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冷战结束后,中国—东盟关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发展。冷战后东亚地区认知结构的变化及中国对东盟规范的内化使中国有了新的身份定位,在这种身份定位指导下的国际实践加深了东盟对中国新身份的重构和认同。中国身份定位的温和与理性及中国自我利益的不断扩大是导致东盟认同中国新身份的重要因素。身份政治理论在给我们提供新视角的同时,其学理性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以便更好地解释和指导国际实践。  相似文献   

2.
魏炜 《东南亚》2012,(1):66-70
新加坡基地是英国重点经营的远东军事基地,战后英国在百般无奈中宣布撤离。英国撤离新加坡基地对东盟区域合作的早期阶段产生了积极影响:凸显新马防务合作的紧迫性,缓和了新马紧张关系;促使马来西亚提出地区中立化主张,提高了东盟政治合作层次;改善了新加坡的地区环境,推动新加坡面向地区的政策调整与实施进程;促进了马六甲海峡安全的内部合作。  相似文献   

3.
唐翀 《东南亚》2013,(2):1-6
冷战时期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实现了从敌对状态到正常化的转变。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中国对东盟的外交政策经历了从局部微调到整体性变化的发展过程,通过与印尼关系正常化,同新加坡建交和促进柬埔寨问题解决等努力,中国与东盟国家形成了全方位的政治接触,可以说中国外交政策的不断变化是推动中国与东盟关系和解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4.
2013年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到访印度尼西亚时提出了"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战略构想。这一战略构想为中国和东盟的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特别是双方政治互信和安全合作关系的增进提供了新理念、新指南,同时或可为南海问题和南海局势的发展带来新环境、新框架。中国不仅要持续推进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和为双方在南海问题上展开互动营造更为良好的政治氛围,而且还应积极与东盟就南海议题保证沟通渠道的畅通和正面应对东盟在南海问题上的考虑,增强互动的实效性和共同维护南海地区的稳定与和平,促使南海由争端的焦点变为中国—东盟合作关系的纽带。  相似文献   

5.
曾有人形象地把东南亚比做日本的“后院”,确有一定道理。但时过境迁,国际与地区的经济、政治与安全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东盟一体化的进展以及中国地位的提升,改变了原有地区政治格局与经济力量的对比。战后日本对东盟外交有其独特的优势,但面对新情况,也存在诸多不利因素。对东盟外交的成败,关系日本政治大国目标的实现。而日本地区战略的调整也将导致日本与东盟以及东亚其他国家形成新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6.
魏炜 《南洋问题研究》2012,(4):10-17,54
柬埔寨问题是东盟做为外交共同体出现于国际社会的关键,展示了东盟及其成员国为地区事务所做的共同努力,新加坡表现尤其活跃,在协调东盟内部分歧、促进柬埔寨抗越力量的联合、促使问题国际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柬埔寨问题的出现为新加坡提供了参与地区事务的契机,改变了其地区形象,增强了其对地区合作的信心。柬埔寨问题是新加坡地区外交的重要转机。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个地区组织,东盟的功能大致可界定为:民主和良治的推动者、地区机制和规范的塑造者、地区安全结构和理念的倡导者、地区国际合作的领导者。东盟政治安全共同体的建设过程,本质上可以理解为东盟的上述四个角色作用不断提高的过程。虽然在这四个领域,东盟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在东盟成员国间差距依旧比较明显,东盟方式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在大国主导的权力政治的现实背景下,东盟政治安全共同体的实现将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后,中美两国间的博弈日益激烈。一直坚持"大国平衡"外交战略的新加坡面对政策意见与以往截然不同的美国政府,在政治舆论上表现出了复杂的态度。为了更加清晰地理解新时期新加坡的战略选择,本文采用新闻社论文本分析的方式,结合新加坡主要领导公开发表的言论,分析新加坡主流舆论在关键问题中的态度,并据此总结出新加坡在"特朗普冲击"下的动态平衡倾向形态。研究发现,新加坡在国际贸易、种族宗教和环境保护方面与美国政府持有相反的意见。为了维护"特朗普冲击"后的动态平衡,新加坡一方面仍然寻求与中美两国维持良好关系,另一方面则不断加快东盟内部连结,提升东盟综合实力以打破两极格局下的选边困境,谋求更多的地区事务话语权。  相似文献   

9.
刘少华 《国际观察》2008,105(1):65-71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是政治与经济的互动过程,从内向视角分析,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中国和东盟国家国内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从外向视角分析,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合作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中国与东盟政治、经济关系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推进了中国与东盟政治、经济关系的良性互动发展,引起亚太国际关系的深刻变化,促进了亚太区域合作的发展,进一步揭示了美国、日本等有关国家对华战略意图和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地缘政治理论仅以地理位置来探讨政治经济的影响,经济全球化赋予地缘政治新的内涵,一国的政治经济影响大大超越了传统地理上的边界。东南亚处于一个特殊的地理位置,东盟长期奉行开放的地区主义政策,域外大国在该地区争相扩大其存在与影响。东南亚经济最近10多年实现长期稳定持续的发展与增长,其意义远远超出经济本身,将对该地区乃至亚洲新的地区秩序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从经济体量来看,东盟是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且经济增长率维持在6%左右,是世界上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之一,在如今大国关系紧张的环境下,东盟成为各国积极合作的对象。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东南亚是大国博弈的焦点地区,东盟在过往的"大国平衡"战略中已经积累了足够多的应对大国关系的智慧。  相似文献   

11.
试析东盟高度一体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盟宪章》的顺利签署表明,东盟各国正在努力改变东盟的松散状态,试图将其建设成为更有凝聚力的地区实体。本文在考察中国的东南亚地区利益结构后认为,一个在经济上实现了内部高度整合,但在政治上仍旧保持内部多元决策机制的东盟较为符合中国的利益。即一个经济上强大但政治上较弱、经济上联系紧密但政治上相对松散的东盟对地区格局的冲击会相对较小。因此,对东盟当前的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国应持欢迎态度;但对东盟未来的政治安全一体化进程,中国应保持高度关注,并提早与东盟进行良性互动,以维护彼此的合理利益和地区稳定,防止出现某些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2.
东盟成立40年来,在维护地区政治、安全、经济秩序和扩大国际影响力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由于国际形势和地区格局的变化以及东盟成员国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和复杂关系,要实现“东盟共同体”目标,任务还很艰巨。《东盟宪章》的签署,将对东盟应对内外挑战、促进组织发展、加速地区一体化、发展与大国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东盟在区域合作中的中心地位是在东盟国家与其他国家密切接触与合作的地区架构中逐渐形成的,体现了东盟维护自身利益和促进地区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倾向。东盟在区域合作中的中心地位主要表现于政治安全和经济两大领域,以及因此而产生的实际效果。东盟在促进与其对话伙伴合作中具有相对优势,这有助于维护其中心地位的正当性与合法性。然而,鉴于自身体制机制、实力、能力和政治意志的限度,东盟在区域合作中的中心地位仍面临着许多难以解决的挑战,制约着其在地区合作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中国支持东盟发挥区域合作中心地位和协调作用,顾及东盟在双方关系中存在的利益关切,期望东盟在促进区域合作中增强动力。  相似文献   

14.
一、近年来印尼与马来西亚关系的特点 建构主义学派在分析国家行为和国家间关系时,特别强调国家的身份认同,认为一个国家对自己身份的定位决定着该国家的对外行为。而一个国家如何定位自己的身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来源于国家的学习(和反思)。此外,国际间关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时都在变化的,而促成这种变化的就是国家间的互动,这种互动过程就是一种学习过程。  相似文献   

15.
1995年7月越南加入东盟,接着于1996年1月1日加入东盟自由贸易区。这是东盟在走向建立一个包括东南亚10国“大东盟”过程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而对越南来说,作为一个新成员,要实现从加入东盟获得最大利益,迎接新的挑战,就要在经济政策上实行一定的调整。 一、东盟和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特点 东盟是在冷战时期,出于对地区政治和安全的考虑而成立的。在世界舞台上,东盟已真正成为一个国际行为实体,令世界要关注其在国际政治论坛中的地位。 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和苏联由危机到演变,冷战结束,世界经济、政治形势出现了新的局面,与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对立相比,经济上的合作与竞争趋势日趋明显。在这种形势下,于1992年1月在新加坡召开的第四次东盟六国首脑会议上,正式提出了  相似文献   

16.
试析东南亚地区的“中国威胁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结束后,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的明显特征是彼此力求合作,以合作谋发展,并不断探索解决敏感问题的方式和途径。近年来,“中国机遇论”上扬,“中国威胁论”下降。但应该看到,东盟对中国硬实力的发展仍具戒备心理。“中国威胁论”有其客观基础和影响力,消除“中国威胁论”将经历一个长期过程。一、“中国威胁论”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影响伴随中国发展,东南亚地区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中国威胁论”。它们在不同时期的表现也不相同。(一)“中国战略威胁论”首先,东盟国家担心中国强大后会采取扩张战略。冷战结束后,美苏撤出该地区,东南亚国家即担心…  相似文献   

17.
东盟10国领导人于2007年11月20日在新加坡签署《东盟宪章》,这预示着东盟共同体将正式建立。泛北部湾经济合作是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关系在次区域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对该区域内相关国家及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笔者不揣浅陋,就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可能面临的法律问题与注意事项,及广西应采取的应对措施,谈些管见。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东盟在亚太地区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国际影响力日渐增强,学术界对东盟以及东盟对外关系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作为国际政治研究中的两大主要流派——现实主义与建构主义,围绕地区一体化以及国际关系中的一系列核心命题展开了激烈的论争。现实主义被划归为物质主义和个体主义范畴,而建构主义则被划分到整体主义和理念主义范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相似文献   

19.
东亚区域化现状中的争议热点除了大国关系,还有一点在于,东盟在东亚区域化进程中的主导地位是否合理。东盟在东亚区域化中的地位受到质疑,与其政治经济实力的弱小有关,但并不能因此否认东盟的重要意义。从区域治理的视角来观察东盟,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到东盟的积极意义。东盟治理的独特机制是在长期的国际互动中形成的有效制度形式,构成了东盟相对成熟的制度能力,也是东盟在东亚区域化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来源。随着东盟将其区域治理机制扩展到整个东亚区域,切合东亚现实状况的东盟治理机制将为东亚区域化提供不断推进的有利选择。  相似文献   

20.
东盟制定了一项关于10个成员国实现一体化的计划,并要求它的人民接受一种地区身份。本文提出并尝试回答以下问题:东盟如何能制定一些战略来使其人民得以从单一民族独立国家的心理状态转变为地区公民和可能是文化公民的心理状态?地区和国家的统治机构将如何促使不同国家的人民得以形成一种东盟身份?什么样的关系将导致必要的社会资本使关心公益事业的民逐渐形成一种共同属性意识?教育如何能在这个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提出上述问题是基于这样的理由:要确立东盟身份,就必须建立强有力的机构和拥有足够数额的社会资本。潜在的假设是,建立一种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