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 毫秒
1.
国外讯问犯罪嫌疑人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侦查讯问是侦查人员在侦查阶段获取犯罪嫌疑人口供 ,核实其他犯罪证据的重要途径之一。不同的侦查制度和侦查模式下 ,警方讯问的理论基础不同 ,其讯问方法和规则以及对通过讯问所获得的口供的证据价值的评判标准也各不相同。在英美法的对抗式侦查模式下 ,犯罪嫌疑人面对警方的讯问有权保持沉默 ,被讯问人不得被强迫自证其罪 ,非法获取的口供和其他证据不被法庭采信 ;而在大陆法国家的职权式侦查讯问模式下 ,警方讯问犯罪嫌疑人时 ,其保持沉默的权利受到限制 ,对非法证据也没有完全排除  相似文献   

2.
第一次讯问是指侦查人员对特定犯罪嫌疑人实施的第一次讯问行为.基于指导办案实务的考虑,从理论上对第一次讯问行为进行总结和凝练具有重要意义.结合侦查实务工作运行情况,应当基于查明犯罪和固定口供的双重行为导向,并结合排除可翻供因素以支持诉讼的行为导向进行探讨第一次讯问行为.侦查人员通过实施第一次讯问活动,一是要突破犯罪嫌疑人...  相似文献   

3.
随着执法环境的逐步完善和刑事犯罪的复杂化,翻供现象琥来越普遍,翻供的原因较多,如因严重畏罪、防御计划需要、受教唆、被逼供、诱供、情势变化等原因导致翻供。翻供的刑式也各种各样,有的在一次或几次讯问中先供述后翻供,有的在侦查阶段交罪,在起诉、审判阶段翻供。对翻供既不能有翻必查,被犯罪嫌疑人牵着鼻子转;也不能一概不理,导致冤假错案的发生,而应该认真审查,鉴别真伪,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不良翻供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面对被告人翻供,我国法律及司法解释主要是从讯问的主体、方式、制作程序、有无刑讯逼供等方面,对被告人的口供进行程序审查。然而,被告人翻供的情形和理由复杂多样,现有规范要么属于立法空白,要么属于指导性或宣示性规范,既缺少明确的操作指引规则,又缺少违反这些规则的法律后果。为此,有必要从讯问主体和方式、讯问笔录制作程序、司法机关有无非法取证行为、如何对待重复性供述及事后救济程序等方面,进一步补充完善。  相似文献   

5.
侦查讯问的原则是侦查讯问学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 ,它对指导侦查讯问实践、完成侦查讯问任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确定侦查讯问的原则 ,一要看它是否贯穿全部侦查讯问活动始终 ,能否指导和制约全部侦查讯问活动 ;二要看它有没有法律依据。以此来衡量 ,侦查讯问的原则应是依法讯问 ;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其他非法的方法获取口供 ;保守秘密。  相似文献   

6.
产生刑讯逼供的根本原因是讯问的合法性、口供的重要性,以及侦查中追求口供的态度;其直接原因是“如实供述”的义务和侦查人员的自由裁量权;现实原因是缺乏“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和对侦查讯问的有效监督。  相似文献   

7.
产生刑讯逼供的根本原因是讯问的合法性,口供的得要性,以及侦查中追求口供的态度,其直接原因,是“如实供述”的义务和侦查人员的自由裁量权,现实原因是缺乏”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和对侦查讯问的有效监督。  相似文献   

8.
询问初查对象与讯问犯罪嫌疑人有所区别.具体体现在是否具有强制性、适用的程序规则以及被调查人的身份和权利。部分检察机关通过询问初查对象即获取了被调查人的口供,并存在限制初查对象人身自由的现象,其询问活动也没有按照讯问犯罪嫌疑人的要求进行。为了询问而限制初查对象人身自由超过二十四小时属于非法羁押,通过初查询问规避法律限制性规定,则会架空《刑事诉讼法》对侦查讯问的规制。应当明确侦查机关可以传唤初查对象到案接受询问,但不得超过十二小时,询问初查对象所获材料不能作为被告人供述使用.如果询问初查对象过程中存在应当排除所获供述的非法取供行为.侦查机关之后讯问所获得的口供也应当排除。  相似文献   

9.
口供有其存在的价值,但在强调法治和人权的今天,传统侦查讯问模式存在一些弊端。在此背景下,根据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特点,将心理咨询技术引入到侦查讯问中,就具有很大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侦查讯问中的这些应用方法有心理咨询技术中良好关系的建立、倾听、共情、面质和具体化技术。  相似文献   

10.
侦查讯问录音录像制度探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侦查讯问录音录像既有利于保全、固定犯罪嫌疑人的供述,杜绝翻供,更有利于规范侦查讯问行为,切实保障犯罪嫌疑人的诉讼权利.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关于讯问录音录像的规定,但我国尚未对侦查讯问录音录像作出明确的规定,应当借鉴西方法治发达国家及我国台湾地区的立法经验,予以修订与完善.  相似文献   

11.
认定案件事实必须根据合法、真实的证据,如果证据不合法或不真实,不仅无助于查明案情,反而容易误导司法机关,甚至导致冤假错案.证人证言是证据的一种,在诸种法定证据种类中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较大,实践中伪证现象的发生并非罕见.为了保证被采纳的证言合法有效、真实可采,在法庭上如何质询证人证言以揭示其不实未尽不合法之处就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刑事诉讼证人证言在诉讼证明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但长期以来,在这种证据的运用和审查判断中存在着一些怪圈。本次《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对于证人证言现存问题的解决意义重大,但是,欲走出刑事诉讼证人证言的怪圈,还需要更多的努力。  相似文献   

13.
证据收集是刑事诉讼活动的核心内容,打击商业贿赂犯罪,应明确商业贿赂案件证据收集的内容,结合商业贿赂案件证据的特点,掌握收集证据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所谓悬赏取证,是指当事人为证明诉讼事实,以公开许诺奖励的方式,请求证人为其作证的举证形式。诉讼法理论界以及司法实务界针对悬赏取证问题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从两个典型案例出发,探讨悬赏取证出现的现实基础,是否具有合法性以及其证据效力;并且悬赏取证不等于收买证人,与收买证人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对悬赏取证的法律规制问题予以阐述,以期规范我国的取证方式。  相似文献   

15.
证言对案件侦破和定罪量刑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证人证言的可靠性是指其准确性、一致性和完整性,它会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心理学以往研究得出证言可靠性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1)证人年龄、性别等个体因素;(2)证人作证时的心理状态;(3)证人感知案件时的环境因素;(4)询问方式和类型。这些研究虽然存在效度等问题,但也大大地拓宽了...  相似文献   

16.
在刑事诉讼活动中,提供证言的同案犯具有特殊地位。在刑事侦查工作中,同案犯证言发挥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也引发了一系列证据法和程序法问题。同案犯证言具有潜在的不可靠性,可通过健全证据开示制度及法官审查制度等措施保证该证据的正确适用。  相似文献   

17.
证人的证言是证据的一个重要成分,在审判中起着重要作用。证人证言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证言的可靠性问题,即证人的证言是否属实,是否是对案件的真实描述。造成误证的原因很多,除了证人作证的各种动机等主观原因外,还有许多是由记忆机制这一客观原因造成的,这一情况是不容忽视的。本文将对由记忆机制导致的记忆错误做一些初步概述,并对如何避免记忆错误出现和如何唤起证人的真实记忆做一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当事人在诉讼中主张适用习惯规则是民间习惯进入司法的前提条件。在司法中,只有被证实的习惯才具有司法适用性,才能作为法官的判决依据。习惯的证明义务应当由提出主张的当事人承担,对方当事人以及法官不负证明义务。在现有的证明方式中,当事人的举证只能依靠民间权威或者专家学者的证人证言,以及某些民间习惯方面的权威性研究成果和调查报告。对众所周知的习惯,当事人可以有条件的免除证明责任。  相似文献   

19.
包庇罪特有的行为方式——作假证明包庇,决定了其行为对象及行为时间的相对确定性:"犯罪的人"只限于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而不可能包括已决犯,同时"作假证明包庇"也意味着,其行为的时间只可能发生在刑事诉讼程序已经启动生效判决尚未作出前。"包庇"不仅是"作假证明"行为所具有的客观性质,也是行为人主观故意的内容。包庇罪和伪证罪存在着一定的交叉竞合关系。我国刑法规定的包庇罪同人伦关系存在冲突,在新的立法规定出台之前,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刑法》总则第13条"但书"的出罪功能及包庇罪和伪证罪的竞合关系来消解和减少这种冲突。  相似文献   

20.
证人当庭翻证的情形有三种,即否定庭前真实陈述的翻证、否定庭前误述的翻证和否定庭前故意虚假陈述的翻证。以此为基础,根据证据能力和证明力的要求,证人翻证后与当庭陈述相矛盾的庭前陈述在一定的条件可分别作为独立证据和弹劾证据使用。对证人伪证罪之追究,必须从保障证人和被告人权益的角度充分考虑其追究的特殊性,从程序上进行特别的规定以使其符合程序正当性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