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所谓自然灾害,是指自然环境的变异使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受到损害。自然灾害的发生,既是自然环境自身变异的结果,也深受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互动的影响。不论何种自然灾害,都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相似文献   

2.
灾荒史历来是中国历史研究的重要内容。重视灾荒史的研究和记载也是中国史学的传统。近期,影片《一九四二》的上映,再次引起了社会各界对灾荒历史的关注。但总体来看,1949年是自然灾害历史研究的一个拐点.而1978年则是自然灾害历史研究的第二个拐点。  相似文献   

3.
史辉 《党员文摘》2007,(7):10-11
中国有句俗话叫“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它反映了人们对为官理念的朴素理解,也表明拥有廉洁高效的政治环境是各个时代人民的共同愿望。那么,我国历史上历朝历代是如何惩治贪污的呢?  相似文献   

4.
隔山 《党课》2008,(7):108-110
在我国历代书法评价中,“书品”和“人品”是一个血肉相连的整体,对“人品”的推崇又要高于“书品”。历代收藏家认为,收藏了人品低下的书家的作品,等于收藏了邪恶之气,不仅玷污了家风,也有损于自己的人品。因此,宋代奸臣蔡京、秦桧,明代奸臣严蒿等虽也堪称书法大家,但他们的书法作品流传下来的却极少,更不要说被后人临摹学习了。  相似文献   

5.
梁俊英 《党课》2012,(13):121-122
在历史上,没有哪一条街像北京东交民巷那样,写满了清末民初中国政治的叱咤风云,没有哪一条街像东交民巷那样,记录了中国近代史百余年来的国耻与悲哀;更没有哪一条街像东交民巷那样,表现了中华民族抗击外侮的铮铮铁骨。  相似文献   

6.
意义再生产:中共历史研究的批评话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不可否认,如下事实,很少受到中共历史研究业内人士的关切:党史研究缺少批评的参与,似乎没有这种批评的存在,研究活动同样可以自得其乐。党史批评——一个为讨论问题提供方便而取的称呼,其实质内涵,包含了对所有中共历史研究学术成果的一种学术性评论。批评即评论。批评已超越党史研究成果——进入公共学术领域的文本——所设定的栅栏,它是一种业已固定化文本的再阐释,结果是一种意义再生产。换个表达方式,党史批评是对党史研究话语的再  相似文献   

7.
常看一些文章,总觉得某些文人好说史,却缺乏对史的真正体认,以为反思历史,就是全盘否定历史,因此抑扬人物,臧否时代,浅薄轻佻之极.谚曰,"站着说话不腰疼",大概就是指这类人吧.  相似文献   

8.
《思考与运用》2006,(10):57-60
中国是世界上灾害频发的国家。中华文明的发祥与发展与中华民族组织起来同自然灾害进行抗争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一部抗灾求发展的历史。重庆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成为我国各种自然灾害发生比较突出的地区。数千年来,重庆人民在与自然灾害的斗争中,不仅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教训,而且形成了独特的人文精神。今年,重庆又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取得了抗旱救灾的决定性胜利。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数字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历史上拥有辉煌的数字和数学成就。文章对中国历史上的数字文化作了深入地探讨,并对中国未来的“数字化”进程抱着乐观的展望。  相似文献   

10.
薛田 《廉政瞭望》2012,(7):68-69
在中国历史中,我们可以很明晰地看到人才和事业兴衰之间的关系。如东汉的桓谭说:“得十良马,不如得一伯乐:得地千里,不若得一圣人。”一个领导者必须挑选精当的良将,不可错置。若用人不察,一生心血和功业就可能毁于一旦。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是建设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体系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学术建设的过程中,取得重要的历史经验.这就是,与时俱进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学术研究中的指导地位;加强对中国社会实际状况的研究,着力解决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遵循学术发展的规律,科学地推进学术研究工作;有效地占领人文社会科学的各领域,确立...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是建设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体系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学术建设的过程中,取得重要的历史经验.这就是,与时俱进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学术研究中的指导地位;加强对中国社会实际状况的研究,着力解决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遵循学术发展的规律,科学地推进学术研究工作;有效地占领人文社会科学的各领域,确立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体系在中国现代文化中的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13.
施玮 《学习月刊》2009,(8):19-20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2007年印发的《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中国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气象、地震、地质和海洋等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近15年来.中国平均每年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约3亿人(次)受灾,倒塌房屋约300万间.紧急转移安置人口约800万.直接经济损失近2000亿元。可以说.自然灾害的严重性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灾害发生后。如何迅速采取救助行动,处理灾情.降低伤害,并帮助灾民完成复建.是国家的基本职责。借鉴和吸收我国传统社会有益的防灾救灾经验.对完善灾后救助制度.增强灾害救助能力.促进灾后重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守望历史     
2010年8月14—16日,“海峡两岸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在重庆召开。这是两岸学者60年来第一次共同探讨以重庆为中心的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问题,寻找共同历史认知,促进两岸文化共识。章开沅先生是著名历史学家、华中师范大学近代史研究所知名教授。  相似文献   

15.
我国自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和发展以来,社会价值取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以至学术界也深受影响,历史学的行情就一直不看好,而且有越来越糟之势。那么,历史学还有没有出路呢?出路又在哪里?  相似文献   

16.
1920年海原地震 1920年12月16目20时5分53秒,宁夏海原县发生震级为8.5级的强烈地震,震中烈度12度,震源深度17公里,死亡24万人,毁城四座,数十座县城遭受破坏。  相似文献   

17.
大阅兵,凝聚着几代中国军人的光荣与梦想,作为一段鲜活的历史,深深刻在共和国的碑石上……谨以此文献给我军建军80周年  相似文献   

18.
人们在传统的研究中着重关注自然灾害负价值的一面,而极少从价值论的视角探究其正价值的一面。自然灾害作为一种存在现象,不仅有着负自然价值、负认知价值的负价值性,而且蕴含着正自然价值、经济价值、正认知价值和道德价值的正价值性。若能够科学地对自然灾害正价值进行梳理及对正负价值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并在实践活动中努力将负价值转化为正价值,则会有利于人们更加全面地认识自然灾害,实现人类的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19.
《廉政瞭望》2006,(10):53-53
所谓“盛世”,在历史上是指中国社会发展中一些特定的阶段,是国家从大乱走向大治,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繁荣昌盛的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比较公认的盛世有三次,即西汉盛世、大唐盛世和清代的“康雍乾盛世”。这三大盛世,一方面确立了中国传统“盛世”概念的基本内涵,另一方面也都没能  相似文献   

20.
中和 《廉政瞭望》2012,(4):68-69
在中国历史中,我们可以很明晰地看到人才和事业兴衰之间的关系。如东汉的桓谭说:得十良马,不如得一伯乐;得地千里,不若得一圣人。一个领导者必须挑选精当的良将,不可错置。若用人不察,一生心血和功业就可能毁于一旦。诸葛亮也曾感叹说:夫人之性最难察焉,美恶既殊,情貌不一。由于受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在观察人才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