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德国著作权法中的私人复制与反复制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马琳 《法商研究》2004,21(4):113-118
德国 2 0 0 3年 9月生效的新著作权法仍然确认了“私人复制权” ,但同时又首次规定了著作权人进行反复制的“有效的技术保护措施”权利。私人复制与反复制是德国著作权法中的一对矛盾 ,《德国刑法典》和《德国民法典》在当前和今后都不能对“出于纯个人使用目的的私人复制”进行限制 ,而修订后的《德国著作权法》在有关“私人复制”与“技术保护措施”的关系上还需进一步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2.
随着数字网络技术的发展,复制的经济属性和技术特点都发生了根本变化。为私人使用而复制作品是传统著作权法所规定的合理使用制度中的经典条款,但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这一条款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和挑战。  相似文献   

3.
对于私人录音录像和影印机复制,一些发达国家规定了报酬权制度,但是这个制度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是不相符的.在不违背国际条约义务的情况下,我国<著作权法>不必增加这样的报酬制度.对于网络下载,我国<著作权法>可以借鉴美国版权法的做法,建立网络下载的法定许可制度,并直接向提供收费下载的网络服务商收取有关著作权使用费.  相似文献   

4.
随着数字网络技术的发展,复制的经济属性和技术特点都发生了根本变化,私人复制的扩张给版权人的利益带来了巨大冲击。本文在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适合我国国情和立法现状的数字技术下版权保护的平衡机制的构想。  相似文献   

5.
试论网络环境中私人复制行为的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杰 《法制与社会》2011,(3):267-268
私人复制通常是指少量地、非公开地复制受版权法保护的作品,以供复制者个人使用。私人复制行为性质的认定与技术发展关系密切,曾经无足轻重的私人复制,在数字技术特别是网络环境中成为版权利益流失的重要原因,版权法对待私人复制的态度也由"无须理会"到重新规范,加以限制。  相似文献   

6.
张今 《法商研究》2005,22(6):146-155
在版权保护的历史上,版权制度始终伴随着复制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当下,在数字技术的应用领域,音乐成为最活跃的元素。MP3格式、P2P技术的运用,使音乐文件的私人复制轻而易举,数字技术严重威胁版权人利益的实现。在这种情况下,各利益群体围绕私人复制的限制与反限制之间的较量日趋激烈。著作权补偿金制度是私人复制领域协调权利人、技术发明者和消费者之间利益关系的最佳方案,我国可参考国外已有的立法经验,引进著作权补偿金制度。  相似文献   

7.
私人复制问题是信息网络时代版权制度所面临的一个新问题,张今教授的著作<版权法中私人复制问题研究--从印刷机到互联网>很系统地分析了这一问题.该书首先从历史的维度出发,透彻地分析了私人复制在不同的版权法时代中的地位,提出在信息网络时代,私人复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其次,利用利益衡量的方法,对私人复制中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冲突与平衡进行了分析与解读.接着,运用比较法学的研究方法对私人复制的典型立法例和案例进行了分析,在分析和借鉴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中国现阶段版权制度应对私人复制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网络与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大规模复制与网络定位成为现实,这对著作权法原本确立的利益平衡格局带来了新的挑战。在备受关注的Authors Guild,Inc.v.Hathi Trust案中,美国法院以著作权的核心价值为基准,根据合理使用原则,再次站在了维护公共利益的立场之上,与近年来美国司法实践中适用合理使用规则的价值取向相一致。而从法经济学视角来看,交易成本过高和正外部性无法有效地内部化亦是考量合理使用规则正当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一、案情介绍 S 公司是一家提供电子图书的公司,T 发现 S 公司将自己的作品作为电子书在其公司网站上提供浏览,于是就委托一代理人前往公证处申请对 S 公司网站上有自己电子化作品进行证据保全。在公证过程中,T 的代理人下载并使用了 S 公司享有著作权的电子图书阅览器软件阅览 T 的作品,该阅览器软件是浏览 S 公司网站上  相似文献   

10.
周波 《中国版权》2023,(1):14-20
图书馆提供的馆藏文献复制证据已经成为当事人证明案件事实的一种常见证据类型,但由于其不符合《著作权法》合理使用制度的相关规定,在证据合法性上存在较大隐患。考察国外相关立法例后,本文给出解决这一问题的两个建议:一是在获得馆藏文献线索后,由当事人申请法院依职权调取馆藏文献复制证据;二是完善《著作权法》合理使用的规定,取消执行公务类合理使用的主体限制,改为从行为性质和行为目的方面作出规定。  相似文献   

11.
熊丙万 《中国法学》2014,(3):138-155
中国私法学在借鉴两大法系私法制度和私法学说时,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支撑两大法系私法的个人主义认识论。近年来,个人主义认识论得到中国私法学者的系统阐述,并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然而,个人主义过分侧重强调对既有私权的静态享有和安全保护,忽视了私有权利的动态生成机制,进而忽视了私人社会生活和私法的合作面向,即私人之间共同合作创造的过程。受此影响,个人主义认识论不仅无力对现有私法制度作出系统合理的解释,而且很可能成为中国私法学在两大法系传统智慧之外构想更优替代方案的绊脚石。中国私法学有必要认真对待私人社会生活的合作面向,在认识论上从个人主义走向合作主义。  相似文献   

12.
文化艺术市场的日益繁荣,为从法律上明确临摹作品的版权地位提出了要求.以敦煌壁画临摹作品展览为例,结合艺术创作自身规律和著作权法的独创性要求,进一步探讨临摹与复制、创作的法律属性,进而提出对临摹作品加以保护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著作权犯罪立法规范与司法适用的实证考察发现,我国以往灭火式被动回应的刑法规制存在着过度扩张解释违反罪刑法定的基本原则、滞后的立法无法实现著作权的全面保护等弊端。数字时代著作权的刑法保护理念应进行从被动回应到主动预防的范式转换,保护范围应从关注核心到覆盖边缘。完善路径是在司法层面上,区分不同类型的网络服务提供商进行规制;在立法层面上,应对商业性提供规避手段的“预备行为”进行犯罪化,增设“向他人提供非法规避技术保护措施的设备、服务罪”。  相似文献   

14.
在著作权法中,"个人使用"一般是指以非商业个人目的使用他人已发表的作品的行为,多数情况可与"私人使用"通用.但从狭义上理解的话,"个人使用"与"私人使用"二者严格意义上其内涵并不完全一致.通过对"个人使用"的国外立法现状梳理,并对著作权法中的"个人使用"进行规范阐释,有助于对著作权法意义上"个人使用"的进一步认识和把握.  相似文献   

15.
商标法是公法还是私法,是决定其发展方向的关键问题.从法律文本角度而言,我国<商标法>具有浓厚的行政管理色彩,是公法.<商标法(第三次修改送审稿)>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了<商标法>的公法属性.然而,不管是国内学界还是国际条约抑或国外立法,都将商标权视为财产权、私权,都将商标法定位为财产法、私法.我国已由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再将<商标法>定性为公法,已不合时宜.<商标法>在第三次修订时应回归其私法本性,修改立法宗旨、重构商标确权程序、删除不必要的监督管理条款和修订商标侵权判断标准等.  相似文献   

16.
17.
在中国,国际私法是一个舶来品。它是随着20世纪初期中国维新倡法运动而传播到中国。中国国际私法不可避免地带有明显的“拿来主义”特征。然而,中国法制的现代化要求中国国际私法的发展必须实现从“拿来主义”到“本土化”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文化参与、文化分享与文化创新成果利益保护,是国际公约和我国宪法保护的应然文化权利.在文化权利从应然权利到实然权利的保障机制中,著作权法通过调整文化创新成果的创作、传播与利用关系,不仅使文化成果收益权经由著作权保护而得到切实保障,而且通过著作权保护条件、范围等制度设计,为公众文化参与、文化分享权利提供资源保障与行为指引,从而使宪法上应然的文化权利得到具体的部门法保障.著作权法对文化权利的保障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其激励作品创作与传播的功能、机制,为个人文化参与和文化分享权利的实现提供内容保障;其作品市场化传播的利益实现机制,为公众文化知识的接触、分享和利用提供现实可能;其合理使用等著作权限制制度,为公众可以自由利用的文化空间提供保障;著作权法对作者和其他著作权人就其作品著作权充分而有效的保护,是公众文化收益权的直接保障机制,是著作权法促进文化权利实现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网络时代的私人复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传统版权法中,私人复制一般属于合理使用,不受版权人控制。随着数字网络技术的发展,复制的经济属性和技术特点都发生了根本变化,私人复制日益普遍。给版权人的利益带来巨大冲击。版权人自然不愿继续坚持“私人复制都属于合理使用”的古训,而代表作品使用者利益的社会公众也势难接受版权人完全控制私人复制的主张。事实上,即使在网络时代,基于公众利益和公共政策的需要,合理使用制度仍然有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