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8年以来,全球粮食产量增长缓慢,需求不断增长,粮食危机席卷全球,如何保证粮食供应安全已成为东南亚国家面临的突出问题。为此,东南亚各国纷纷实施粮食新政,采取多种措施发展农业生产,确保粮食供给与粮食安全。世界范围内的粮食危机促进中国与东盟强化在粮食领域的合作。  相似文献   

2.
判断一国粮食安全的实现程度,要基于对粮食安全的清晰认知。粮食安全问题易被简化为粮食总产量问题。上述概念相关但非同一命题。国际粮食安全认知维度及演进显示,粮食安全是一个系统,从横向看,它包含可供量、粮食获取、粮食利用(如营养安全)与稳定性四个维度;从纵向看,它包括宏观、中观与微观(如家庭获取能力)三个层面。一个完备的国家粮食安全监测指标体系也应与这四个维度、三个层面相对应。当前中国粮食安全政策与监测主要强调国内供给总量安全,属于可供量维度与宏观层面的交集;其他维度则较为单薄,尤其是微观层面的粮食获取维度以及粮食利用维度下的营养安全。借鉴巴西跳出"粮食生产大国无粮食安全之虞"的认知窠臼、直面其粮食安全严峻态势、进而推行影响深远的"零饥饿"计划、取得显著成效的经验,中国应加快构建一套比较全面的、符合当前经济、社会和农业发展现状的粮食安全认知、监测及治理体系,即将粮食安全治理重心从宏观转入宏观、中观、微观并重,构建一套全面的粮食安全监测指标体系以及建立跨部门的粮食安全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菲律宾粮食供给概况及其影响因素,认为菲律宾的粮食生产和粮食储备尚未能够确保该国的粮食安全,谷物的进口依存度仍较高;影响菲律宾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是土地等资源性投入以及肥料等现代生产因素,农用机械对粮食生产的作用并不明显;自然灾害对菲律宾粮食生产的不利影响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4.
世界粮食安全形势与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粮食安全形势与中国傅梦孜近年来,全球粮食供需形势陡变,保障粮食安全已成为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关注的重大政治、经济和社会课题。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粮食生产、消费大国,密切注意世界粮食安全的最新态势,制定因应政策,置粮食供求于可控范围,是实现改革...  相似文献   

5.
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是关系国家安全、政治稳定与社会和谐的重要战略性资源。粮食安全化与政治化是国际政治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鉴于此,重新发现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已形成的粮食安全思想,从粮食对国家安全、国家权力以及国家道义层次考察彼时粮食安全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生粟之国亡”,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富国以粟”,粮食是国家富强的保证;粮食关乎人心向背和国家道义。齐桓公为建立霸业实施了粮食外交与粮食战略,开创了现代粮食战争的先河。“不生粟之国亡”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粮食安全思想的核心和根本,也是对中国古代粮食安全思想再发现的落脚点。基于此,当代中国粮食安全战略应立足于坚持独立自主原则,保障国内粮食生产,积极开展粮食外交,实行粮食“走出去”战略,在全球化背景下确保实现国家粮食安全。这不仅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重中之重,也是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最重要的物质基石。  相似文献   

6.
2019年底以来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迅速在全球蔓延,在持续的疫情防控背景下,全球粮食市场一度出现异常波动,并给社会各界带来世界粮食安全的隐忧。对于印度这样的人口大国和粮食出口国来说,新冠疫情在全球的持续扩散将不可避免地冲击着印度粮食安全,尤其是疫情的交通封锁性防控措施对印度粮食生产与贸易流通带来不利影响,导致粮食市场供求关系及其价格波动的不确定性,进而强化了印度粮食安全危机的悲观预期,且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全球粮食供求紧张和粮食市场波动升级风险,甚至引发全球粮食市场安全危机。印度作为第一大米出口国和第三大粮食出口国,其特殊的国情使得新冠疫情持续冲击下的粮食安全严峻形势更加值得关注。本文认为印度须保持粮食生产能力建设,保障粮食供求大体平衡;打通粮食流通消费渠道,提高人均粮食供应能力;保障足够粮食储备,并争取国际粮食资源应急;加强对粮食市场的监测预警,提高粮食风险管理水平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新冠疫情对粮食安全带来的冲击。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对全球粮食安全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中亚国家粮食安全的实际,分析和讨论了粮食供给能力、粮食获取能力、农业领域的投入能力等影响中亚国家粮食安全的决定性指数,并根据这三个指数评估了中亚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当国际粮食价格上涨时,中亚国家存在不同程度的粮食安全问题,哈萨克斯坦的粮食安全问题最少,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次之,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粮食安全问题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8.
世界粮食问题中的供给长期紧平衡、自然灾害肆虐、金融危机后遗症、金融炒作、粮能互动、国际粮食市场狭小且被垄断等现象已成为影响世界粮食安全的主要问题。未来国际粮价将长期在高位跌宕,严重威胁全球最饥饿人群的生存和发展。我国在世界粮食安全上贡献卓越,但也存在粮食增产困难、自然资源条件恶化、外资阴云笼罩及粮食储备与购销体系的缺陷等影响粮食安全的隐患。我国未来在应对粮食问题上应积极运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全面审慎地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9.
东南亚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后相当长时期里,东盟国家为实现粮食自给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到80年代中期,东南亚成为当今世界少有的粮食自给有余地区。然而,进入90年代以后,特别是近一两年来,东南亚国家出现粮食产量下降,自给率降低,对外依赖增强的趋势,国内粮食短缺引起的粮食安全问题日渐突出,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一、好景不长的东南亚粮食自给东南亚国家拥有较好的粮食生产条件,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粮食作物能够一年多熟。自70年代以来,东南亚国家都十分重视粮食生产,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等缺粮国力争实现粮食的增产与自给,泰国、缅甸、越…  相似文献   

10.
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粮食安全关系国家安定和世界和平,因此各国政府都极为重视与关注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问题。但世界粮食生产和供应很不平衡,全球营养不良人口仍高达8亿多。粮食安全问题仍需各国继续做出努力。一、世界粮食供求的总体形势(一)世界粮食生产不能满足粮食需求。1、世界粮食产量增长缓慢,甚至呈下降趋势。由于气候、自然灾害、内乱、艾滋病流行和部分地区种植面积减少等原因,世界粮食产量自1996年获得大丰收后,连续8年徘徊不前。1998—2000年间,甚至连续3年出现负增长。只有2000/01年度,①因俄罗斯、乌克兰、罗马尼亚…  相似文献   

11.
菲律宾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进口国,除了在20世纪70年代实现了短期的粮食自给甚至略有出口之外,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菲律宾政府面临的突出问题。本文分析菲律宾出现粮食安全问题的原因及应对粮食安全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并预测菲律宾粮食生产的前景及其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2.
粮食和石油一样,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它关系到世界各国的发展和安全,只有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各国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美国权势集团从"取消世界粮食储备制度""农业商业化""绿色革命"到"基因革命"和"生物燃料革命",不断使用新技术以逐步控制世界粮食生产和贸易.在粮食商品化和粮食政治化的相互作用下,现在已有不少国家因引进美国的现代农业技术、转基因种子和化学肥料,导致其农业逐渐形成对美国的严重依赖.2005年以来,跨国资本已侵蚀中国的粮油市场,中国粮食安全堪忧.  相似文献   

13.
粮食安全始终是事关国家经济稳步发展、社会长治久安的一个富有全局性的重大战略问题.因极端天气等自然灾害频发以及类似于新型冠状肺炎疫情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世界粮食安全风险指数在不断上升,各国粮食安全保障面临着极大的考验.2008年以来,中俄粮食安全形势呈现良好状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食物供给日益丰富,供需基本...  相似文献   

14.
世界粮食危机与中国粮食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粮食危机预示着高粮价时代的到来,各国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粮食安全。全球人口膨胀和消费需求不断增加打破了供需之间的平衡,而美国推行的生物燃料政策和美元霸权进一步加剧了这种不平衡。因此,美国要为世界粮食危机的加剧负主要责任,但美国同时也是世界粮食危机的最大受益者,国际粮价的高涨体现了美国粮食武器的威力。面对形势严重的世界粮食危机,中国应该保证自给自足,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力保粮食主权,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粮食安全"是一国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和俄罗斯作为世界上最大和各具代表性的经济转轨国家,其粮食安全问题历来为两国政府和其他转轨国家所密切关注;作为东北亚地区的重要国家,其粮食安全状况也对东北亚地区其他国家产生重要影响。以国际公认的粮食安全和安全线指标为基础,中国规定粮食自给率必须保持在95%以上,这是粮食安全的红线,但按这一标准仍时常有缺口。俄罗斯虽谷物自给率较高,但按粮食和食品安全的综合性标准衡量,其粮食和食品自给总水平一直低于90%,存在粮食安全的隐患和风险。  相似文献   

16.
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全局性战略问题。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通过多次粮食战略的调整,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中国的粮食产量总体上呈现的是波动式增长的趋势,这种增长与中央粮食战略的调整均有一定关系。国家粮食战略经过了20世纪50年代的从互助组到统购统销、60年代的进口粮食缓解粮食危机、70和80年代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直至21世纪初期至今的从取消农业税到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这样一个过程。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粮农种粮的相对收益较低的结构性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从国家层面加大投入资本和提高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大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努力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自2004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一号文件"多次聚焦"三农"问题,始终强调粮食安全的重要性,这凸显了国家在协调粮食政策运转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及中共中央对粮食安全的高度重视。只有保住"安全口粮和放心粮",才能保证中国到21世纪中叶顺利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相似文献   

17.
俄乌冲突重创俄罗斯、乌克兰两国粮食生产、出口,削弱俄乌在全球粮食格局中的优势地位。冲突也导致化肥短缺和价格飙涨,引发全球粮食减产、价格突破历史高点、布局生变,致使全球粮食安全形势不断恶化。同时,俄乌冲突叠加多种因素令全球粮食不安全形势长期化,全球粮食不安全问题正成为全球治理的主要议题。脆弱国家粮价暴涨、政局动荡,改变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实力对比,加剧了两者之间现有的不平衡。各主要粮食生产国借助“粮食武器”扩大影响力,展开新一轮的战略博弈,使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再添变数。  相似文献   

18.
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粮食供应链部分受阻,粮价不断攀升,粮食安全问题受到各国普遍关注.随着经济社会持续进步,粮食安全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涵盖数量安全、质量安全、社会安全和生态安全四个层面.日本、韩国目前基本可以实现主粮自给,但其他粮食仍然依赖进口,膳食营养结构相对健康,生态农业取得一定进步,但在食物微观分配方面,仍存在着一些不和谐因素.为维护粮食安全,日本、韩国特别重视农地资源保护,加大农业生产要素投资,积极培育农业接班人,采取了依靠高补贴和高关税保障主粮自给的流通政策,建立了适宜的粮食储备,并积极倡导营养健康的饮食习惯.以日韩为鉴,我国应扎实做好主粮保障工作,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深入贯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粮食安全战略,以"长牙齿的硬措施"保护耕地资源,加大农业生产要素投资,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调整优化粮食补贴制度,探索实行目标价格政策,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稳妥推进农业"走出去"的步伐;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粮食储备格局,提升仓储物流建设现代化水平;引导建立营养健康的膳食结构,大力弘扬节约粮食的消费观念.  相似文献   

19.
粮食安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关系到国计民生。然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以美国为首的农业跨国公司强势涌人中国市场,它们以农作物种子领域为突破口,利用其资本、技术等优势,以大规模参股、控股和并购等方式,整合上下游资源,打造完整的粮食产业链,并综合运用政治、经济等手段,加紧对中国粮食产业的全面渗透,对中国粮食安全构成巨大冲击与挑战。中国粮食生产十连增的背后却是丰年缺粮的现实,粮食结构失衡亦日益明显。2013年12月13日,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粮食安全放在2014年中国经济工作的六大主要任务之首,提出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以应对粮食安全面临的严峻挑战与考验。  相似文献   

20.
美国粮食战略主导下的粮食贸易规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的粮食战略主要通过跨国垄断集团及其掌控的转基因技术控制国际粮食的种子、生产、销售全过程,为此主导了世界贸易组织粮食贸易规则,力图维系自身粮食不公平的竞争地位,限制发展中国家粮食进口关税和贸易管制政策,并以各种贸易优惠措施诱使一些发展中国家转种经济作物而对西方粮食和转基因技术产生依赖。为保障粮食安全,我国应积极参与WTO粮食贸易规则的修订,做到适当进口粮食与保护国内生产的合理平衡,同时通过区域和双边协议,建立稳定可靠的粮源法律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