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警察权与公民权利作为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各自代表,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在现实层面都存在冲突的可能。警察权的过度行使必然侵犯公民正当权利,但在对警察权力的规制和控制过程中,矫枉可能会过正,导致警察权威的丧失。面对这种双重困境,行政法基础理论中的“平衡理论”为我们研究警察权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支持,通过平衡理论,探寻警察权与公民权利的“黄金分割点”,最终实现公民权利有效保障与警察权高效运行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Netherlands International Law Review - 相似文献
3.
Has federal antidiscrimination law been effective in moving women and minorities into management? Early studies show that government affirmative action reviews improved the numbers, and rank, of blacks, but evidence of what has happened since 1980 is sparse. There is little evidence that civil rights lawsuits improved the employment status of women or African Americans. We examine establishment‐level effects of compliance reviews and lawsuits on the percentage of women and blacks in management. We find that compliance reviews, which alter organizational routines, had stronger and more lasting effects than lawsuits, which create disincentives to discriminate. We also find that deregulation was more consequential for compliance reviews than for lawsuits: Compliance reviews initiated in the 1980s were less effective than those initiated in the 1970s. Not so for lawsuits. Compared to lawsuits, compliance reviews appear to have a greater capacity to elicit lasting organizational change, but their effects are mediated by the regulatory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4.
5.
民权词义考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新年第一期 ,我们向读者推荐一篇值得细读 ,值得品味的大作。何大之有 ?其一 ,命题之大。“民权”何也 ?诚如作者所言 ,乃中国宪政文化之核心内容。无民权则无宪政 ,行宪政必民权 ,此乃中国有识有志之士述论百年有余而未解之题 ,亦是国体政治之实质问题。其二 ,蕴含之大。民权虽为政治问题 ,但却是历史文化的生成 ,所以它反映的是特定历史文化的特质 ,无论是中国式的民族诉求 ,还是西方式的宪政诉求 ,都必然受历史文化的制约。因此 ,民权问题实际有极为深刻广阔的历史文化内涵 ,涵盖了许多社会政治、文化、道德问题。其三 ,眼界之大。谈民权不能不谈民本 ,亦不能不谈民主。但同为近代性话语 ,他们彼此之间的关联如何 ?是自生还是他生 ?是主动创造还是被动回应 ?上下几千年 ,纵横东西方 ,作者一一涉猎 ,无开阔大眼界 ,绝难把握。其四 ,文魄之大。开篇破题、立论和批判 ,不数言已将述论推向颇高的境界。继之又以物境、联想和记忆将古今中外的同一或非同一话语连接诠释 ,贤人智者招之即来 ,呼之听用 ,颇有作宇宙文章之势。其五 ,功夫之大。文章读来 ,每件探微钩沉 ,旁征博引 ,逻辑严谨 ,思考缜密。细细品之 ,知其决非一日之功所能成就。撮列以上五点 ,权作本刊推荐之语。 相似文献
6.
《民法通则》规定的民事责任——从物权法到民法典的规定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权利、义务、责任是法律的基石,法律的内容是在权利、义务、责任的基础上展开的,民法也不例外。我国《民法通则》关于民事责任的规定值得重视,物权法和未来的民法典应当继受《民法通则》创立的民事责任制度。未来我国民法典应当借鉴《德国民法典》和旧中国民国时期的民法典,设立物权编和债权编,但是不必规定物权请求权,可将物权请求权转变为侵权责任,规定在民法典的侵权责任编中。将物权请求权转变为侵权责任,不仅不会破坏物权与债权的科学体系,而且会使物权与债权的区分更加明晰,使债与责任的区分更加明晰。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决"执行难"的问题,一些法院进行"悬赏执行"的改革无疑是一种积极的探索,但应由谁来承担悬赏执行的费用仍存在着争议.根据民事诉讼法中关于当事人举证责任和法院查证责任的规定,申请执行人没有承担悬赏执行费用的义务,而理应由法院来承担. 相似文献
8.
我国公务员权利及其保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颁布实施,既标志着我国公务员管理进入法制化管理的新阶段,更标志着我国公务员权利的保障步入法制化保障的新时代。我国公务员依法享有较为明确、广泛、真实的权利。公务员权利及公务员权利保障有其科学的内涵。我国公务员权利的内容丰富,特点鲜明。然而我国公务员权利的保障机制还有待完善和创新,尤其是我国公务员权利保障制度中的社会保障制度、申诉控告制度和司法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9.
随着民事强制执行理论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民事强制执行的各种问题也日益增多,我国民事执行检察监督方式缺乏法律规制并在实践操作中实施得较为混乱就是一例。从民事执行监察监督方式的基本含义及其存在的意义出发,在分析确定民事执行检察监督方式的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应当把民事起诉、刑事起诉、抗诉和检察建议作为我国法定的民事执行检察监督方式。 相似文献
10.
11.
论民事执行权配置的基本理念——比较法视角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登科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5,7(4):50-57
意大利、澳大利亚、德国、日本、英国、美国、瑞士等国的执行机构各不相同,但都奉行着相同的执行权配置理念,即对执行权按行政权和司法权进行有效的分权;对执行权,尤其是执行权中的行政权性质部分进行严密制约监督;规定严密有效的救济程序;对执行权的行使作出诸多限制性规定,既严格锁定执行权的权限范围,又兼顾执行的其他程序独立价值。这些理念对我国进行民事执行机构改革和进行民事执行权的配置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裁判要旨】现金的所有权归属于存款银行,而存款货币之上并不产生物权法意义上的所有权,存款货币归某人所有,仅是表明存款货币所表征的权利的归属即债权的归属;存款人对银行享有债权,双方之间因合同而构成债之关系;在因汇款人指示错误导致汇款银行将款项汇至收款人在收款银行的账户之后,汇款人仅取得对收款人的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特定化的金钱债权有排除强制执行的可能,判断账户存款是否特定化,应审查该存款可否区别于存款名义人的其他存款,该存款是否排除了银行餉绝对支配。 相似文献
13.
德国民事诉讼制度对民事间接执行的适用范围与实施程序做了严格的规定,强调对债务人宪法上自由权、平等权和正当程序的保障,并形成了一请求权一执行方法和间接执行补充性的理论原则.但随着人权保障内容的更新,执行理念的转变,间接执行的适用范围得到了扩张.法院应根据适切原则、损害最小原则及均衡原则裁量选择执行方法,针对个别具体执行事件的特性需要,选用一种或并用二种执行方法为最适切执行. 相似文献
14.
论作为人权和公民权的表达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保障公民的表达权的概念和承诺.表达自由是首要的基本人权和公民权,是公民实现政治参与的前提.其中言论自由是表达自由的核心,是公民参与政治、监督国家、实现当家作主的必由之路,是推进先进思想文化和人类精神境界的动力.新闻自由则是作为人民对政府和公众人物进行舆论监督的镜鉴.而没有出版自由,则其他一切自由都是泡影.论述体现在这三方面的表达自由的理念和规范. 相似文献
15.
16.
我国《民法典》虽然已经构建了完善的民事权益体系,并已在相关条款中就权益位阶作出了规定,但并没有全面确立清晰的权益位阶。在普遍存在的权益冲突中,不同权益的价值分量并非等同,在这一背景下,建立妥善的权益位阶理论,有助于防范化解冲突,有效贯彻立法者的价值判断,并辅助裁判者进行准确的利益衡量。通过对《民法典》民事权益体系的解释,可以对民事权益的位阶进行如下排序:物质性人格权、精神性人格权、身份权、人格利益、财产权利、财产利益。民事权益位阶在司法适用中并不是机械地排序取舍,而应结合个案场景妥当地进行利益衡量。民事权益位阶主要涉及高位阶权益的优先保护、低位阶权益的妥协容忍、民事责任的限制和排除、合同的解除以及对利益受损者的适当补偿等效果。 相似文献
17.
18.
析论公民权和政治权项下的结社自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权法上的社团是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概念,而对该概念的正确理解是进行结社权研究的理论前提。结社权作为一项基本公民权和政治权,对个人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受到了国际法的全面保护。中国关于结社权的规定具有其特点,也存在局限。在构建中国市民社会的进程中,应该重视公民的结社权。 相似文献
19.
公共场所图像监视是以监视社会理论为理论基础的,是现代科技技术发展在监视领域的呈现和利用。公共场所图像监视限定于公共机构在公共场所设置和运转的图像监视,具有维护公共安全的正当性,同时也呈现对隐私权等公民权利的干预性。作为公权力运作的公共图像监视,在法律保留原理下应当受到法律规范,同时也应契合公益、比例和正当程序等原则要求,并建立体系化的公共图像监视的影响评价、设置、管理、利用、救济等具体制度。在多部地方性公共图像监视规范文件的探索下,我国亟待出台统一的公共场所图像监视法(或条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