光辉灿烂的五千年文明是其它所有国家无法与之伦比的。然而,历史似乎对华人开了个玩笑。与中国人对其渊源——国家、家庭和文化传统——的深厚感情相反。一批接一批的中国移民在不同时间和由于不同的原因离乡背井到海外(包括菲律宾)寻找新住所。这种向海外的移民一直延续至今。今天,菲律宾已有80—90万华人,约占菲律宾总人口6000万的1.5%。  相似文献   

19.
引言东南亚华人妇女的历史是一部比较短的历史。尽管中国人移民菲律宾的历史悠久,但许多来菲的商人或劳工都把妻子和亲属留在中国。在西班牙统治期间,由于几乎完全没有华人妇女,使得华人男子与菲律宾妇女的异族混合婚姻占了很高的比例:这一直是个引人注目的现象。甚至晚至1903年,人口普查的数字仍然显示,在菲律宾大约41,035名华人中,只有517名妇女,男女性别比例是1,000:13。据说,当时在马尼拉的大多数华人妇女是妓女或姘妇。这些妇女中的许多人(40%是在14岁以下)有可能是作为“妹仔”亦即婢女被带入境的。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前期的华侨华人社团,不但数量增长快,经济功能凸显,与中国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由于近40年大量中国新移民涌向国外,商会和同乡会社团成为新移民互助和发展与中国关系的主要平台,也是他们最热衷成立的社团组织。社团之间联合的态势虽初步形成,但还需更快整合,才能有效维护华人的共同权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