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河向东流 ,天上的星星参北斗” ,许多人一听到这首歌立刻就会想到 ,这是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的主题曲。创作了《红高梁》、《黄土地》、《霸王别姬》以及这首《好汉歌》的著名作曲家赵季平可谓家喻户晓。但他却没有想到 ,正是这首歌在为他赢得了“飞天奖”优秀音乐奖的同时 ,也给他带来了一场长达两年的诉讼官司。案情《好汉歌》自被歌手刘欢成功演绎后 ,在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1998年5月28日 ,湖南省株洲电力机车厂子弟学校退休音乐教师刘鸿志在《羊城晚报》上撰文《“好汉”与“王大娘”咋就这么象》指出 ,《好汉歌》的原曲…  相似文献   

2.
《法学》1991,(7)
《法学》1990年第11期摘登的《“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财产”的表述应修改》一文认为:《刑法》第10条中规定的“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财产”这一表述不能包括“侵法公民非法所得的财产”也是犯罪这一含义,似可修改为“侵犯公民所有的合法财产或公民所持有的财产”。本文对此有异议。  相似文献   

3.
胡建淼 《中国法学》2005,28(5):57-65
起源于19世纪德国的“特别权力关系”理论在我国的行政法学界还非常陌生。从行政法学史的视野,研究这一理论无疑仍有意义,但如果将这种理论视作与我国当今的行政立法,特别是《行政诉讼法》和《公务员法》有联系,甚至是这些行政立法的基础,那绝对是部分学者的误会。当今中国的行政立法与这一理论没有关系,这才是它与中国行政立法之间真正的“关系”。奉行“依法治国”的中国已与形成这一理论时的德国背景大不相同,中国已无必要引进这一“过时”的理论。《行政诉讼法》和《公务员法》的修改方向也与“特别权力关系”理论没有联系,有关修改中的棘手问题完全可以在我国现行的行政法制中绕开“特别权力关系”理论而得到解决。文章最后对《行政诉讼法》和《公务员法》的修改方向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相似文献   

4.
读了武树臣先生《法家法治思想的再评判》(以下简称《武文》)①,受益匪浅。文中许多观点和提法,似仍可作进一步商榷。一、关于法家的“法治”问题拙作《法家的“法治”及其法律思想批判》(以下简称《杨文》)提出法家的“法治”不能称作“法治”,是建立在与古希腊罗马社会“法治”的概念立场比较之上,正如《武文》所论述的亚里士多德给“法治”所下的定义,并由此形成的西方传统的“法治”观念。随着近代西学的东渐,这一“法治”观念已逐渐为中国学界所普遍接受。在这一历史背景之下,主要在对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反省中,这一观点实…  相似文献   

5.
《政治与法律》一九八四年第六期刊登《“司法机关”质疑》一文,读后颇受启发。同时,我也有一点不同看法。该文认为“‘司法机关’这个机关名称的提法应不再使用。”理由之一,是“司法机关”这一提法“缺乏宪法和法律依据。”现在,我想指出《刑法》第八十四条规定:“本法所说的司法工作人员是指有侦讯、检察、审判、监管人犯职务的人员。”根据这一条的规定,我的看法是,既然有“司法工作人员”,就应当有  相似文献   

6.
<正> 自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倡《唐律》“一准乎礼,以为出入,得古今之平”一说以来,历代评价《唐律》者莫不宗是。高等学校法学统编教材《中国法制史》,亦把“一准乎礼”、“得古今之平”作为《唐律》的主要特点之一,称赞旧论“是恰当的评价”。笔者亦略抒己见,以进一步探究揭示《唐律》的这一本质特征。一、编纂以礼为原则《唐律》开宗明义,标明它以礼作为编纂原则。《议》曰:“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  相似文献   

7.
“一与多”是在《周易》、《老子》等典籍中被总结出来的对立统一的范畴。受到这种传统尤其是《易》学名家黄道周的影响,吴伟业往往沿着“一与多”的思路进行诗歌创作,这在《圆圆曲》等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8.
一九七二年二月,《红旗》杂志上刊登了一篇题为《谁改造谁》(以下简称《改造》)的大块文章,署名是“上海大批判写作组”。这篇文章是“四人邦”一伙射向教育阵地的一个“重磅炸弹”。人们细心读一读这篇奇文,就会发现除了满纸“批修”的高调以外,对修正主义教育理论的实质问题,一个也没有触及;相反,却大肆攻击学校里传授知识的工作,大肆攻击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极力散布取消教育的反动谬论。同“四人邦”对教育战线  相似文献   

9.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以下简称《驳论》),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章太炎的一篇代表作。二十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已经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当时儒法斗争围绕着赞成革命还是反对革命这一问题,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论战。已经堕落为保皇党的上层资产阶级的代表康有为,主张“立宪”。他于一九○二年,发表了《致南北美洲诸华商书》(又称“非革命书”),鼓吹中国“只可立宪,不能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章太炎,则针锋相对,主张实行资产阶级革命。一九○三年,他在上海《苏报》上刊登了这篇《驳论》,提出:“中国不可立宪,只能革命”,无情揭露了康有为保皇党的丑恶嘴脸,有力地鞭挞了勾  相似文献   

10.
我国《刑事诉讼法》使用了“诉讼文书”一词,《民事诉讼法》同时使用了“诉讼文书”和“法律文书”两种不同的法律名词。一些刊物和教材,除“诉讼文书”、“法律文书”外,还使用了“司法文书”一词。目前对这三个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很不统一。如何正确理解这三种文书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不仅是一个学术探讨的  相似文献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的通过和颁布,是我国林业建设的一件大事,也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取得的一项新成绩。《森林法》总结了《森林法(试行)》实施以来的经验,比“试行法”更加完善、周密,更符合实际。《森林法》在“总则”中明确规定,“林业建设实行以营林为基础,普遍护林,大力造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的方针”。把这个基本方针作为法律条文在《森林法》总则中加以规定,具有重大意义。为了保障这  相似文献   

12.
《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的一般条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以下简称《法》)第二条第二款规定;“本法所称的不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笔者认为,此款规定不仅仅是《法》对“不正当竞争”这一核心  相似文献   

13.
“法律规范”的定义,至今尚未统一。统编《法学基础理论》教材,就有两种论述。其一:法律规范是一种行为规则;其二:法律规范是一种行为规范。《法学词典》将法释为“行为规则(规范)的总和”,也混用“行为规则”与“行为规范”两个概念。笔者认为这是  相似文献   

14.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指出,“坚持人民至上”是一项贯穿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的宝贵经验与重要原则。在《决议》中,与“人民至上”这一原则相关的还有“为人民服务”“人民当家做主”“人民主体地位”“全过程人民民主”等概念。为保障“坚持人民至上”原则的落实,应当从历史经验出发,探索“人民至上”原则法治化的现实进路。  相似文献   

15.
哥伦比亚《麦德林报》称:“全世界都认为他(辛普森)有罪。”美国《每日电讯》称:“辛案是美国司法制度对种族鸿沟的又一次加深。”英国《泰晤士报》称:“这场审判与其说是民主体制下的一次司法程序,倒不如说是一次电视表演。”澳大利亚《澳州新报》称:“这起谋杀案中,除了尼科尔和戈德曼以外,还有一个受害者,那就是美国的司法制度。”被冠以“世纪审判”的美国前橄榄球明星、影视明星O.J.辛普森涉嫌杀害前妻及其男友一案,经过近一年的审理,最终  相似文献   

16.
江青原是个不学无术的政治骗子,可是近年来却大谈其关于《红楼梦》的“研究”了。在与某外国“作家”关于《红楼梦》的一次谈话中,她大放厥词,毒汁四溅。将这篇“谈话”拿出来示众,能帮助我们认清江青这个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的狰狞面目。江青在与某外国“作家”的谈话过程中,曾经自称“半个红学家”。“红学家”而曰“半个”,这种称谓实在奇怪。表示谦虚吗?不!江青明明摆出了《红楼梦》研究权威的架势。联系她的一贯言行来考察,原来这是野心家的一种伪善。所谓“半个”,不过是“小卒”、“小小老百姓”的另一说法,是伪装自己、愚弄群众的一种手段而已!  相似文献   

17.
论海上货物运输中的实际承运人制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实际承运人”制度是海上货物运输法中的一个重要制度。在我国,这一制度是1992年制定《海商法》时根据《汉堡规则》设立的。由于使用时间较短,在实际运用中存在很多混乱情况。如何识别实际承运人,如何向实际承运人追究责任,不仅当事人的做法不一,各海事法院的处理也不完全一致①。因此,澄清“实际承运人”的概念和法律地位,改变实务中的混乱局面,以达到设立这一制度的立法意图,是理论上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一、我国《海商法》中设立的“实际承运人”制度“实际承运人”是与“承运人”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我国《海商法》第46…  相似文献   

18.
东周盟书与春秋战国法制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力 《法学研究》1995,(4):61-69
“盟书”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左传》称之为“载书”。它是东周时期各诸侯国或卿大夫之间为了某些重大事件或在某些重大活动中制订公约、“对天盟誓”时所记录的文辞。春秋时期,“盟誓”之风盛行,诸侯和卿大夫为了巩固内部团结,经常举行盟誓活动,先秦文献尤其是《左传》对此记载颇多。战国时期,“盟誓”之风渐衰。从《战国策》、《史记》等文献记载可以管窥这一时期盟书之一斑。出土文物也可以印证这些记载。  相似文献   

19.
《吕刑》试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认为,《尚书·吕刑》篇并非吕侯所作之《吕刑》,而是关于穆王向诸侯大臣宣布《吕刑》时发表讲话的记载;吕侯当时制订的也不仅仅是赎刑,而是在“九刑”基础上修订而成的一部新刑法;对《吕刑》不宜简单地说它是“重典”或“宽法”,而应该看到穆王晚年西周社会并非“乱邦”无需“重典”和《吕刑》又使法网更加严密这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一、《石油》中一处断句之误通用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册《〈梦溪笔谈〉二则》后面,附有一段《石油》,也是《梦溪笔谈》中的一则,其中第二句说: (石油)“生于水际,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教育部编的中专语文第一册中也有这一段,标点全同。科学出版社一九七五年五月出版的《〈梦溪笔谈〉选读》,也是这样断句,只有“惘惘而出”后的句号作逗号,至“颇似淳漆”才用句号。这个断句其实是错误的。读者倘不细心,乍看下来,似乎这个复句的三个分句的主语都是“石油”,承上省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