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刘):在前面的三次座谈中,我们分别讨论了死刑的公正性、效益性与人道性问题。按照胡、邱二位的观点,死刑只具有公正性与效益性,不具有人道性。而在张律师看来,死刑不但具有公正性与效益性,而且具有人道性。那么;三位认为,死刑的价值取向应如何确定。(胡):根据我与邱先生的分析结论。死刑只具有公正与效益价值,不具有人道价值,因此,从死刑价值论的角度来看,死刑处于一种矛盾状态,即其存在体现了一种明显的价值冲突。解决这一冲突,有两种选择。即要么是为求公正与效益而保留死刑。要么是为人道而废除死刑。然而,前一种选…  相似文献   

2.
(刘):经过前四次讨论,三位所持的一致结说是我国现阶段不能废除死刑。那么,三位对我国死刑体制如何肴,即它是否合乎刑罚所应有的价BSB?(胡):既然死刑是不人道之刑,保留死刑便是对刑罚的人道价值的舍弃。因此,说我国死刑体制是否合乎刑罚所应有的价值选择,实际上是指死刑体制是否符合公正性与效益性的要求。而死刑体制又包括死刑立法与死刑司法两个方面。相应地,要就我国死刑体制是否合理得出结论,便有必要以公正性与效益性的要求为根据.对我国的死刑立法与司法予以全面反思。我先谈谈死刑立法问题。在修改前的《刑法》中…  相似文献   

3.
〔死刑问题三人谈〕之三──生命的呼唤死刑人道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刚):既然刑罚的价值在于公正、效益与人道,而我们已立足于公正与效益对死刑的价值作了相应的分析,得出了我们的结论,那么,这一次,我们的讨论自然应该转向死刑的人道性问题。据我所知,死刑是否人道,在国外死刑存度之争中是一个炽烈的焦点。我想,三位对此肯定有所看法。湖):死刑是否人道,实际上是指死刑是否符合刑罚的人道性的要求。而刑罚的人道性又是指刑罚是否符合人道理念。因此,讨论死刑是否人道,以在一般意义上明确什么是人道与什么是刑罚的人道性为前提。所谓人道,作为一种理念,也可以说是一种道德观,其基本蕴含是爱…  相似文献   

4.
(刘):在现实中,往往存在杀人灭口之类的情况,如:为逃避死刑而在强奸之后杀死受害人等等。这种情况是否可以理解为死刑的副作用?在分析死刑的效益时,应否对这些因素予以考虑。(胡):任何刑罚都有其副作用,死刑当然难以例外。所谓刑罚的副作用提指在刑罚的威吓下,犯罪人不但不放弃犯罪,而且在决定犯罪的同时,为逃避惩罚而实施更为严重的犯罪或采取其他不利于社会的行动。从逻辑上说,在所有刑罚方法中,死刑的副作用是最大的。因为人对刑罚的畏惧与刑罚的严厉性成正比,即刑罚越严厉,其所造成的畏惧感便越强烈,在决意犯罪的前…  相似文献   

5.
谈死刑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死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的刑罚种类之一。我国政策和法律关于死刑问题的基本精神是:一、目前不废除死刑,二、尽量减少使用死刑。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作为阶级斗争的一种尖锐表现的犯罪产生以来,死刑这种最严历的刑罚方法,也就随之出现。  相似文献   

6.
关于死刑存废之争,在中国一直是争论的一个热点问题,国外也尚未达成一致意见。本文将以预防犯罪为视角展开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从个别预防角度而言,它代价的高昂使它丧失了存在的合理性;从一般预防的角度而言,它力量的贫乏、效果的微小使它丧失了存在的必要性;不仅刑法理论上如此,考察我国三次"严打"活动中死刑的适用实践,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死刑的犯罪预防效果与我们的预期相差甚远。因此,对于预防犯罪,死刑是力不从心的,我们不应再对其寄予过高期望而应将之舍弃,废除死刑。  相似文献   

7.
我国自古就存在贪污贿赂犯罪,最高法定刑在各朝代都是死刑,然而我国的贪污贿赂犯罪并未因为刑罚的严酷而减少,说明死刑对于遏止贪污贿赂犯罪行为并非治本之策。无论是基于国际轻刑化的趋势,还是基于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合理配置死刑原则、人道性分析、效益性分析以及我国现行的死刑政策,我国都应该废除贪污贿赂犯罪死刑。同时,在废止死刑后,贪污贿赂犯罪的刑事立法应做出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8.
关于死刑存废的几个问题王凤芝死刑是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刑种,是刑罚之极,所以又称为极刑。死刑以其景强的严厉性,最大的威慑力、抑制力,最为广泛的社会影响力,长期以来在各国刑罚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井在惩罚重大犯罪,预防犯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众所周知,国家...  相似文献   

9.
死刑存废问题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死刑是剥夺犯罪人生命的刑罚手段,是所有刑罚种类之中最为严厉的刑罚措施。自古以来,许多国家的刑罚都采取死刑的手段和措施,用以对付极端危害社会秩序、最为严重的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犯罪。这一不争的历史事实,足以证明死刑是历史的产物,有其正当的历史合理性,有其存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随着保护人权理念的深入和限制死刑刑事政策的发展,对于贪污贿赂犯罪是否需要适用死刑,如何适用死刑等问题需要逐步解决,同时我国死刑适用在跨国引渡方面也出现困境。本文拟对当代中国贪污贿赂犯罪死刑适用问题所面临的问题进行解析,以期寻求在对待贪污贿赂犯罪适用死刑问题上的合理态度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承认死刑能够产生威慑犯罪的影响,并不等于赞同对死刑威慑的迷信,我们应走出迷信死刑威慑的误区。受刑罚自身规律及刑罚与犯罪关系的原理的支配,死刑的根本属性在于惩罚性,只能在于惩罚犯罪,以死刑具有威慑功能实现犯罪一般预防目的,不符合刑罚自身规律,不符合刑罚与犯罪的关系的原理。我们也会为发挥死刑的威慑功能以实现犯罪一般预防的目的而付出代价,这代价是难以估计的。  相似文献   

12.
略论中国刑法中的死刑替代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铭暄 《河北法学》2008,26(2):18-21
死刑替代措施,是指基于限制死刑适用的目的,对于立法上特定性质的犯罪,司法中特殊情况下的罪犯,不适用死刑立即执行,而代之以其他刑罚处罚方法。死刑替代措施是限制死刑中不可或缺并被证明行之有效的方法。从完善既有方式、探索新的途径入手,死刑替代措施包括死刑缓期执行;严格的无期徒刑;附赔偿的长期自由刑三种。当前,有必要在立法上对刑罚体系作进一步调整、修改、完善,以全面体现死刑替代措施;在司法中,注意发挥死刑替代措施在限制死刑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从废除死刑的观点被提出来到现在,死刑的存废论争已经持续了200多年。我国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也持续了20年左右。死刑的存与废各有利弊,而我们的目的,则是平衡二者的优缺点,形成一个最适合我国国情的死刑制度,以实现惩罚犯罪与保护人权的统一。在此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的通过是一次历史性的变革和进步,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次修正,通过多个条文来修改和完善我国现行《刑法》所规定的死刑,它对死刑适用消极条件、死刑缓期两年执行的法律后果进行了修改完善,首次对刑法分则规定的死刑罪名进行了较大幅度的削减,标志着理论界呼吁已久的死刑制度改革的主张已经正式获得了我国立法机关的认可。  相似文献   

14.
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原因,死刑随着人类文明的出现而存在已有几千年,自然也有其存在的原因。然而随着1764年贝卡里亚的《论犯罪与刑罚》一书的面市,引出了一场死刑存废之争,由此也使得法学界对死刑的价值问题进行了不断的研究与讨论,形成了一些的观点、理论。本文从死刑的价值内容入手,来分析保留死刑或者废除死刑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废除死刑和限制减少死刑,是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普遍的立法趋势。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法律上废除死刑或实践中不执行死刑的国家和地区不断增加。对于犯罪的妇女,特别是怀孕的妇女适用死刑的问题,多数国家和地区都作了比较宽容的规定,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形:1.对妇女犯罪不得适用死刑。如危地马拉宪法规定,死刑不适于;妇女,已满70岁的老人,政治犯罪或者与之有关的普通犯罪的罪犯;蒙古刑法也将妇女,不满18岁和年满60岁的男子一起列为不得适用死刑的对象。2二对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或不判处死刑。如坦桑尼亚、安哥拉、博…  相似文献   

16.
自古以来,贪污贿赂犯罪就被人们所痛恨,并依据实行死刑.因此,它对我国的刑事法治来讲,已不算是一个非常新颖的话题了.本文今天所讨论的,关于贪污犯罪死刑的适用,是基于2007年12月18日,在联合国大会上,以104个国家投票赞成暂缓死刑,54国反对,29国弃权,通过了“暂停适用死刑”决议草案;同时,联合国希望最终在全球废除死刑的情况下所开展的.本文认为,赦免贪污贿赂犯罪死刑的适用,将死刑改判为无期徒刑,还是具有一定意义的.本文首先对赦免贪污贿赂犯罪死刑的必要性原因进行了阐述,然后从贪污贿赂犯罪死刑的案例分析入手,进一步表明了自己的观点,最后就赦免贪污贿赂犯罪死刑后的后续工作中,提出了几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引言部分则主要对中国贪污贿赂现状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17.
死刑,又称生命刑或极刑,它是剥夺犯罪分子生命、惩罚犯罪的一种最严厉的刑罚。我国在运用死刑方面,采取了一种特有的诉讼程序,即死刑核准制度。长期以来,这一特别诉讼程序确实发挥了其积极作用,也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的刑事诉讼制度。但是,随着我国司法制度的改革和发展,立法步伐的加快,特别是修订后《刑事诉讼法》和《刑法》的颁布实施,这一特别诉讼程序显现出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相似文献   

18.
〔编者按〕死刑是剥夺犯罪人生命的刑罚方法,是所有刑罚中最严厉的一种。在国家、社会与犯罪的长期较量中,死刑曾经扮演7十分重要的角色。但是,自从二百多年前意大利刑法学家贝卡利亚对死刑提出非难并首倡废除死刑以来;死刑的功过与存废就一直是学术界和实务界争论的一个热点问题。现在,全世界已经有近110个国家和地区废除或者不执行死刑,联合国在多项公约和文件中,都提出7限制和废除死刑问题。我国在修订刑法时,坚持保留并限制死刑的适用,曾是立法界、司法界和学术界的共识,但面对严峻的社会治安形势和众多的恶性犯罪,新刑法不…  相似文献   

19.
游伟 《法制与社会》2011,(12):37-37
前不久,笔者应邀到上海的一所知名高校做主题为“我国死刑立法和司法的双重反思”的学术讲演。在回应法学研究生有关我国死刑适用“硬标准”中是否存在“杀人者死”的现实关切时,我给出了这样的判断:“杀人者死”是一种传统的社会观念,我国法律上的死刑仅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人员,现实司法中的死刑裁决,依然须在“少杀”、“慎杀”的死刑政策指导下谨慎适用。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吴英案是社会各界争议的焦点,关注点不仅在于吴英案罪名是集资诈骗还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更在于刑罚是否适用死刑问题,也就是非暴力犯罪适用死刑问题。本文意在通过浅析吴英案、阐述我国非暴力犯罪的内涵及综合国外对非暴力犯罪的立法现状,研究讨论我国非暴力犯罪适用死刑的当与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