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与理论层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为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话语权提供了条件和可能,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然而,当前提升话语权仍然面临着国内外的严峻挑战,主要是话语主体能力有待提高、话语内容有待创新发展、话语平台效用有待发挥、话语外部环境存在一定障碍。提升话语权的路径包括强化话语主体,提升政党形象;优化话语内容,提升话语质量;搭建话语平台,传播中国声音;展示话语权力,贡献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2.
李明洁 《南风窗》2014,(8):92-94
当代中国转型剧烈,思潮激荡,在时代洪流中适应、挣扎着的人们,在网络上"心之忧矣,我歌且谣"。以流行语为代表的民间书写,在细节叙事间记录着"有体温的公共记忆"。2005年中国网民始破1亿,网络流行语现象初起。2013年打击大V,网络舆论下沉。2008年至2013年,流行语大量生成,广泛传播,成为当代中国显著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3.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符号化表达,它在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探索中不断发展,在提升话语地位与实现话语权力中不断定型。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包含了系统全面的话语概念和中国特色的话语范畴,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话语追求和话语立场,聚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话语指向。它严格遵循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要求,吸收借鉴了人类现代化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依托理论创新不断丰富发展,向世界呈现出超越意识形态的文明价值。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构建充分满足了当前现实发展与理论创新的需要,在提升国际话语权的同时,为世界现代化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4.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提出意味着构建新的民主话语体系具有现实可能性。为改变西方自由主义民主的话语霸权,回归民主的根源与本质,更好地解释中国民主发展的历史过程,必须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体系。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体系不仅在理念维度上具有丰富的内容,还有现实的制度体系支撑,并推动产生了显著的治理效能。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体系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能够讲清楚西方自由主义民主话语无法解释的重要现实问题,更好地解释全过程人民民主与党的领导的关系、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的关系,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关系。构建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体系必须处理好民主话语创新与民主话语借鉴的关系,统筹好话语权争夺,把握好议题主题设置权,分层次处理好民主的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和大众话语。  相似文献   

5.
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华民族先进分子先后经历了器物层面、制度层面和文化层面的反思,最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即中国道路。近40年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由于缺乏独立的话语体系,国际社会对中国道路的误解、曲解依然存在。因此,中国当下迫切需要建构可以有力阐述中国道路的话语体系,改变中国理论话语、价值话语和历史知识话语的弱势地位。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必须从构建中国特色理论话语入手,借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世界其他优秀文明成果,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打造最有穿透力的中国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6.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年多以来,得到国际社会积极响应,已经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实践,一大批重大合作项目落地,在全球形成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强劲势头。新时代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必不可少。中国要着力缩小当前"一带一路"对外话语体系中对内与对外、官方与学者、国内与国外的鸿沟,强化话语生产、翻译、传播之间的有效对接,确保"一带一路"话语内容的平衡和立体,鼓励更多的中国学者高质量走出去,加强对受众的细化了解和研究,为"一带一路"建设凝聚起更多的共识和信心。  相似文献   

7.
陈祥波 《南风窗》2007,(19):17-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个具有独立的凝固语法结构的词语,第一次出现是在2002年中共十六大,此前的表述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中国特色的"是一个不稳定的修饰词,是对"社会主义"这个主干词的限定,而无论是从1982年的历史状况、政治现实,还是从邓小平的话语内涵和后来执政党的相关阐释来看,都是新时期对传统的社会主义的新解释,但是这个时候这种新解释还没有定型,具有实用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特点,它更像是一系列具体执政方针和措施的总结和罗列。  相似文献   

8.
薛丽 《当代世界》2021,(4):74-79
"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以来,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但与此同时,"地缘扩张论""重塑国际秩序论"等负面论调不断涌现,使"一带一路"建设遭遇话语困境.这些话语表现出二元对立、利益驱动、身份焦虑等主要特征,充分反映当前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以及中西方文化和思维模式的差异,也凸显"一带一路"话语体系构建有待进一步完善.中国应积极协调沿线各国共同破解话语困境,着力打造话语共同体;重点探究负面话语标签背后的政治因素和文化逻辑,分门别类地加以精准应对;强化"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建设,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助力"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9.
作为新时代中国外交工作的重大举措,"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以后,中国高层领导人发表了大量讲话予以阐释和解读,引发了国际政界、新闻界、学界的广泛关注。高层言论话语分析显示,合作是中国官方语境下"一带一路"倡议最主要的内容。然而,以"合作"为核心概念的官方话语体系并未有效消除国际社会的疑虑。具言之,国际社会担心倡议具有地缘政治方面的意图,甚至导致霸权转移。针对外界的质疑,中国学界应加强"一带一路"倡议的学理研究,从规范和实证两个维度论证倡议对于优化全球治理模式的积极作用,同时提升在国际社会的发声力度,为做好"一带一路"倡议国际传播工作作出应有的知识贡献。  相似文献   

10.
张刚 《南风窗》2007,(3):64-65
从去年开始,“卖了吗?”“没被调查吧?”成为中国企业家的流行语。如果这种逻辑持续下去,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下一句流行语会不会是“还做企业吗”?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外交新理念、新思想、新理论,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体系。习近平外交思想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源自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理念与实践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同时也是对西方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扬弃和超越,具有更强的国际复合视野、进程导向和责任意识。面对当前中国外交思想研究学理化不足等困境,国内学界应当遵循人文社科理论研究的一般性路径,从问题化、方法化、概念化、体系化四个维度递进推动习近平外交思想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从而进一步深化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在国际关系理论界,后结构主义是对语言比较关注的一个流派。和语言建构主义相比,语言在后结构主义理论中具有完全的本体意义,语言被认为具有建构性、结构性,主要通过语言的差异性和相关性体现出来。语言的表述形成话语,话语建构知识和常识,是一种建构社会现实的意义结构。就国际关系而言,后结构主义主要从表象政治入手,关注话语、身份和对外政策。身份和政策在话语中相互建构,相互调整。体现在对外政策上,尤其是国家安全方面,"我"的身份通常被表象为受到"他"的身份的威胁。从后结构主义角度来研究身份的表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国家的对外政策。后结构主义关于话语的理解,也为我们加强国际政治话语建设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3.
“忙”什么     
袁敏杰 《法制博览》2008,(14):39-39
如今,“忙”,几乎是挂在人们嘴边的话语,不论你我他,概莫能外。完全可以这么说,“忙”,已经成为当下社会的流行语、时髦语、关键词,属于人际之间不可或缺的交际语言,甚至比人们相互之间问好的概率还要高:一些熟人朋友见面或打电话,相互之间宁可省却“问好”,却是万万不可省略“问忙”的。  相似文献   

14.
霸气、含混、反逻辑、少理性的语言在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深入公共文化肌理的普遍痼疾。《中国不高兴》的出版乃至登上畅销书榜,已成为广受关注的文化事件。书中显示出来的逻辑谬误和非理性话语特征逻辑提醒我们,至少中国公民教育的说理部分是不成功的。但《不高兴》作者们是中国公共话语理性匮乏的受害者,而不是始作俑者。他们只是在不知不觉中帮助再生这种缺乏理性的公共话语而已。霸气、含混、反逻辑、少理性的语言在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深入公共文化肌理的普遍痼疾。  相似文献   

15.
当今西方价值观与世界文明多样性之间的矛盾对立,主要表现为话语权的竞争与更替,其中人权是首当其冲的话题.中国如何表达自己的人权观,如何从战略制高点上争取话语主动权,打破长期以来中国在国际人权领域中的"被告"地位,如何使中国理念凝聚成有感召力的时代话语,值得思考. 在比较中突出中国人权观优势 在当代国际社会中,话语权具有影响社会发展方向的作用,话语权掌握在谁手里,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社会舆论的走向.在西方主导的国际话语体系中,其人权、民主等观念被当做是国际法的基石和是非判断的标尺.  相似文献   

16.
在西方推广的诸多话语中,伊斯兰复兴被定性为反叛和暴力性的。这一观念似乎已经成为学界的常识。但是,综合考察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发生和发展,可以发现,现代伊斯兰复兴不过是伊斯兰教自身改革和调整的一个新阶段。它之所以在20世纪下半期以来呈现激进化的倾向,不仅是客观现实变化的结果,同时更是一种话语和观念演绎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中国梦的文化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当前中国社会的主流政治话语,中国梦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文化意蕴。它因鲜明的文化底色、生动的话语表达而具有突出的文化特色,形象表达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理想;它承继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逐梦精神、回应了中华民族当下的文化诉求、指明了中华文化复兴的方向,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生动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强烈要求;它具有整合社会共识、引领全面复兴、塑造共同理想等强大的文化功能,高高树起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精神旗帜。  相似文献   

18.
李北方 《南风窗》2014,(15):2-2
<正>和平时期的国家间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话语体系的竞争,也就是所谓的"软实力"竞争。话语体系是规则的基础,在话语的竞争中不占有优势,在规则的制定中就没有发言权。这在中国与西方打交道的过程中可以看得很清楚,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十多年了,但一些西方国家仍然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此外,西方国家还经常拿其他话题对中国说三道四,时常将中国置于不得不自我辩解的境地。这是因为当今世界上的主导性话语体系是西方人发明  相似文献   

19.
随着国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不断深化,国外学术话语也越来越趋于系统化,逐渐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架构,具体包括三方面:一是悲观主义、乐观主义和相对中立三种基本立场;二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意识形态和国际影响力为代表的典型表述;三是以主流分析、特殊分析和新兴分析为基础的分析方法。深入分析国外研究话语结构将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话语体系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潘毅 《南风窗》2007,(9):35-37
“工人阶级并不像太阳那样在预定的时间升起,它出现在它自身形成中……关系总是要体现在真人身上,而且还要有真实的背景。”——汤普森(E.P.Thompson)在中国,“阶级分析”远远超出纯粹学术讨论的范围,它在更大程度上实际是个具有政治性的话题。如果说,过去的革命思想在中国酝酿了一种“阶级斗争”的话语,可以说,是改革实践宣布了这种话语的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