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离异单亲母子家庭儿童的权益保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离异单亲母子家庭中的儿童缺少安全感,基本生活、受教育的权利、被抚养的权利被侵害,没有保障。因此,单亲母子家庭中的儿童问题,尤其是离异单亲母子家庭中儿童的权益保障问题更为突出,需要特别的关心和关注。呼吁社会应给予足够的关注和必要的救助,保障离异家庭子女的权益应作为社会的、政府的责任,成为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部分。从制度上,政策上,法律上以予保障,确立儿童福利的理念,把单亲家庭儿童作为儿童福利的重点对象,为单亲母子家庭中的儿童提供特定服务,实施福利救助,构建儿童安全良好的成长环境。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各地屡发虐童事件,引发社会强烈反响,受到各方高度关注。笔者以"浙江温岭虐童事件"为例,分析了我国儿童权益保护面临的巨大困境,继而提出了摆脱困境的具体法律对策,以期为切实保护我国儿童权益贡献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3.
社会环境安全与儿童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以考察儿童生存的社会环境安全的国际保护为基础,针对儿童生存环境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中国的现实,分析症结所在,目的在于探寻保护儿童免受经济、肉体和精神以及其他一切形式的剥削和伤害的措施,提请全社会注重被侵害儿童的保护、康复和重返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4.
关于流浪儿童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浪儿童问题己成为一个极其关注的社会问题。笔者在本文中阐述了流浪儿童目前的生存状况及其特征,并从社会、经济、家庭和学校教育因素方面分析和探讨了流浪儿童现象产生的原因,最后从保护全体儿童利益出发就完善中国的儿童救护法律和建立相应儿童救护制度提出立法和执法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甄静慧 《南风窗》2010,(12):50-53
<正>"儿童"从来不是一个单纯的生理、年龄概念。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人们总是在不断赋予儿童各种社会价值和意义:古雅典人教育儿童注重"和谐",古斯巴达人要求儿童"骁勇",而古罗马文明对儿童的期待则是"善辩"——大至社会、小至家庭以内,没有谁愿意放弃对  相似文献   

6.
当前儿童被害案件的类型主要包括虐待、伤害儿童、儿童失踪和儿童性侵害。社会矛盾加剧、不良的家庭环境影响,以及儿童自身的生理、心理特征是导致儿童易成为被害对象的主要原因。针对此种状况,应从建立强制报告制度、构建失踪儿童安全警报机制、完善儿童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等立法方面来实现儿童被害预防。此外,还应加强安全防范教育、提高儿童被害预防意识以预防儿童被害。  相似文献   

7.
拐卖妇女儿童罪作为侵犯人身权犯罪中的一项重罪,因其严重的社会危害性,长期以来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拐卖妇女、儿童罪的犯罪对象和是否数罪并罚的问题在立法、司法上经历了一个过程。本文旨在阐述笔者对于该罪的犯罪对象和该罪与其他罪名同时出现时,是否应当数罪并罚的简单理解。  相似文献   

8.
《上海儿童发展“十二五”规划》是上海市政府颁布的第四个儿童发展五年规划,是上海市委市政府站在十二五的发展机遇面前制定得推动儿童事业发展的总章程。《规划》以坚持贯彻儿童优先原则、坚持保障儿童利益最大化、坚持促进儿童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为指导方针,突出“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儿童规划总体目标。《规划》主要从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提高儿童受教育水平、改善儿童生活水平、保障儿童生存安全和支持儿童全面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儿童健康、儿童教育、儿童福利(新增)、儿童安全(新增)、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五个优先发展领域。  相似文献   

9.
流浪儿童现象一直以来都是社会面临的一道难题。学界关于流浪儿童的研究往往只关注其外部行为表现和负面现象,缺少对流浪儿童内在心理机制的研究及积极引导。流浪儿童往往会因为自身原因及社会家庭因素而出走,社会支持系统的缺失是导致流浪儿童行为偏差的重要原因。而从关注流浪儿童心理健康、增强流浪儿童心理弹性的角度出发,能够帮助流浪儿童在不利的生长环境中减少偏差行为、产生克服逆境的自我力量。  相似文献   

10.
儿童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希望所在,但是儿童因其自身防御或抵抗外界不利因素的能力、自我权利维护的意识和能力等存在天然不足,属于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弱势儿童因其身心缺陷或生存环境的遭遇更是亟需社会的关注,并从制度上给予生存权利保障和发展性支持。良性的制度辅以良性的管理运作才能产生积极的效果。因此,尝试从社会管理对弱势儿童保护的现实意义和需要出发,通过梳理国内外弱势儿童社会管理的基本理念及实践探索,总结各国的成功经验,结合当前我国弱势儿童社会管理的发展现状,提出完善我国弱势儿童社会管理机制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1.
近日于建嵘教授在倡导“微博打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全面禁止儿童乞讨”的主张,并且通过在全国两会期间提交相关提案、议案等方式,试图将这一主张转变为立法。于建嵘教授及其支持者的善良初衷是毫无疑问的,其所引发的公众对于儿童权利保护的再一次广泛关注,也必然会对我国儿童保护事业的进步产生深远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2.
西方社会对儿童权利的研究与探讨已逾百年,积累了丰富的理论成果。近三十年来,在《儿童权利公约》框架下,研究者对儿童权利基本问题的探讨更加深入与细致,从而将关注的焦点从儿童的受保护权利转移到儿童的自主权利。抚育权与自主权的二分法更关注儿童主动的权利实践,同时也将儿童权利置于一种似乎与成人权利矛盾的境遇,逼迫研究者在更具体细微的情境中探讨儿童权利的本质。该分类框架下的实证研究对成人与儿童权利概念的解析使儿童权利研究更加血肉丰满,同时,心理学等相关学科对儿童需求、个性和心理行为特征的考察为儿童权利伸张提供了科学基础。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立法与行政方面的儿童权利实践也反映出对儿童自主权利的关注。这些研究与实践为儿童权利后发型国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在一个三亿多儿童人口的大国,儿童作为未来社会的生产力,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本文首先阐述了目前我国儿童生存的现状,然后分析了造成这种现状背后的原因。最后,提出了有关我国儿童福利发展的初探模式。  相似文献   

14.
美国儿童虐待法律保护体系介绍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儿童虐待事件频频见诸报端,儿童虐待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但关于儿童虐待的研究多局限在虐待本身,鲜有对儿童虐待法律保护制度的探讨。本文通过介绍美国的儿童虐待法律保护体系,包括强制报告制度、初步调查程序以及为儿童从家庭迁出的完整的司法审查程序等,剖析我国关于儿童虐待法律保护制度的不足,提出应对儿童虐待专门立法、主动干预儿童虐待、成立处理儿童虐待的专门机构、构建儿童虐待案件司法审查机制、完善儿童虐待社会配套保障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被乞讨儿童权益问题是近两年全国“两会”的一个热门话题,它是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被边缘化的特殊群体,是当代社会的一个最大溃疡,也是社会潜在不稳定因素的重要部分.本文系统分析了被乞讨儿童合法权益受损的表现和问题产生的根源,并论述了维护被乞讨儿童合法权益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6.
正"能有机会来清华大学培训真是太棒了,课程内容很丰富,从党史、国史到班组绩效管理,既有理论又有案例,为我们班组建设提供了更多的思路,真是受益匪浅啊!"6月18日,刚参加完公司班组建设训练营结班仪式的首都机场股份公司金石班组班组长王学峰说道。而他口中的"清华大学培训",就是首都机场股份公司工会为职工量身推出的一个"暖心"举措。据悉,此次训练营是公司组织的第11期班组建设训练营,致力于为班组长能力素质集中"充电"。这也是公司工会打造凝心聚力、建功立业、幸福惠民、素质提升"四个工程"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7.
<正>【主题导引】儿童证言等相关问题一直以来是人们关注的重要议题。一些国际公约基于对儿童的保护,强调了儿童在司法程序中享有的权利,尤其是当儿童成为诉讼中的证人或者被害人时,人们寻求保护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和保障被追诉者诉讼权利的平衡。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第12条规定:"缔约国应确保有主见能力的儿童有权对影响到其本人的一切事项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对儿童的意见应按照其年龄和成熟程度给以适当的看待。"同时,《关于在涉及罪行的儿童被害人和证人的事项上取得公  相似文献   

18.
留守儿童犯罪预防对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目前留守儿童犯罪的高发态势,主要呈现出低龄化、低学历、团伙化,以实施侵财类行为为主,极端恶性暴力案件增多等特征。这主要是由家庭监护和家庭教育全面失守,农村教育资源匮乏、学校教育功能不强,儿童利益最大化理念缺乏刚性和操作性国家监护理念和制度尚未形成等原因所致。目前,我国留守儿童犯罪预防存在诸多难点,主要体现在一般预防层面的留守儿童犯罪预防的家庭责任与政府责任确定问题、临界预防层面的缺少"一放了之"到"一关了之"之间保护处分的问题、再犯预防层面的司法专业化和帮教社会化衔接的问题等。因此,留守儿童的犯罪预防需要通过树立国家监护和儿童利益最大化理念,完善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和犯罪预防体系,让家庭、学校、社会各司其职,共同致力于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从而最大限度地预防留守儿童犯罪。  相似文献   

19.
"全面触网"时代儿童个人信息面临的主要安全风险是信息泄露、信息交易和信息滥用。面对日益严峻的儿童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儿童及其监护人的信息安全意识不足,导致儿童个人信息能够轻易流入网络市场;大数据行业过度逐利、淡化安全的理念追求,使行业自治的实际约束力大大降低;"先发展、后治理"的理念无法明确监管底线和执法边界,不能为大数据行业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合规标准;前置法与最后法的衔接不畅,不利于构筑立体化的儿童个人信息法律保护体系。基于儿童个人信息安全的防控疏漏,监管机构和执法机构应建立风险识别和风险警示机制,提升儿童及其监护人的信息安全意识;政府需引导行业探索个人信息安全信誉评价体系,通过强化安全与利益的联系提升行业自律的实效;合理监管和合规引领应作为未来监管的重点,促进信息保护与信息利用的动态平衡;刑法对于此类犯罪应适度降低入罪门槛,优化刑罚配置,促进民事责任、行政责任与刑事责任的衔接。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频发于校园等公共场所的猥亵儿童犯罪案件在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同时,也引发了司法实务部门关于如何认定"公共场所当众"这一问题的诸多争议。猥亵儿童罪中的"公共场所",除包含《关于依法惩治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意见》第23条明确列举的校园、游泳馆、儿童游乐场之外,还应涵盖其他在性质、功能、使用对象上与校园、游泳馆和儿童游乐场等相同或相似的场所,如学校教室、学生集体宿舍、学生食堂、民办培训班等;在此基础上,"当众"只要求行为人实施猥亵行为时有3人以上在场且行为有被发现的可能性,至于"众人"是否同时在场、行为是否被实际发现并无影响;对"公共场所当众"猥亵这一情节的适用,并不能简单地将其作为入罪情节或量刑情节,而是应当在具体案件中结合行为人的作案时间、地点、次数、持续时长、猥亵部位及猥亵人数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