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论刑事庭审法律监督与庭审方式改革的冲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制度设计冲突我国宪法第29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为体现宪法规定的精神,这次修改刑事诉讼法的一个明确的思想就是加强检察监督职能,保证国家法律正确实施。因此,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在总则第8条明确地确立了检察机关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的基本原则。在具体制度设计方面,强化了立案监督(刑事诉讼法第87条)、刑事执行程序中的执行监督(刑事诉讼法第222条和224条),使检察机关对整个刑事诉讼的法律监督逐步走向完善。应当说,检察机关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作为刑事诉讼法的一项基本原…  相似文献   

2.
《刑法》第三百零五条、第三百零六条、第三百零七条分别规定了妨碍刑事诉讼证据的几种情况。其中,第三百零五条规定的是伪证罪,第三百零六条增加规定了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妨害证据罪,第三百零七条规定了妨害作证罪和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 无论这几种犯罪以何种表现形式出现,根据犯罪构成理论,这几种妨害刑事诉讼证据的犯罪都有鲜明的主观特征。在刑事诉讼司法实践过程中,无论是证  相似文献   

3.
刑事诉讼法第七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诉讼,应当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以保证准确有效地执行法律。”我国宪法也作了同样的规定。这条规定一直被认为是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或曰刑事诉讼的原则)之一。而所谓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公、检、法三机关以及其他诉讼参与人进行刑事诉讼活动所应遵循的准则,是以指导司法机关及其他诉讼参与人进行刑事诉讼活动为目的的原则,而不是在刑事诉讼法的立法过程中所要遵循的原则。立法原则同司法原则不同,尽管司法原则是由立法原则所确立的,但立法原则并不等于…  相似文献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百二十九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1996年3月17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作了重要修正,其中关于刑事诉讼基本原则的修正增加产‘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的专条规定。由此,人民检察院对刑事诉讼的法律监督被具体确定为刑事诉讼中必须遵守的一项基本原则。这也是落实宪法关于人民检察院是国家法律监督机关规定的具体体现和必要措施。这样,人民检察院在刑事诉讼的全过程中,对各项诉讼活动均承担着法律监督职责。因而…  相似文献   

5.
审判公开作为一项重要的诉讼原则,现已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法律所首肯和普遍采用。在现代法治国家,公民有权要求迅速公开审判,已成为一项宪法性权利。我国宪法第125条明确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案件,除法律规定的特殊情况外,一律公开进行。”这意味着,审判公开在我国已成为一项重要的宪法原则,并且这一原则在我国三大诉讼法中得以体现和贯彻。 一、审判公开的涵义及其价值 审判公开的思想最早源于意大利著名的法学家贝卡利亚,他在《论犯罪与刑罚》一书中指出:“审判应当是公开的”,“以便社会舆论能够制止暴力与私欲。”①针…  相似文献   

6.
对一切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是我国刑事诉讼的一项基本原则。早在一九五四年我国颁布的第一部宪法和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对此已经作了明文规定。宪法第八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人民法院组织法第五条具体规定为。“人民法院审判案件,对于一切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社会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新颁布的人民法院组织法第五条的规定与此相同,只  相似文献   

7.
警、检、法:错位与缺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第7条的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诉讼,应当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以保证准确有效地执行法律。”据此,配合制约原则是调整我国公、检、法三机关关系的指导性准则,也是我国配置侦、控、审三项刑事司法权力的基本方案。作为一项政策性原则,配合制约原则并不一定完全反映了刑事诉讼发展的客观规律,这就使得配合制约原则虽然具备某种现实合理性,但却可能缺乏法理合理性。考察当前我国警、检、法三机关的关系,不难发现,在配合制约原则的指导下,我国警、检、法关系出现了错位…  相似文献   

8.
作为现代刑事诉讼三大职能之一的辩护,系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辩护人针对控诉一方的指控进行的一系列反驳和辩解的诉讼活动。辩护权是刑事诉讼中被告人享有的一项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权利。为了保障辩护权,必须要有一整套制度和措施,即辩护制度。辩护制度是立法对贯彻落实辩护原则所采取的措施和方法的总称,一般包括辩护权和辩护权的行使、辩护人、辩护种类、辩护的程序及救济方法等具体内容。我国宪法第125条规定:“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第11条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这是我国…  相似文献   

9.
门中敬 《法学论坛》2022,37(1):55-63
不抵触宪法原则是我国宪法上国家法制统一原则的一项重要内容。该原则对于贯彻宪法精神和原则,维护国家法制统一以及确定合宪性审查的对象范围,具有重要作用和指导意义。根据宪法第5条第3款、第67条第7项第8项、第100条第1款第2款的规定,不抵触宪法原则的适用范围包括法律、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和决议。而根据《立法法》第72条第1款第2款、第87条、第97条第2项、第99条第1款第2款、第100条第1款第3款的规定,不抵触宪法原则的适用范围"被扩大"了,还包括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和规章。从合宪性审查的制度逻辑出发,宪法之所以将部分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纳入不抵触宪法原则的适用范围,是因为它们存在着直接依据宪法制定的情形。而《立法法》将不抵触宪法原则的适用范围扩展到所有的法律规范,遵循的是一种宽泛意义上的制度逻辑,其所谓的"不抵触",不应当被解释为不抵触宪法原则适用范围的"扩大"。  相似文献   

10.
一、欧洲人权公约对审前羁押的规定《欧洲保护人权与基本自由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5条是关于刑事诉讼人身自由和安全权的规定。该条第1款规定,每人都享有自由和安全的权利。第1款C项规定,在有理由怀疑某人犯罪或在合理认为有必要防止某人犯罪或在犯罪后防止其脱逃  相似文献   

11.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十二条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第一百六十二条第三款规定: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上述规定体现了无罪推定的基本精神,是对无罪推定原则合理内核的吸收。而无罪推定又是刑事诉讼程序法律的基础原则,它贯穿于整个刑事诉讼始终,是保障犯罪嫌疑人、刑事被告人人权的逻辑起点,是当前打击犯罪与依法保护人权  相似文献   

12.
<正>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先后颁布了五四宪法、七五宪法、七八宪法和八二宪法。五四宪法首先规定了戒严: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全国或者部分地区的戒严”(第31条第18项);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发布戒严令”(第40条)。七五宪法和七八宪法没有规定戒严。八二宪法对戒严的原则规定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全国或者个别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戒严”(第67条第20项);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发布戒严令”(第80条);国务院“决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范  相似文献   

13.
刑事诉讼中排除那些通过非法程序或方法获得的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的规则,是一项重要的证据规则。但是我国现行证据制度发展滞后,尤其是刑事证据制度。违法证据排除规则作为一项重要的证据规则,虽然也出现在一些司法解释中,但是缺乏科学的统一规则,就我国司法实践而言,刑事诉讼中确定违法证据排除规则实有必要。一、刑事诉讼中违法证据排除规则确立的价值(一)保护公民宪法权利的需要宪法第三十七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同…  相似文献   

14.
疑罪从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疑罪从无研究蔺剑孙利勃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62条第3款规定:“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这是我国首次在刑事诉讼法典中规定疑罪从无原则,是96年刑事诉讼法民主、文明的重要体现。但在实践中不容易把握的也...  相似文献   

15.
尹晓红 《法学》2012,(3):63-69
我国《宪法》第125条规定的"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意味着获得辩护不仅是司法原则也是基本权利;获得辩护权作为基本权利是人权保障原则的内在要求;被追诉人在刑事诉讼的每一个阶段都享有获得辩护的权利。"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这一规定不存在需要通过修改才能矫正的问题,有权机关通过宪法解释即可明确其基本权利的属性及规范含义。只有通过宪法解释形成规范性共识才能为获得辩护权的实现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6.
公正是司法的本质属性,独立则是司法公正的前提和保障。司法独立作为法治现代化、民主化的重要标志,已为各国宪法所普遍确认,成为一项基本的宪法原则。我国宪法第126条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从而确立了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的原则。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原则,简谓之独立审判原则,是人民司法工作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对于保障人民法院  相似文献   

17.
论公开审判     
刑事诉讼法第八条规定:“人民法院审判案件,除本法另有规定的以外,一律公开进行。”公开审判是我们长期司法实践经验的总结,是我们处理刑事案件的一项重要原则。正确理解这项原则,并在实践中认真贯彻执行,对正确处理案件,实现刑事诉讼的任务,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社区矫正的几个法律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顺安 《法学杂志》2003,24(5):24-26
一、关于社区矫正的法律依据和工作范围 首先,从宪法上看,我国《宪法》第28条规定:“国家维护社会秩序、镇压叛国和其他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制裁危害社会治安、破坏社会主义经济和其他犯罪的活动,惩办和改造犯罪分子”。第111条第2款规定“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设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等委员会,办理本居住地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并且向人民政府反映群众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这两条规定是社区参与矫正罪  相似文献   

19.
无罪推定原则,作为现代刑事诉讼的基石,能否为我国刑事诉讼制度所接受,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历程。从最初被列为讨论的禁区,到后来逐渐进行一些学术研究和争鸣,从1979年刑事诉讼法完全排斥到1996年刑事诉讼法第十二条犹抱瑟琶半遮面式的规定,无不表明:作为刑事诉讼中的一项制度文明,无罪推定原则,是推行刑事法治过程中难以越过的一道门槛。而今,在刑事诉讼法即将修订的背景下,重新解读这一原则,实现从逻辑理性到价值理性的转变,最终促成其堂堂正正地迈入中国刑事诉讼法的殿堂便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一、逻辑理性和价值理性视野下的无罪推定刑事…  相似文献   

20.
一刑事诉讼法中并无妨害刑事诉讼行为这一明确概念,但是民事诉讼法第10章规定了“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其中第100条,第101条、第102条和第106条规定了13项妨害民事诉讼行为,如“违反法庭规则,扰乱法庭秩序”、“伪造、毁灭重要证据”等等。稍加对照,不难发现,诸种类似的违法行为亦不时在刑事诉讼中出现。笔者认为所谓妨害刑事诉讼行为即指故意扰乱和破坏刑事诉讼秩序,妨害刑事诉讼活动正常进行的行为。妨害刑事诉讼行为从本质而言是一种破坏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行为,其危害性不言而喻。及时排除妨害刑事诉讼行为,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