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国“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阿尔都塞认为早期马克思和晚期马克思之间有一个“决裂”,这是同他对异化和历史主体的看法紧密相连的。 阿尔都塞说:“马克思在1844年手稿中……往费尔巴哈的人本质异化的理论中加进了黑格尔的东西,即历史异化的思想”,但后来“这种结合被马克思抛弃了(手稿没有发表,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同黑格尔的决裂与马克思的批判精神李万鹏阶级斗争、自然科学的发展及黑格尔哲学内在的矛盾性,是马克思在思想上同黑格尔最终决裂并超越黑格尔的客观基础。除此之外,在主观方面,与马克思的实践精神密切相关的科学的批判精神,也是马克思同黑格尔决裂,从而走向辩...  相似文献   

3.
15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93页)列宁也指出,“马克  相似文献   

4.
一个多世纪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已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鲜明地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战略任务。一个多世纪后的今天,我们党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进一步提出了要同时抓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课题。从两个“彻底决裂”到两个文明建设,其间虽然经历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想变成现实的较长过程,世界历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这两者之间却明显地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从一个极其重要方面勾画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革命任务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马克思对实践的科学理解为基础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开始与旧唯物主义彻底决裂,形成了自己新的世界观,创立了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实践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的创立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6.
李可 《学理论》2011,(30):34-35
《论犹太人问题》是马克思早期的一篇重要著作,标志着马克思同青年黑格尔派的决裂,文章中,马克思否定了鲍威尔将世俗的问题用神学的方式进行解决的观点,反对政治解放一定要以宗教解放为前提的看法,并且具体阐述宗教解放、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关系,并且将犹太人问题放在整个人类解放的视野中看待,将其看待成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根据哲学研究问题的基本环节,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考察试着理解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基本方法。通过考察马克思与人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的初始关系、问题演进以及研究问题的方法的确定直至问题解决等三个基本环节的分析,发现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理论过程是以马克思与传统世界的观念决裂开始直至马克思的死亡为结束的以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为主旨的人的解放和发展的人类哲学。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回到马克思”、“走近马克思”、“重读马克思”等提法不时见诸报端,有关这方面的新著不断问世,但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情况。如有的同志在读解马克思哲学时得出马克思不承认有客观的物质世界存在,不承认有普遍的客观规律。也有的同志用西方哲学来读解马克思,得出回到康德的“抛弃知识,为信仰开拓地盘”的结论。还有的同志在诠释马克思哲学时认为马克思从未提出过历史唯物主义以外的其他任何哲学,辩证唯物主义是恩格斯误读马克思的产物。这就有一个如何读解马克思的问题。我不赞成“回到马克思”的提法。我认为,在当前读解马克思时至少要注意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9.
米歇尔·亨利第一次将他的生命现象学运用于马克思关于“社会现实”的分析。亨利关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是“一种新现象学的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的文本中,现象学最基本的原则“回到事物自身”被亨利解读为“回到个体现实性生命”,所有社会中显示的关系必须还原到个体生命。“社会总体性”还原到纯粹的“个体主体性”是理解马克思社会批判的有力工具。“彻底的主体性”概念是亨利新现象学的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马克思的“现实性”应该被理解为个体的主体实践。马克思看到了实践的原初本质:实践恰恰是一种努力的主观体验,简言之即劳动。马克思以“谱系学”开始进行社会批判,这是一种对各种社会结构下的主观现实性的描述方法。  相似文献   

10.
杜威通过揭示康德如何从“启蒙运动的儿子”走向“与启蒙运动决裂”,以及法国哲学与英美经验论哲学的不足,奠定了其心仪中国哲学的思想基础.他评说了中西道德哲学的不同流派,在哲学和文化的一些基本问题上,他的观点多有与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相通之处.他看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中国味儿”或“中国特点”,提出了“两个适应”的理论,即:使古老的中国观念“适应现代的情况”,使西方思想的精华“适应中国的情况”.他从老子和孔子的哲学中发现了为世界上其他民族所不及的精神品格,强烈谴责西方列强向中国转移其社会危机,以中国的人生哲学为“救世之灵药”.他说中国哲学更多地把大自然“当作娱心悦目的事物看”,以及他所提出的“像中国人那样思考”的主张,是后来诺斯罗普关于中国哲学审美特征之研究、公正的世界秩序之建立应引进中国价值观的先声.  相似文献   

11.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马克思青年文化的产生无疑是现代化进程中青年反叛传统的产物。那种认为在秦始皇时代就存在青年文化的观点是令人怀疑的。中国的青年文化只能产生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不是被洋人的大炮轰开而是中国人自己开放后的80年代。这一代青年人自发地“与传统观念实行彻底的决裂”,在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这两者之间他们首肯后者。他们宁愿认为自己是自愿地背起了十字架。虽然这是一种很不确切的估  相似文献   

12.
深刻理解马克思“哲学革命”与其“哲学立新”的关系,对于澄清马克思“哲学革命”的真实性质,正确界定其起点,有重大学术意义。通过深入思考、辨析,可以确认: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与其“哲学立新”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二者在时间上一致,将它们认定为先后发生或进行的两个事件或两个过程是不妥的。他的“哲学革命”的历程,绝不是在其“哲学立新”完成后才真正开启,而是与后者同时开启、同步进行和深化。马克思的“哲学立新”是一个过程,其“哲学革命”同样是一个过程,二者的起点完全相同。澄清这些事实,有助于深刻认识马克思所发动的“哲学革命”及其特征,消除学界长期以来流行的所谓“马克思‘哲学革命’一次完成论”的消极影响,恢复马克思思想史的本来面目,推进学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  相似文献   

13.
王祥 《理论导刊》2023,(11):92-98
马克思“跨越”思想是马克思晚年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同东方国家特殊国情相结合的重大理论创新。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为马克思“跨越”思想提供了时代境遇。在“跨越”思想中,马克思以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作为基础转换理论视角,在“世界历史”语境下对东方社会问题进行整体性研究,将“世界历史”的方法运用于分析东方落后国家的发展问题,从“世界历史”高度把握“跨越”式发展的价值意义。“世界历史”维度是把握马克思“跨越”思想创新本质的重要逻辑线索。深入研究与正确理解马克思“跨越”思想的“世界历史”维度具有重要当代启示,包括立足马克思关于时代性质判断来认清我们所处历史方位,坚持以科学态度对待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和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奉行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引领社会发展进步,在把握历史主动中充分利用全球化加快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14.
根据最新考证,恩格斯曾用法文或德文写作过六篇马克思传。恩格斯笔下的马克思形象经历过“科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之间的摇摆,但最终凝结为“科学家和革命家的统一体”。基于不同的历史语境和革命需要,恩格斯在不同的文本中采用不同的写作策略,在德国更加强调马克思的理论,在法国更加侧重马克思的实践。马克思去世后,恩格斯重整材料,把马克思塑造为“科学家和革命家的统一体”。恩格斯写作的马克思传不仅影响了同时代人对马克思生平和思想的理解,也奠定了马克思主义者书写马克思传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恩格斯全部思想理论的逻辑起点是“个人”,搞清这个问题,对于正确认识和理解马克思、恩格斯有关“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认为马克思、恩格斯作为逻辑起点的“个人”,首先是“有生命的个人”———自然的人;其次是“现实的个人”———社会的人;再次是“具有二重性的人”———既是“个人的存在”又是“社会存在物”。  相似文献   

16.
罗子俊 《理论导刊》2006,1(10):43-45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基础。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剖析,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双重角度对“世界历史”的形成过程及其历史发展作了探讨。同时,马克思通过交往实践观的确立,从“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的角度对“世界历史”之谜作了解答。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对共同体概念的使用,虽然存在着一定差别,但都在与“个体”、“社会”概念的关联之中展现出了固定的内涵。对马克思的共同体概念的辨析不能离开批判和建构的双重语境,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才具体论述了“自然形成的共同体”、“虚幻共同体”、“抽象共同体”以及“真正的共同体”等思想。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通过对共同体概念的创新性使用展现了现代性思维、实践性思维、类思维等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18.
张云阁 《理论探讨》2007,2(3):54-58
科学把握“费尔巴哈派”和“中间环节”概念的内涵,是理解费尔巴哈哲学在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关键。“费尔巴哈派”实质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费尔巴哈哲学的“欢迎”态度,二是费尔巴哈哲学对他们的“强烈地影响”。“中间环节”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唯物主义的解释原则;人本学的思维路径;无神论的宗教异化思想。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个费尔巴哈阶段,费尔巴哈哲学“在某些方面”是黑格尔哲学与马克思哲学之间的“中间环节”。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理论和学说,早已随着它的诞生和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传遍全世界,但“马克思主义”提法是怎样提出,何时提出的,却经历了一个从贬义词到褒义词的曲折过程。今天,我们所说的“马克思主义”的提法是在马克思去世后开始使用和传播的。而此前,“马克思主义”的提法却是由马克思的“敌人”最早提出与使用的。最早使用“马克思主义”提法是在19世纪70年代早期。当时,国际工人协会发生内部冲突,马克思在协会里的对手,法国社会党人中的一部分反对派,以巴枯宁为首组成“反权威派”,为了反对马克思及其学说的影响,别有用心地造出了…  相似文献   

20.
人文哲学: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现代定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哲学本体是对生活之根的承诺,不同时代的哲学以不同的本体承诺不同的 生活之根。现代哲学的特质在于,它承诺人文(人文世界)为生活之根,“人文”由此成为现代哲 学的本体性范畴。处于近、现代哲学相交之际的马克思哲学,以“实践”作为其基础性范畴。因 此,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实践范畴,便成为确认马克思哲学时代定位的关键所在。在传统哲学的 意义上理解马克思的实践范畴,势必将马克思哲学框定于传统哲学。而事实上,马克思的实践 范畴是以其特有的“人文”意蕴超越于传统哲学的实践范畴的,它通过与“实践”融为一体的 “社会关系”范畴表达了“人”与“文”的双向开放性动态,从而成为具有“人文”意蕴的现代哲学 的本体性范畴。马克思哲学由此被定位于现代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