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亲爱的读者,在《南风窗》创刊两周年之际,您知道本刊读者的基本情况吗?您想知道这些“上帝”的意见、看法吗? 不久前,我们对二千名广州人进行了有关《南风窗》的问卷调查。根据随机抽样原则,我们在广州市内的十九个邮局中,抽出八个,然后再按订户的比例发放二千份问卷。一个月之后,28.9%(578户)的订户依期把问卷寄回给我们。据行家认为,在同样情况下,此回收率稍高于国外的。经计算机统计表明,《南风窗》的读者中,干部约占51.9%,29.58%是工人,8.48%的是学生.0.52%是军、警,2.25%是离退休人员,0.35%是个体户,  相似文献   

2.
《南风窗》1987,(10)
你心目中的《南风窗》是怎么样的?你、我、他,自有不同高见吧。广州宣传学院“社会传播与公共关系”专业一年级的学生,在学习传播反馈原理时,走出课堂,访问了300多位《南风窗》的订户。同学们说,访问之前,他们有点忐忑不安,担心会成为“不速之客”,谁料接触读者之后,对方的热情竟使他们大感“受宠若惊”,都是热心人呵! 同学们在顺利完成了300多份问卷的填写工作后,还各自写了一篇调查心得。现选登其中部分,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认识我们的《南风窗》。  相似文献   

3.
《南风窗》1985,(8)
用“南风窗”作刊名,够气魄。记得三年前,《广州文艺》和《花城》合办一份文学报,报名《南风》,有位权威人士反感说,“南风”不就是“香港风”嘛,怎能让香港臭风污染我们。有位副老总巧妙地驳道:“这样说来,东风就是日本风,北风就是苏联风,西风就是欧美风了”,驳得对方哑口无言。《南风窗》四月一日创刊。创刊前后,热闹非凡,广州三大报作了多次详细报道,广东电视台也作了别开生面的播送,可谓出尽风头。为什么这么轰动?是有钱?有后台?不,只因一个栏目掀起了一个有意义的活动——《假如  相似文献   

4.
挑战与检验     
1991年7月份过去了。阿蓝和杂志社的同仁一起,怀着紧张的期待和真诚的愿望,等待“上帝”的宣判。读者是我们的“上帝”。去年年底本刊在《人民日报》登出宣言:1991年的全年订户,如发现本刊内容平庸,无所裨益,只要在1991年7月1日前将保存完好的1至6月杂志全数寄回,并附上简单批评意见及邮局订单,保证退回全年订费。精神产品“包退”,全国还是第一家。不少新闻界同行赞赏这一举  相似文献   

5.
编读往来     
《南风窗》1997,(5)
说起我与《南风窗》的相识,真是一段有“缘”的故事。去年底,我在厂内订了11份杂志,当时并没有订阅《南风窗》,而是另一份青年刊物,却因写错了邮政代号而成了《南风窗》。拿到《南风窗》,我感觉从来没有一本杂志能像《南风窗》那样令我看后心动。我是用了整整一个晚上的时间细细地品读,深深沉醉在刊物之中。没想到这一“错”竟“错”出了这么一本了不起的杂志  相似文献   

6.
《南风窗》1994,(5)
第四届“开眼界”活动圆满结束了,我们依依不舍地送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朋友。 年复一年,“开眼界”为我们迎来了一批又一批新读者。虽然,他们仅是《南风窗》千千万万个读者中的很小很小的一部分。然而,通过他们,我们感觉到一份份关怀一份份支持,我们也感受到万千读者的一份期待。 南国的春季,乍暖还寒。刚刚离别的朋友却为我们寄来了火般的热情。一封鸿雁,一片情谊,一封家书,无限心意。 石家庄市尹凤奎读者在信中  相似文献   

7.
也许你是新朋友,也许你是老朋友,但是当你翻开这一本标明“’93新版本”的《南风窗》试刊时,你也许都能感到出乎意料的惊喜。《南风窗》,一本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应运而生,脱颖而出的有独特口味与魅力的杂志,一本被誉为“吹一股清新健康的南国之风”的“广东十佳期刊“(之一),七年半  相似文献   

8.
《南风窗》1998,(1)
崭新的一年,崭新的《南风窗》。更好的印刷质量和更精美的纸张,让我们付出了更多的金钱和精力,但您一定会发现,今年订阅《南风窗》,并没有花更多的钱。不减价而上档次,行家们都吃惊地瞪大了眼睛:“你们就不怕亏?”说句实在话,我们怕的。有哪一个办杂志的人,不是在苦苦经营,不怕亏本呢?然而,十几年来,我们的一大批忠实的读者,一直默默地支持着我们,用他们的心和情谊。我们唯一可以做的,便是把杂志办得好一点、更好一点。于是,我们决定冒险。我们知道,只有真正提高杂志质量,才能更广泛地吸引读者,把《南风窗》办成一份全国精品大刊,这才是我们最后的目标。在新的一年里,“城事故事热线”仍将为她的读者继续建立“热心读者档案”,您只需在1998年2月份之前将1998年订阅《南风窗》的订单寄来“城市故事热线”,我们将为您寄上一份纪念品。如要加入“热心读者”的朋友,请注明。  相似文献   

9.
玻璃屋     
《南风窗》1992,(11)
龙腾虎跃的1992年即将过去了,对《南风窗》杂志来说,这一年既有荣誉的鞭策,又有批评的激励。年初,本刊荣获“广东省十佳期刊”称号;同时,本刊于今年设立的“南风窗批评奖”亦获得全国各地读者的热烈反应。本着爱护本刊、期待本刊更上一层楼的出发点,来自东南西北的300多份批评意见,从各自角度对本刊如何提高质量、琢磨精品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与建议。有的大处着眼,有的细处入手,有的洋洋万言,有的三言两语,不少真知灼见,令我们获益不浅。现经评议,特在此公布“批评奖”12位得主名单:  相似文献   

10.
《南风窗》五月号发表《告‘御状’的香港女骗子》(下简称《告状》)一文之后,海内外反应热烈,许多读者来信为之拍手称快。从这个利用内地的官僚主义穿梭行骗的典型事件中,人们看到了新形势下经济工作的复杂性,思考着进一步开放与改革面临的新课题。最近,李茹英女士在香港《争鸣》杂志八月号又发表了一篇文章,指控《告状》一文是“来势汹汹的舆论攻击”、“利用国家宣传工具”、“蓄意歪曲事实”、“进行恶毒的人身攻击”。然而,李茹英的文章对《告状》一文摆出的一系列主要事实,能避则避,能推则推,能赖则赖,“王顾左右而言它”,不敢面对真正的实质性  相似文献   

11.
一九八五年一月,香港《争鸣》杂志上发表了一封耸人听闻的“告状信”,题为:《致赵紫阳总理的一封公开信》,信中措辞激烈:“总理大人:你看完我这封信,你同意‘美食中心’的失败是纯经济因素的吗?我敢大胆讲一句,‘美食中心’的结束,决不是经济因素,纯是人为,内外勾结的迫害,政治报复的悲剧。”“公开信”的作者不是别人,正是已经停业的“广州香港美食中心”前经理、“港穗发展有限公  相似文献   

12.
编读茶座     
<正>读者陈娇:多年的读者身份,让我见证了《工会博览》杂志由月刊到半月刊、旬刊的改变,目睹了它成为中国工人报刊协会优秀期刊之首的历程,现在阅读改版后的《工会博览》,发现它的可读性增强了,也增加了需要与职工的互动,希望杂志能够成为一本真正的职工报刊。编辑回答:感谢您对杂志的关注与支持!我们编辑部在整个杂志的选题策划方面克服了一些困难,才有了今天的成绩。新的一年里杂志编辑部还将进一步加强《工会博览》的可读性,敬请关注!  相似文献   

13.
今年五、六月间,香港西区法庭受理了一宗众所瞩目的检控案。被告是《龙虎豹》出版社、出版社董事韦建邦以及编辑某氏。罪名是该刊第38、40、41、42期载有极为恶劣的色情图片,公开发售,罪应取缔。一时间,法庭内外,议论纷纭,莫衷一是。凡是到过香港的人都知道,此地经济繁华,信息量大,报刊杂志极多。报纸每日发行量与人口的比例为世界平均数的三倍,期刊亦有几百种。香港奉行出版自由,任何人只要交一笔很少的按金就可以注册出版刊物,每期刊物只须寄两份给政府检查科备案。尽管政府规定用辞诽谤及含色情成分的报导会受  相似文献   

14.
对于《南风窗》的老读者来说,原新华社记者王志纲的文字已经久违了;对于《南风窗》的新读者来说,作为当代著名策划家的王志纲却声名远播。王志纲是本刊的老作者,1994年秋他告别新华社、下海开拓策划业后,即宣布封笔。但是,他以一介布衣的身份心系天下、情系改革、为现代市场经济鼓与呼的风格却一直未改。不久前,王志纲工作室推出了包括《成事在天》、《谋事在人》、《策划旋风》、《行成于思》四本一套的“王志纲策划文库”。王志纲和本刊记者也进行了一次推心置腹、无拘无束的对话。应本刊邀请,王志纲将“重出江湖”,提笔为文,并担任本刊特约撰稿人。敬请读者留意。  相似文献   

15.
“第一本由中国人写的中共领导人传记!”这行醒目大字,前不久突然出现在香港报纸上,令装帧精美的《赵紫阳传》立即轰动全港。随着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推出这本“热门”传记,赵紫阳,这位当代中国领袖人物从抗日少年到总书记的丰富经历,终于公诸于世:而赵蔚,即《赵紫阳传》的作者,也由一位默默无闻的青年学者,一跃而成新闻人物。  相似文献   

16.
沈栖 《法制博览》2008,(18):6-6
有位长期从事教育学的朋友在美国讲学多年,“五&#183;一”期间回国省亲,我们相聚时自然谈论起“从小培养公民意识”的话题。巧得很,他带回来一本由密歇根大学教育学教授编写的、供美国中学生阅读的《公民读本》。我的朋友说,在美同学校不设政治教育课程,但必没公民教育课程。《公民读本》种类很多,大同小异。  相似文献   

17.
《南风窗》1997,(7)
1995年6月,美国《财富》杂志曾以“香港之死”作为封面标题,耸人听闻地断言香港在“九七”之后会“玩完”。在内文,亚洲编辑路易斯·克拉尔用了长达9页的篇幅,郑重其事地给香港绘制了一幅可怖的图景。一时舆论大哗。  相似文献   

18.
1991年10月,一份题为《共有制经济试验报告》的内参,出现在中央领导同志的办公桌上,报告有一个醒目的副标题——“万丰模式”调查。何谓“万丰模式”?“万丰模式”有什么特别之处,值得惊动国家领导人? “潘欧文”之梦万丰村,位于深圳市宝安县沙井镇,是一个只有1801人的小村庄。10年前,这个小村庄以产大红薯出名,红薯卖不出大价钱,万丰村也就以穷著称,万丰人也因此被讥之为“万丰大番薯”,意为又笨又不值钱。受不住贫穷煎熬的“万丰大番薯”纷纷离乡背井南逃香港,1978年一下子就跑了500多人,青壮  相似文献   

19.
德国总理施罗德在德国《新社会》2002年5月号上发表《充满机遇的时代:安全、现代化及全球化中的公正》一文,指出面对全球化,如果措施得当,世界可以走上共同发展的道路,欧盟便是生动的实例。他主张“对全球化实行民主化”、“将全球化拉回到政治轨道上来”。同时他指出,如果听任新自由主义的教条泛滥,后果将十分严重,“9·11”事件便是这种恶果的表现。细心的读者会从这篇文章与本栏目及《经济·社会》栏目中相关文章的比较中发现德国社会民主党官方观点与其他左翼学者看法的差异。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20.
办刊之师     
《南风窗》1985,(9)
要“杂而有味”读完了第二期《南风窗》,我以为最值得自豪的,是登载了《告“御状”的香港女骗子》,它长了我们的志气。一段时期以来,有些人仿佛认为月亮也是外国的才圆,“香港风”自然是香风,而缺点错误则只有自家才有,象《女骗子》这样的文章很少读到。《南风窗》杂志,显得杂而有味,人们爱看。在我周围办事的,把这本杂志传来传去。前几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