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过去60余年中,美国公众对中国的基本看法是负面的,但在不断改善之中。这种变化无法与两国关系发展的程度相匹配。导致看法负面的原因主要是两国的社会制度的差异和美国对"中国威胁"的担心。但随着中美两国关系越来越紧密,美国公众对经济竞争的担心逐渐超过对传统安全的担心,美国政府的对华合作政策也得到公众的认同,美国年青一代有可能在未来面对中国时更加自信。  相似文献   

2.
20世纪7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的30年是日本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重大转型的时期。从政治发展的宏观过程来看,这一转型经历了三大转变,即国家发展的指导思想从"经济中心主义"向"政治中心主义"转变,国家发展模式从"国家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国家发展战略从"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转变。从政治发展的微观角度来看,则经历了从"五五年体制"、"八六年体制"到"九六年体制"的转变;政党结构从保守与革新对立模式转向保守模式。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政治意识形态及政党均走向趋同化。目前,日本新的国家发展模式尚未最终定型,向后现代社会的转型仍在进行中。  相似文献   

3.
杜剑峰 《南风窗》2016,(5):69-71
正两党高层同时担心,一旦极端派获得本党提名,恐会输掉白宫。即便桑德斯对阵特朗普胜算颇大,这样一个煽动"政治革命"的老顽童对依靠巨额捐款润滑的民主党"政治机器"而言也并非好事。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缅甸少数民族地方武装(简称"民地武")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克钦冲突引起国际社会对缅甸国内形势的关注,担心"民地武"问题自此走向失控。从根本看,冲突发生的原因是"民地武"与中央政府在地区经济利益分配问题上的分歧和矛盾难以调解。这种情况对中缅关系,特别是双边经贸合作发展带来冲击。而近年来随着缅"民主化"进程推进,西方对缅投入增加并  相似文献   

5.
一、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苏联对第三世界外交的基本态势戈尔巴乔夫上任后,苏联对第三世界究竟采取了什么方针政策,这个问题在国内外学者中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认为,近年来苏联"对第三世界采取了收缩方针",并认为"当前苏联对第三世界采取的战略收缩态势在短期内无力改变"。另一位学者却认为,直至1987年,苏联在军事方面,仍在亚洲、近东、非洲之角及黑非洲"保留着主要据点";在外交及商业方面,苏联和第三世界的"相互联系还是很紧密的"。笔者认为,戈尔巴乔夫上任后,苏联对第三世界的少数地区确实采取了"收缩"的方针,但对亚非拉的广大地区基本上维持了以前的状态,而在其中的一部分地区甚至加强了外交攻势。  相似文献   

6.
热词     
《南风窗》2013,(20):24-24
1以房养老房屋产权人把房子抵押给银行或保险公司,评估老人年龄、房价等因素后,房主每月可得固定养老金,房主仍可居住,或者进行"租房置换",房屋产权不变。但目前仍存在相关法律不完善、"养儿防老"观念重、养老机构服务不佳、金融机构担心风险、70年房屋产权等诸多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7.
美国对两岸问题的态度与政策是大陆对台政策面临的重要国际制约性因素。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及《与台湾关系法》构成了美国对台政策的四大支柱,在此基础上,美国以"战略模糊"为指导思想,通过"一个中国政策"在两岸之间进行"对冲/两面下注",试图维持现状,稳定海峡局势。通过对"和平解决"的强调,美国将台海问题的战略关注点放在"过程"而不是"结果"上。在两岸政策上,对于现状和稳定的追求仍是美国对台战略的核心目标,两岸和平发展的态势符合美国的总体战略利益。  相似文献   

8.
2018年11月爆发的法国"黄马甲运动"已延烧至今,短期内仍无平息的迹象。学界对其评价不一,但经常将其与1968年"五月风暴"类比。本文认为,"黄马甲运动"反映的似乎不是法国民粹主义的泛起,而是代议制民主的危机:作为这个制度支柱的各传统政党、工会、主流媒体等政治中介物,未能及时体察民意、整合民意、将民众的诉求引导到正常的代议制机制中进行回应处理,而是一如它们在"五月风暴"中的作为,游离在运动之外,从而失去了其应有的政治功能。"黄马甲运动"是否标志着法国政治生活的一种新形式、代议制民主的一种补充乃至替代,仍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9.
边界问题是中印关系中棘手的问题,至今仍是制约双方关系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和平谈判解决的进展甚微。从社会制度差异、地缘利益冲突、政治经济竞争等层面探究这一问题十分必要,但从政治文化维度解读,将裨益于我们对两国边界问题及谈判僵局的深刻理解。中印边界之争,表面上是两国领土主权之争,但牵涉的是两国民众心灵深处的政治文化认知差异,这些差异上升到国家认同的层面,使两国关系受到重大影响。在新时期,中印双方应加强沟通和理解,只有解决了"信任赤字"和"理解赤字"问题,才可能在边界问题谈判解决方面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0.
俄政府重用小卡迪罗夫,似乎是一招险棋。有论者担心,小卡迪罗夫其实是"体制内分裂派",在未来将成为杜达耶夫第二。有鉴于此,俄总统去年批准了在印古什和车臣实施地方自治的法律,试图从培育公民社会入手,消解小卡迪罗夫的独断权力。  相似文献   

11.
覃爱玲 《南风窗》2013,(10):48-50
这是一个需要并可能造就优秀政治家的时代。他们必须倾听时代的呼唤,也要保证中国这艘巨轮能够平稳前行。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平台期,贫富分化加剧,经济升级乏力,法治与维稳并存,市场化改革面临倒退的危胁。社会期盼新的活力出现,却又担心动荡带来的巨大伤害。社会上呼吁进行与经济改革相对应的政治改革的声音也进一步加强。毫无疑问,对社会影响最大的仍是处于社会金字塔顶的政治人物。人们  相似文献   

12.
钟岷源 《南风窗》2008,(18):14-16
注销"扁案"机密的社会和政治效应,仍在岛内持续发酵。一向被人视为在政治斗争中"中规中矩"的马英九,从并不想为"扁案"解密到"一撸到底",个中原由,或许包含四方面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谢奕秋 《南风窗》2012,(18):12-12
时至今日,美国仍有学者担心古巴、伊朗、朝鲜、委内瑞拉等少数国家劫持不结盟运动,以"对抗、削弱"美国。冷战早期诞生、在新世纪几乎被人遗忘的"不结盟运动",于8月最后一周,在饱受西方孤立的"西亚最大城市"德黑兰高调举行它的第16届峰会。东道国伊朗早前宣称,已有100个国家报名参加,其中41国将派最高级别首脑出席,包括对外代表朝鲜的国家元首、朝  相似文献   

14.
拜登政府将延续前两任政府从中东进行战略收缩的基本路线.结束"无休止的战争"、重返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和推行价值观外交,将成为拜登政府中东政策的三大优先任务.拜登政府中东政策的主要目标是遏制俄罗斯和伊朗并重拾中东地区事务主导权.恢复美国的领导地位,强调多边主义,淡化军事作用,突出价值观外交,重视外交的机制化而非"私人化",将构成拜登政府中东政策的主要特点.拜登政府或将难以摆脱21世纪以来美国中东政策的宿命,美国在中东"欲离还留"的趋势恐难改变.  相似文献   

15.
1999年后,全球艾滋病流行问题进入了美国的安全政策框架。以"9.11"事件为分水岭,美国对全球艾滋病问题的认知从一项国际安全威胁转变为国家安全威胁。美国政策准备过程中的政治动员重点相应地发生了改变,从重视对国际社会进行说服变为强调国内团结,尤其是争取宗教保守势力的支持。不同的安全化进程导致了美国对国际合作形式选择从多边转向双边,主要合作方式从政策施压转变为资源投入。在这一全球治理议题上,美国面临着加强投入和重视国际协调难以兼顾的局面。  相似文献   

16.
盛世良 《当代世界》2013,(12):27-30
俄罗斯总统普京在第三任期一开始,即加快政治改革步伐,鼓励多党政治。俄罗斯合法政党从2012年之前的8个增加到73个,参加地方政权机关竞选并进入地方政权机关的政党数量也大幅度增加。在普京倡导的平等透明的政治竞争中,主导本国政坛的统一俄罗斯党依靠妥善的政治举措,地位得到改善;反对党努力参与公平竞争,获得参政机会,逐渐被纳入当局设定的政治体制。当局对政治竞争由担心到放心普京重新入主克里姆林宫以来,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太平洋时代"的不断深化,太平洋岛国地区的重要性日益提高,地区格局发生显著变化.在此背景下,2017年提出的"蓝色太平洋"是太平洋岛国地区主义的新发展,在地区认同、地区治理、地区安全观等方面具有多重内涵."蓝色太平洋"的本质是对地缘政治新环境的主动应对,其动因包括顺应全球治理的深化、利用"一带一路"倡议的机遇和应对"印太战略"及地缘政治竞争带来的不确定性.新冠肺炎疫情和愈发激化的地缘政治竞争给"蓝色太平洋"从理念到实践的落地过程带来了挑战.不过,从长期看,"蓝色太平洋"仍具有一定前景,将推动"太平洋时代"变得更加完整.  相似文献   

18.
反腐下半场     
《南风窗》2014,(21):32-36
<正>十八大后至今的反腐败,成绩是巨大的,威慑效果是显著的,已经初步实现了官员"不敢腐"的目标。这个阶段,我们可以称之为反腐败上半场。那么,下半场要干什么?答案也已经日渐清晰,那就是进一步净化政治生态,实现清明政治的新常态。有一点是肯定是,即面对巨大的腐败呆账,一定数量的腐败大案、窝案、串案等仍会曝光。如果不把贪官落马的概率提高到一定程度,那么威慑的效果就会顿消。但事情发展到现在,我们也需要从对打老虎、拍苍蝇的先猜测,继而围观的套路里走出来。一个大国的反腐大业,绝非只靠那  相似文献   

19.
刘燕舞 《南风窗》2014,(14):44-46
<正>婚姻市场,和其他社会领域一样,被蔑视弱者的价值观念和法则所染指。在当下,也许不会出现光棍群体挑战既定政治秩序的风险,但在社会层面,则风险重重。今天中国婚姻问题的一个焦点,就是光棍问题。它同时是性别结构和社会结构的"产物"。我们担心的是,它会形成对社会结构的冲击。  相似文献   

20.
熊培云 《南风窗》2007,(10):70-72
萨科奇手眼通天,有人担心他的过于强势会破坏法国的民主制度,但更多人对他仍然心怀希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