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人民监督员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架构的有效补充,是提升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质效的必然要求,具有鲜明中国检察特色。人民监督员制度在监督主体方面具有独立性,在监督对象方面具有广泛性,在监督方式方面具有多样性,在监督意见效力方面具有约束性。完善人民监督员制度,需要实质化做好人民监督员工作、提高信息化水平、强化宣传推广、推进专门立法等。  相似文献   

2.
陈姿君 《海峡法学》2022,(3):113-120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具体要求之一是将民主具体、现实地贯彻到治国理政的措施中。数字技术的发展为建设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时代机遇。对比新型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数字政府建设的实践经验,数字人大的转型并非是人大职能的线上化或电子化,其核心价值体现在利用大数据技术激发民智、融合民意、降低协商成本以及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以挖掘数据价值、构建网络平台为基础,将地方人大的立法工作、重大事项决策、财政预算监督展开数字化转型,能够助力地方人大更好地履行职能,进而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3.
公开听证作为检察机关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举措与实践形式,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检察领域的重要体现。公开听证以程序正义促实体正义、以诉源治理促国家治理、以公开促公正赢公信,在检察机关依法能动履职中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实践中,控告申诉检察部门着眼“全“”过程”,强调参加主体、听证内容、听证范围等的广泛性、多样性,以及听证过程的程序正义性和完整性,凸显控告申诉检察工作的程序价值,不仅实现坚持人民民主的政治价值,更提高了检察公信、促进了重复信访案件的息诉罢访,是检察机关深化落实法律监督职责,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4.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治国理念,既是对已有民主制度和实践的总结,也是未来民主发展与创新的导向定位,以及开展制度对话与互鉴的智识资源.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主体广泛性、形式复合性、目标有效性、过程持续性等鲜明特征,也是其应当遵循的价值取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主渠道、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价值定位、坚持顶层设计与尊重人民首创相结合,是为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法治保障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就保障方式而言,法治保障不仅包括对法定民主制度的实施,也包括适时将成熟的民主制度通过立法加以确认.就法治保障的具体领域而言,进一步加强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组织保障、职权保障及程序保障应成为未来立法的重点,从而激发出更好的民主绩效、更高的民主兑现率和获得感.  相似文献   

5.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发展道路,其实现需要借助于宪法的组织、程序和制度来完成。“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一种理念,需依托于宪法所建构的制度来实现,同时,宪法的制度运行又要始终贯彻这一理念,理念与制度之间体现出一种交互影响的关系。“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一种制度理念,与中国的传统以及近代中国所面临的国家建构问题密切相关,是一种将形式民主与实质民主融合在一起的民主理念,是民主理论在中国的创造性发展。结合中国的传统、宪法文本与政治现实,“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逻辑是与“社会主义”观念密切相关的民主理念,体现了最广泛的人民参与,将实质民主思维贯彻其中,并将形式民主、实质民主、政治集中、价值决断整合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链条当中。由此出发,才能理解我国宪法民主制度建构的规范本质,并在制度实现中切实贯彻这一新型民主理念。  相似文献   

6.
李辉  姚晓辉  郭勇 《人民检察》2022,(13):14-17
加强与人大代表的日常联络,听取、办理及落实人大代表的建议、批评和意见,是检察机关开展代表联络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检察机关自觉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具体体现。检察机关积极发挥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作用,通过真诚、优质、高效的联络服务支持和保障代表依法履职,促进代表更广泛、更全面、更深入、更有效地民主参与,让代表在共建共治过程中亲历成果共享,也在推动建议办理工作以及做好日常联络工作中进一步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相似文献   

7.
一、人民监督员制度的法律效果 人民监督员制度自2003年试行以来,在推进民主、促进人权保障、规范执法行为、提高办案质量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民主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我国现行宪法颁行40年来,以其丰富的民主内涵,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落实“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精神,提供了坚实的规范基础。通过宪法实施,我们不仅完善了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载体的代议民主,同时构建了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的直接民主形式,形成了包括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在内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形态。新时代以来,宪法积极回应人民对民主发展的新要求、新期待,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人民民主,健全民主制度,拓宽民主途径,丰富民主形式,使中国的民主发展更好体现人民意志,贴近人民的生活。在宪法轨道上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我国宪法对世界民主多样性发展作出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9.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核心要义,是中国共产党和当代中国的理想和追求.我国设计了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标志的一系列制度措施来实现人民民主,但在具体的政治实践中却面临种种问题.协商民主是强调讨论对话和审议的民主形式,恰好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目前我国人民民主实践的不足.  相似文献   

10.
黎宜春 《河北法学》2023,(4):103-120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安排。民族自治地方立法集中体现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价值追求的同一性,直观呈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其他政治制度互相贯通融合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保障,充分彰显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优势以及切实保障制度优势在民族地区转化为治理效能。广西12个民族自治县立法是民族地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具体表现为自治条例制定及修订实现全覆盖、单行条例凸显民族特色、深化立法“直通车”作用、建立立法跨区域协同机制等方面。民族自治县在立法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进路主要包括推进“小切口”立法、强化人大代表的主体作用、加强对自治条例合宪性合法性审查、注重对单行条例立法后评估监督以及搭建立法协同合作平台。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要进一步提高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  相似文献   

12.
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在多年的司法实践中毁誉参半,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和最高人民法院《意见》的出台使得该制度有所完善,但影响人民陪审员制度运行实效的根本问题,即制度理念与制度设计脱节的问题并未解决。河南法院系统开展的人民陪审团制度试点,在制度理念和制度设计的统一上迈出了重要步伐,为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改革提供了重要借鉴。从比较分析的视角看,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改革应实现四个方面的回归:一是在陪审员的身份上,实现由精英到平民的回归;二是在陪审员的选定机制上,实现由常任到临时的回归;三是在陪审员的工作要求上,实现由专业到常识的回归;四是在陪审员的职责上,实现由包揽事实认定与法律适用到与法官实现一定区别的回归。  相似文献   

13.
李凌云 《政法学刊》2023,(2):101-111
民法典既是立法理性化的私法成果,也是承载政治功能的法律文本。现代政治是基于法律调控下的规则治理,民法典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逻辑关系是一项值得探讨的论题。发掘我国民法典的世界性贡献,应科学认知新中国以来的民主政治实践。我国民法典蕴藏着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意涵,各编的公法规范内容彰显了“社会主义性质”的民主政治理念。应通过互动性视角审视民法典实施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逻辑,从规范公权力行使效果、畅通民法典与政治法衔接、民法典精神强化政治文明秩序等路径上推动二者的全过程互动,切实发挥民法典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现代陪审制度是基于在司法权力运行中实现人权与民主、限权与制衡理念而设立的。通过民众分享司法权,使民众和政府之间形成有效平衡,彰显民主。本文以陪审制度所蕴涵的价值理念为视角,探讨了我国人民陪审制度存废的相关问题,分析了现行人民陪审员制度的缺陷,进而提出了相应的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15.
关于北京法院人民陪审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5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制度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开始实施。随后,最高人民法院联合有关部门连续发布多个文件落实决定要求,细化对人民陪审员选任、培训、考核、管理、经费管理等的要求,人民陪审制度焕发出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16.
深化人民陪审员制度是推进“以审判为中心”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可行路径之一,但“以审判为中心”与人民陪审员制度两大改革面临“循环困境”。在司法证明的视角下,可以通过司法证明科学化路径推动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实际应用,进而将这一技术主义方案作为“以审判为中心”制度改革的着力点。司法证明科学化的引入于我国司法实践具备必要性与可行性,从限缩范围的精准适用、构建两种诉讼格局下的多元司法证明方法以及明确司法证明科学化的程序规范三方面入手,即可建立以司法证明方法为核心的技术主义改革路径。  相似文献   

17.
《政法学刊》2015,(3):5-15
近世以来,民主观念在中国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被引进,其后,各路精英们对民主观念的不同理解左右了中国政治的走向。围绕"民主"观念在中国的传播,可梳理出从"民主"到"人民民主"的嬗变过程,及不同民主观念对中国政治的影响,以期对当下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人民陪审员制度是我们国家司法民主的要求,是司法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众直接参与到国家管理的有效途径和形式。文章主要以海宁市人民法院为例,通过查阅资料以及实地考察了解海宁市人民陪审员现状,在对人民陪审员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人民陪审员制度在推进和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分析导致实施过程中困难的深层次原因,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刑事司法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与个人的生命、健康、人身自由和财产关系重大,又由于犯罪和反犯罪所具有的激烈对抗性往往招致刑事司法权力的滥用,因此刑事司法领域的民主长期以来就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本文通过考察国外有关民众参与司法的立法与实践,论述了相关制度在制约检察权方面所发挥的效用。同时联系我国人民监督员制度的立法与实践,阐释了人民监督员制度在实践中特有功能,以及有待完善之处。  相似文献   

20.
虽然我国现行的人民陪审员制度强调以展现司法的"大众化"功能为重要目标,但是该制度的具体设计明显脱离了我国现实的社会情境和司法环境,以致在司法实践中出现了人民陪审员选任精英化、职权行使虚名化、管理机制法官化等现象。要实现人民陪审员制度之目标,就必须正视二元社会结构、民众参与能力等现实条件,并合理配置人民陪审员的职权、提高民众的认同感以及参与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