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将两个伊氏锥虫及一个马媾疫锥虫的不同分离株分别接种用环磷 酰胺处理的小鼠,获得五个克隆,用等电聚焦比较其蛋白质差异。结果表 明,三个分离株之间有明显区别;马媾疫锥虫显著不同于伊氏锥虫;分离株 不同克隆间区别较小,其中广东水牛株两克隆间带型相同,安徽水牛株两克隆间带型略有区别。证明伊氏锥虫克隆间变异较小,锥虫不同分离株间变异较大,马媾疫锥虫与伊氏锥虫之间变异最大。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我国5株伊氏锥虫的5种同工酶进行了初步研究。应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检测了5株伊氏锥虫的苹果酸脱氢酶(MDH)、L-苹果酸辅酶Ⅱ氧化还原酶(ME)、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葡萄糖磷酸异构酶(GPI)和已糖激酶(HK)。5株伊氏锥虫的MDHME同工酶谱均相同,而G6PD、GPI和HK的同工酶谱显示出差别。分析表明,尽管某些同工酶谱存在着差异,但从总体水平分析,这些伊氏锥虫同工酶谱仍具有较高的相同性,属同源种群。  相似文献   

3.
把伊氏锥虫云南株动基体DNA微环重组于puc19质粒载体,转化入大肠杆菌JM103菌株,获得KDNA全微环克隆。用α-~(32)P-dATP经缺口翻译标记的重组质粒(PTK)能与伊氏锥虫及其KDNA杂交,而不与核DNA杂交。该质粒探针具有高度的敏感性,能检测出10pg的KDNA和100个锥虫体,是快速鉴定伊氏锥虫的理想工具。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伊氏锥虫病流行 极广,达二十多个省区,对畜牧业生产危害极大。长期以来,伊氏锥虫病的治疗主要依赖为数甚少的几种药物,导致抗药虫株的产生,从而给该病的防治带来新的困难(沈杰等,1991;方元等,1992),急待高效新药产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上海家畜寄生虫病研究所与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合作,成功地合成、筛选了一种抗锥虫新药——雄46(T46)。确定伊氏锥虫对其的药敏性,为锥46的临床应用奠定合理的用药理论基础是十分必要的。本试验通过体内(小鼠治疗)和体外(人工培养)的方法检测了伊氏锥虫布氏锥虫和马媾疫锥虫对锥46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以DEAE纤维柱层析法从感染小鼠血液中分离得纯净锥虫,再通过超声乳化,制备锥虫可溶性抗原,用其免疫BALB/c小鼠,再以此BALB/c小鼠脾细胞与SP_2/o骨髓瘤细胞融合,采用Dot-ELISA和间接ELISA法筛选出7株分泌针对伊氏锥虫的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株(IH_(10)、AE_7、EB_6、BE_5、AG_(11)、BA_5、GB_6),实验结果表明,间接ELISA和Dot-ELISA符合率良好。分泌的7种克隆抗体有5株属于IgG_1,2株属于IgG_(2a);用阴性血清封闭试验及交互抑制试验证实7株单抗都是针对伊氏锥虫的,并证明是针对不同决定簇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伊氏锥虫不同虫株免疫抗原差异性试验1)周金林沈杰王云飞周勇志石滨海(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家畜寄生虫病研究所200232)伊氏锥虫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众多虫株,在进行免疫诊断时,用某株锥虫制成的抗原对其他株锥虫病的特异性不相同。王祥生等(1988)...  相似文献   

7.
早在1941年,印度的Kuppaswamy就通过研究认为山羊与牛都可以看作是伊氏锥虫的保虫宿主。本研究的目的是,应用间接血凝试验(IHA)来检测人工感染伊氏锥虫的山羊血液中抗体变化的规律,从而为山羊感染伊氏锥虫的血清学诊断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抗不同株伊氏锥虫排泄分泌抗原抗体的交叉反应谢超孙恩贵刘俊华王祥生(解放军农牧大学军事兽医研究所长春130062)伊氏锥虫病免疫预防和免疫诊断一直是国内外学者非常重视的研究内容,但因为锥虫存在抗原变异现象,并对宿主造成免疫抑制,所以到目前为止尚无理想的...  相似文献   

9.
用DEAE-纤维素分离的布氏锥虫伊氏亚种JG克隆株虫体按Segura 氏法制备抗原,常规免疫BALB/c鼠、融合、筛选和克隆。筛选时除使用免疫抗原外,还使用按同法制备的我国不同地区分离的3株布氏锥虫伊氏亚种(JX、ZJ、GY株),1个布氏锥虫马媾疫亚种虫株和培养的1株布氏锥虫指名亚种发育前期型虫体的抗原,以及泰氏锥虫和弓形虫抗原。共获得8个杂交瘤细胞株(4A_(11)、2D_6、5C_8、2E_3、1H_8、1C_9、1F_(11)、4F_6。它们分泌的单克隆抗体与泰氏锥虫、弓形虫抗原均无反应。4A_(11)、2D_6在ELISA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中只与免疫克隆株抗原反应。其余6株在ELISA中不仅与免疫株抗原反应,而且与其他锥虫虫株抗原呈明显交叉反应,免疫荧光试验则全部阴性。在ID试验中,1C_9、1F_(11)腹水与上述6种抗原呈现明显沉淀线,另6株则均无反应。4A_(11)和2D_6是针对伊氏锥虫群JG克隆株特异抗原,而5C_8、2E_3、1H_8、1C_9、1F_(11)、4F_6则是抗布氏锥虫群共同抗原。  相似文献   

10.
锥虫免疫抑制研究最早是由Goodwin于1970年报道的,他利用绵羊红细胞作为抗原来检查兔、鼠感染布氏锥虫后所产生的免疫抑制,以后其它学者也相继在刚果锥虫和活跃锥虫上进行过研究,并对其机制也进行了探讨。到目前还未见到国内外关于伊氏锥虫免疫抑制的研究报道,因此本试验旨在初步探索是否伊氏锥虫感染亦对机体产生免疫抑制,锥虫感染时间与免疫抑制有何关系以及抗锥虫药物治疗后又对其免疫有何影响?从而为伊氏锥虫研究以及为提高诊断和疫苗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骆驼伊氏锥虫在液氮中(-196℃)超低温冷冻保存国内尚未见有报道。伊氏锥虫通过实验动物(豚鼠、大白鼠、小白鼠、狗等)继代保虫,病原性有逐渐表现增强或减弱的趋向(郑策平:家畜锥虫病,上海科技出版社,1965年)。根据我们连续通过小白鼠继代10个月的观察,觉得毒力略有增强。为了避免长期连续传代使虫体毒力发生变异,节约人力、物力和时间,根据冷冻保存不会导致遗传突变和染色体损伤这一原理,我们进行了伊氏锥虫液氮内的冷冻保存试验。  相似文献   

12.
伊氏锥虫排泄分泌抗原特异性成分分析谢超孙恩贵刘俊华王祥生(解放军农牧大学军事兽医研究所长春130062)伊氏锥虫排泄分泌抗原(ESA)是伊氏锥虫在繁殖阶段所释放的代谢产物。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锥虫ESA在抗感染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对宿主有免...  相似文献   

13.
以连续克隆分离的方法,从1株水牛伊氏锥虫中分离到40个克隆群体,从中分离鉴定出18个抗原变异型.经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发现其中2个抗原变异型(即HbTatl.18和HbTatl.15)分别能与约80%和60%克隆群体的血清发生较强的阳性反应,初步确定这2个抗原变异型为该虫株的优势代表变异体.这为伊氏锥虫免疫预防、免疫诊断、分子诊断以及遗传进化等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家畜伊氏锥虫病广泛流行于我国南方,在湖北省相当严重。1973年宜城等6个县锥虫病大爆发,患病牛、马达8241头,死亡5288头,经济损失约211万元。为控制本病流行,除用药物治疗外,并以免疫方面进行了研究。1975年Fregene等以~(137)CS照射布氏锥虫与冈保锥虫,布氏锥虫照射剂量为4.60±0.12仟拉得,冈保锥虫为2.9仟拉得,10~20天以后以10~4同源虫株攻击,前者保护存活为74.3%,后者为31.7%。但伊氏锥虫免疫效果如何,未见报道。为此,我们进行锥虫免疫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5.
伊氏锥虫病的诊断过去主要依靠末稍血液内虫体的镜检方法,但伊氏锥虫在末稍血液中时隐时现,出没无常,除急性病例外,对亚急性、慢性及带虫者的诊断是较困难的。近年来随着免疫学研究的进展,对伊氏锥虫病的诊断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如沉淀试验(Bansal和Pathank 1971)、凝胶扩散(Draper 1976)、补体结合反应(Sabanshiev 1973)和荧光抗体技术(Kagan 1974)等法相继建立,均有一定的诊断价值。然而寻求一种更新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6.
有关伊氏锥虫侵袭水牛引起的临床症状及对其的防治方法,已有不少报道,而关于本病原的活力和分裂情况研究的资料却甚少。我们对自然感染水牛和人工感染小白鼠的血片直接镜检,观察了伊氏锥虫活力与分裂变化。 (一)材料与方法 1.试验动物:阳性水牛20头,均来自本县锥虫病疫区,其中车逻乡光明村11头,上庄村9头,对这些水牛耳静脉采血涂片直接镜检,发现每视野有伊氏锥虫3~10条;小白鼠30只,由南京小动物饲养场购入,每只腹腔注入阳性耕牛全血0.5毫升,作观察用。  相似文献   

17.
我国不同地区媾疫锥虫的形态学及生物学特性观察刘俊华,阚金华,曹生福(解放军农牧大学军事兽医研究所长春130062)媾疫锥虫(Trypanosomaeqztiperdum)其形态与布氏锥虫(T.brztcei)、伊氏锥虫(T.evansi)及南美洲马锥...  相似文献   

18.
用电泳法对七株伊氏锥虫蛋白酶的分析比较钟淑梅,周勇志,沈杰,郑韧坚,王云飞(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家畜寄生虫病研究所200232)蛋白酶不仅在寄生虫致病方面是重要的,而且在免疫治疗、化学治疗和血清学诊断方面提供了潜在的靶标(Mckerrow1989)。特...  相似文献   

19.
Trypamidium是法国罗纳梅里厄研究所生产的一种抗锥虫药物,据资料报道:在苏联(1974~1975年),用于对苏拉明已产生抗药性的骆驼和羊的锥虫病非常有效;在委内瑞拉(1976~1978年),用0.5~1.0mg/kg体重对牛的伊氏锥虫有效,保护期为三个星期;1977年在埃塞俄比亚,1979年在埃及,1984至1985年在肯尼亚,对非洲羊、骆驼伊氏锥虫有效,用量0.75mg/kg体重,保护期60~90天;1980~1981年在越南对牛的伊氏锥虫病也非常有效,保护期较长,用量为1.0mg/kg。为考核Trypamidium对我国耕牛伊氏锥虫疗效,而进行了本试验。  相似文献   

20.
在所有养骆驼的国家,锥虫感染都引起严重的发病率(达30%)和死亡率(约3%),其中最重要的是苏拉病,即伊氏锥虫(Trypanosoma evansi)感染。这是Evans氏于1880年在印度首先发现和研究的。在非洲,Cazalbou氏早在1896年也曾在马里的Timbuktu地方研究过此病。在苏联,由柯雅二氏锥虫T.ninae kohl—yakimov)在双峰驼所致的锥虫病称作“Su—auru”,这是一个哈萨克名称,意思是“来源于水的疾病”。锥虫病是乍得的骆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