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酒后驾车,是指饮酒后8小时内或醉酒后24小时内驾驶车辆。统计表明,驾驶员酒后驾车,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是平时的15倍,有30%的道路交通事故是由酒后开车、醉酒驾车引起的。驾驶员死亡档案中有59%与酒后驾车有关。备受关注的《刑法修正案(八)》将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竟驶,情节恶劣或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列为"危险驾驶罪"。本文以两则真实案例,介绍醉酒驾驶机动车的行为可能给生活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农村的道路上驾驶摩托车,由于车速高、缺少保护设施,且驾驶员驾车常在车海人流中穿插行驶,加之其安全意识淡薄,以及农村地区道路状况较差,故事故发生率极高,伤亡率高,为此,特对农村地区摩托车驾驶员交通事故中的伤亡特点、引发的原因及对策作较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正日本《道路交通法》规定,任何人不许酒后驾车;严禁为酒后驾驶员或者是疑似酒后的驾驶员提供车辆;任何人不得为即将驾车的司机供酒、劝酒;不得乘坐酒后驾驶员驾驶的车辆,违者严惩。酒后驾车分为"饮酒驾车"和"醉酒驾车"。对于醉酒驾车者处以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100万日元(1美元约合95日元)以下罚款,并当场吊销驾照,3年内不核发驾照;饮酒驾车者处以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50万日元以下罚款。对于醉  相似文献   

4.
黄珊 《公民导刊》2013,(7):42-42
<正>酒驾引发的交通事故举不胜举,笔者认为,对酒驾应该一律追究刑事责任。严惩酒驾能够起到震慑的作用。所有驾驶员都知道酒后不能驾车,可有些人为何还是一意孤行?一方面是驾驶员心存侥幸心理。尽管每个驾驶员都知道"酒后驾车"的危害,但是许多人认为自己酒量大,开车技术过硬,以前饮酒驾驶从来没有出过事,在侥幸心理的驱动下以及在中国人劝酒方式的诱惑下,突破了"开车前不饮酒"的底线;另一方面就是对酒驾处罚太轻。酒后驾  相似文献   

5.
随着“醉驾入刑”宣传工作的深入,很多驾驶员朋友对酒后驾车的危害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也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值得广大驾驶员提高警惕。误区一:醉驾仅针对四轮汽车案例:今年元旦,小林参加了一个老乡聚会,席间喝了很多啤酒。饭后,小林驾驶二轮摩托车回家,途中与刘某驾驶的小轿车发生碰撞。事故发生后,小林拔打了110报警,并在现场等候交...  相似文献   

6.
[案情]2005年1月的某个早晨,某个体运输户章波亮驾驶机动车送货返回时,因车灯不亮,其妻洪彩珊在驾驶室帮助他监视,将骑自行车横穿公路的李路撞倒在公路中心线东侧。洪说:“现在无人,快跑!”章便驾车逃逸。约6时15分,另一驾驶员谢云昌驾驶汽车行驶至事故现场时,  相似文献   

7.
李硕 《学习与实践》2022,(11):85-91
自动驾驶汽车交通事故侵权涉及交通事故责任、产品责任、高度危险责任,然而,这三种责任之任何一种均无法满足自动驾驶汽车交通事故侵权责任认定的需要。因为自动驾驶汽车交通事故的原因包括驾驶员的操作疏漏和自动驾驶系统的产品缺陷。为化解这一困境,应当明确自动驾驶汽车只是法律上的“物”,按照有无人类驾驶员参与的区分,分别适用交通事故责任和产品责任。应进一步完善技术标准体系,在机动车保有人、交通事故受害者与自动驾驶汽车生产者之间取得利益的平衡。  相似文献   

8.
美国机动车驾驶员的安全教育祝向光美国对机动车驾驶员的交通安全教育,实质上也是对全民的安全教育。这是因为美国公民到16岁以后都要学驾车,驾车是每个公民必须掌握的一门社会技能。也就是说,除16岁以下的少儿和年岁过大已失去驾车能力的老人外都是驾驶员。据统计...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社会经济的腾飞发展,各类机动车愈来愈多地走近了我们的生活,在我们享受工业文明带来的丰硕成果之时,警察的勤务工作也随之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酒后驾车、醉酒驾车、酒后驾驶营运车辆、醉酒驾驶营运车辆、醉酒驾车肇事(本文统称为"酒驾")等。自2011年5月1日起,《刑法修正案(八)》正式实施,醉酒驾驶行为被作为危险驾驶罪加以确定,将追究驾驶人的刑事责任。虽然国家对公共  相似文献   

10.
驾车鸣笛,提醒行人注意避让,这是每一位驾驶员应当遵守的交通规则。可是,江苏一名汽车驾驶员却遭遇到有生以来最为倒霉的一件事——因驾车鸣笛竟然被行人告上法庭并索要巨额赔款,从而引发全国首例离奇的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官司……  相似文献   

11.
根据汽车制动理论和有关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推导和研究,确定出同车道行驶的汽车在各种不同车速、不同路面和不同天气情况下应保持的安全距离,为预防和减少因纵向安全距离过小导致追尾撞车而发生的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机动车能否安全行驶,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机动车驾驶人掌握行驶安全距离的能力。机动车行驶安全距离是指从发现障碍开始制动,到最后完全停止所行驶的距离,它包含纵向行驶安全距离和横向行驶安全间距。纵向行驶安全距离取决于制动停车距离;横向行驶安全距离应根据路面的不同、气候的变化灵活掌握。由此可见,机动车驾驶人必须根据机动车的行驶速度、道路状况、气候条件、装载状况等因素,灵活掌握机动车的行驶安全距离,以充分保证其行驶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危险驾驶罪相关问题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以危险方法驾驶机动车辆而导致的重大交通事故有增无减,无疑给人们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刑法修正案(八)第二十二条规定了"危险驾驶罪"。这一罪名的出现,对于预防严重的交通事故,更好地维护交通秩序,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危险驾驶罪是一个新罪名,对于这一犯罪的构成和认定上还有诸多争议。本文从客观方面的"追逐竞驶"与"醉酒驾驶"、主观方面的认定以及与其他犯罪的界限几个方面解读本罪,以期更加准确的理解、掌握和运用。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决因为酒后驾车、超速驾驶等不文明驾车行为引发交通事故的问题,《刑法修正案(八)》将危险驾驶行为纳入刑法调整范围,即危险驾驶行为构成刑事犯罪。"酒驾入刑"自实施以来,此类犯罪的案件数量激增,并引发了定案证据单一、强制措施适用不当等问题。本文将从案件办理现状入手,通过分析办案难点及其成因,提出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办案能力、全面收集案件证据、搭建案件信息网络平台、完善法律规范等对策,以期达到完善危险驾驶案件办理工作现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关于汽车弯路事故的几种受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汽车转弯时发生的交通事故,除了因抢行或者瞭望不佳而引发事故以外,绝大多数是在侧滑力的作用下导致车辆驶离本车道发生碰撞或者追尾、倾翻的,此类问题易引发重特大交通事故。为了说明车辆转弯侧滑事故的机理,文章对车辆常见的几种转弯现象进行了受力分析,以期为事故处理提供可以借鉴的分析资料。  相似文献   

16.
危险驾驶行为的刑法规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阶段,以危险方式驾驶机动车辆而导致交通事故的现象有增无减,这给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造成极大威胁。德国、日本、英国等国家的刑法规范对危险驾驶行为进行独立的刑法评价,成立危险驾驶罪。我国刑法对因危险驾驶行为而导致交通事故的规定依附于交通肇事罪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两个罪名。然而,危险驾驶行为有自己独立的罪质,我国刑法应借鉴其他国家的做法,增设危险驾驶罪。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警察伤亡人数居高不下,警察的不安全行为是引起事故和危险发生的根本原因。警察的不安全行为是指由于生理、心理,工作环境及组织管理等因素引起的容易产生事故或危险的失误或不规范行为。预防和减少警察不安全行为要从转变安全价值观、保持安全工作状态、加强安全教育训练、完善安全规章制度和安全激励管理等多方面入手,切实提高警察执法本质安全。  相似文献   

18.
我国大城市农民工与市民社会距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社会距离是人与人之间或群体与群体之间关系亲密或疏远的程度和等级。社会距离可分为主观社会距离和客观社会距离。距离的等级可分为近距离、中距离和远距离。西方社会学认为,文化差异、隔离、居住时间、社会地位差异等因素都对社会距离的形成具有影响。实证分析表明,农民工与市民的社会距离属于远距离等级的泛泛之交,双方交往机会很少,主观距离比较大。大部分市民对农民工持排斥态度,双方交往具有非对称性。与西方社会距离研究相比,文化差异、地位差异和空间隔离等因素依然是影响农民工与市民社会距离的重要因素,制度限制或制度供给不足是影响社会距离的深层次影响因素。因此,缩短社会距离的主要对策是转变政策理念,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城市政策。只有这样才有利于逐步提高农民工的社会地位,缩短文化差异,为和谐社会构建铺平道路。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由酒驾引起的道路交通事故频频发生,严重危及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及社会公共安全。《刑法修正案(八)》的出台将醉酒驾驶作为一种犯罪行为列入我国刑法,为此理论界和实务界争论不休。本文将从醉驾的概念、犯罪类型、罪过形式及其法律适用方面探讨刑法意义下的醉驾性质。  相似文献   

20.
车辆驾驶人总是希望用尽可能短的时间完成两地间的交通过程。有效控制车辆行驶速度,保证车辆行驶速度始终处于安全范围,对于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车辆超速行驶等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明确了车辆速度的定义与分类,对我国现行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规定的车辆行驶速度进行了详细归纳和整理,并提出了有效控制车辆行驶速度的原则和方法,为车辆驾驶人的安全行车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