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4 毫秒
1.
一我是父亲和他第一位妻子刘秀珍的次子,我老家在湖北省蔡甸(原汉阳县),在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边。家乡的自然景色非常美丽,我记得, 我家的周围芳草连天,湖塘密布,所以唐代有“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的优美诗句。蔡甸有一个  相似文献   

2.
《党课》2008,(11):112-113
1.建筑师 一位夫人打电话给建筑师,说每当火车经过时,她的睡床就会摇动。“这简直是无稽之谈,”建筑师回答说,“我来看看。”建筑师到达后,夫人建议他躺在床上,体会一下火车经过时的感觉。建筑师刚上床躺下,夫人的丈夫就回来了。他见此情形,便厉声喝问:“你躺在我妻子的床上干什么?”  相似文献   

3.
秦晓鹰 《党建》2011,(6):58-58
五一节放假,我和家人到公园散步。路上,一位五十来岁的男子走上前来,问我是不是曾经住在北京"前三门"大街。当我点头首肯后,他又问我是否记得他?  相似文献   

4.
寻找圣人     
1947年,美孚石油公司董事长贝里奇到开普敦巡视工作,在卫生间里,看到一位黑人小伙正跪在地板上擦上面的水渍,而且每擦一下,都虔诚地叩一下头。贝里奇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何如此?黑人答,在感谢一位圣人。 贝里奇问他为何要感谢那位圣人?黑人说,是他帮着找了这份工作,让他终于有了饭吃。 贝里奇笑了。说,我曾遇到一位圣人,他使我成了美孚石油公司的董事长,你愿见他一下吗?黑人说,我是位孤儿,从小靠锡克教会养大,我很想报答养育过我的人,这位圣人若使  相似文献   

5.
同样一斤米     
有一次,我在街上见到一位走路无规律晃动之人,侧观其面,煞白有汗。问他怎么了,他唇微动。我将我耳送他唇边。听见两字:“我饿!”  相似文献   

6.
郑渊洁 《求贤》2010,(2):29-29
我的一位小读者长大后在北京开了家餐馆。我有时到他的餐馆坐坐。一次,正逢他检验采购的鲜肉。我就向他请教最好的肉用来做什么菜。他说猪排牛排。我又问他最差的肉用来做什么。他说丸子。  相似文献   

7.
跟几个朋友看电视谈话节目,主角是一位被男友打伤的女孩子。主持人问:“为什么这个男人打你不只一次,你还跟他在一起”“因为我觉得他需要我,没有我,他会死。”  相似文献   

8.
从容日月长     
一位研究社会学的学者来访问。我陪他在街头散步。他突然问我,现代人最缺少的是什么?我一时语塞。他指一指人流说,你可以从人的脚步找到答案,你看,现代人的脚步何等  相似文献   

9.
每当我重读《李有才板运》、《老杨同志》等作品时,我就想起了赵树理伯伯。他那慈父般的笑容,明亮的眼睛,高大的身影,总在我眼前浮现。我仿佛又回到北京城里他那座小院,又回到了他的身旁。(一)1949年在北京育才学校读书时,我认识了赵树理的女儿──赵广建。一天,我问广建:“你爸爸也是白白的,胖胖的,矮矮个儿,那么好逗乐吧!”广建听了笑着说;“你可真会推想。星期天,我带你去看看我爸爸。”.学校就在先农坛里。赵树理问志当时正在先农坛北边一家工厂体验生活。一个星期天,我跟广建到工厂去了。哟!原来他是个黑黑的、瘦瘦…  相似文献   

10.
人穷志不穷     
邓拓 《党课》2012,(4):64-65
一位青年学生前天来看我,谈起他有一个打算,想把明代黄姬水编的《贫士传》选译成语体文,问我赞成不赞成。我觉得他这个想法很好,当时就表示完全赞成,希望他早日着手选择。  相似文献   

11.
一夜的大雨,扫去了盛夏的闷热,使美丽的江城更加山青水秀。 踏着上课的铃声,我来到地处松花江畔的吉林市工贸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在教学楼门前,一位教师很有礼貌地问我找谁,我说是来采访校长吕荣俊的。他笑了,指着正在门前台阶上弯腰扫水的一位老教师:“你看,那就是我们的吕校长!” 他是吕校长?我将信将疑地上前一问,没错,他就是刚刚被省委命名为优秀共产党员的吕荣俊。 握着他的手,我的心里油然升起一股敬意。 奋力改革 开创职教新天地 今年59岁的吕荣俊是吉林市教育系统的老标兵了。当教师时,他多次被评为优秀班主任;当主…  相似文献   

12.
郑培民同志已经离开我们10年了。10年来,每当回想起我协助郑培民同志工作,时常受到他的教诲,得到他的帮助;每当回想起和他朝夕相处、合作共事在一起的日子;每当回想起他担任省委副书记后,还经常来省政府机关看我,与我促膝谈心的情景,一幕一幕,宛如昨天,他那亲切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  相似文献   

13.
光阴荏苒。屈指算来,史纪言同志已经离开我们整整二十二年了。史纪言同志对党、对人民忠心耿耿,对同志、对下属温暖如春,是我熟悉而尊敬的一位老领导。岁月无情人有情,每当想起他,便有许多往事涌上心头。  相似文献   

14.
小说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下面的故事绝不是小说。 1985年10月纪念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50周年的时候,北京某大报的一位记者“重走长征路”采访考察。当他来到一个小山村时,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娘问他:“我的丈夫在  相似文献   

15.
底线     
一次,一位在江南开锁厂的老板说他的买卖很兴旺,日进斗金,很快要上市了。我问他何以如此发达?他答曰:"现在的人富了,有钱有物,自然要加锁买锁;再有,我的锁科技含量高,一般技术很难打开,而且不断技术更新,所以市场总在我手里。"我笑道:"我的一位好朋友说世界上他最不喜欢的东西就是锁,因为锁是对人不信任,是用来防人的。"锁厂老板眉毛一挑说:"不防人  相似文献   

16.
在许多年前,我第一次踏上道家的土地时,一位阿拉伯朋友问我:“你愿意见一见《从鸦片战争到解放》一书的作者吗?”我想起了那本书右上角那个陌生的名字——伊·爱泼斯坦。我按约造访了他。从此以后,我们之间建立了友谊。与其说友谊,不如说是我向一位通晓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人士学习。他知识渊博,懂得许多种语言,能用英、俄、中、法文阅  相似文献   

17.
寓言寓理     
在一个建筑工地,有位社会学专家对正在砌墙的3个工人进行了随机调查。专家问第一个砌墙的工人:“你在干什么?”他没好气地说:“没看见吗?我不是在砌墙吗?”专家又问第二个砌墙的工人:“你在干什么?”他抬起头,笑了笑说:“我在盖一幢高楼。”  相似文献   

18.
问:我和一位同事是同一个党支部的。最近他犯了错误,党支部拟给予他党纪处分。但我看了支委会的调查材料后感到有些情况与事实有出入,想在大会上提出来。请问,这样做可以吗?我该注意些什么?  相似文献   

19.
每逢双休日和节假日,吴忠市人民医院原副院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著名主任医师蒋友定的家里,总是挤满了慕名来求医的部队官兵。每当此时,蒋友定总是热情接待,细心诊治,一忙就是一整天。尽管放假休假也要"加班",可他从不厌烦,也从不收一分钱,这样一坚持就是30多年。有人问他为什么对部队官兵如此厚爱时,蒋友定笑着说:"不为啥,因为解放军就是我的亲骨肉呀!"  相似文献   

20.
我一个医生朋友跟我说过他亲眼见到的一件事。一位相当级别的负责人的老母亲经过专家会诊要动一个小手术,负责人指示卫生厅长,必须让省里最好的那家医院的院长亲自操刀。卫生厅长好意推荐了另一位主任医生,说他是我们省内外科现在的头一把刀。负责人沉吟了一会儿,问,是副院长吗?卫生厅长说,不是……没等卫生厅长说完,那边就搁了电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