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弱苗长成树     
云溪子 《小康》2021,(1):76-77
哲学上说,偶然性中有必然性,必然性总是以偶然性开路的.用一句通俗点的话来说,必然性表现为无数的偶然性.当年我刚听这话,觉得有点玄乎乎的,似懂非懂.老来回想往事,其实生活中的事到处都显出这个道理,我的出生、成长就是这样.  相似文献   

2.
在《毛泽东书信选集》中,有些信谈到了哲学问题。从这些信可以看到。毛泽东同志十分重视研究哲学;也可以看到,他研究哲学是怎样联系实际的。 他在一九三七年给艾思奇的信里说:“你的《哲学与生活》是你的著作中更深刻的书,我读了得益很多,抄录了一些,送请一看是否有抄错的。其中有一个问题略有疑点……,请你再考虑一下,详情当面告诉。今日何时有暇,我来看你。”(这里说的《哲学与生活》,是艾思奇同志继《大众哲学》之后写的一本著作。毛泽东同志读这本  相似文献   

3.
这些年来《时事报告》在不断前进,作为一名老读者和老作者,我感到非常高兴。取得这些好成绩,原因很多,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你们与作者之间非常和谐、富有创意的合作。这种合作从约稿之初就开始,然后贯穿在编辑定稿的整个过程中。这几年你们工作的一个变化是:除了在约稿时明确地向作者说明约这篇稿子的意图和背景外,在读了作者提交初稿后,还常常根据你们对广大读者需求的了解,向作者提出一些很好的修改意见,这样就把读者和作者联系了起来。这对于作者有针对性地增添或删节一些内容,或者改变一些文字的风格是非常有用的。有时你们给文章加了一些…  相似文献   

4.
提到“哲学”一词,人们一定会想到它是哲学家、理论工作者、知识分子们的专利,我们普通百姓、农户人家是绝对听不懂,学不会的。自从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后我才明白,“哲学”作为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的概括与总结,并不神秘,它就在我们的周围,在生活中。故事里。农家院里处处可见哲学的影子,到处体现了哲学原理,就连我家那口渔塘也体现了深奥的哲学道理哩!我的父母虽然没进过学堂,更没有什么文凭,但从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却总结出一套生产的经验与诀窍。虽说他们从来就不知道什么是哲学,什么是事物的联系,但在实践中处处…  相似文献   

5.
典型报道是对一定时期内产生的同类事物中,最突出或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进行的重点报道。受众心理承受力是受众与典型人物(事件)在思想、情感上相适应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典型宣传的效果。新闻实践表明:有些典型常常是一面旗  相似文献   

6.
第一节哲学课,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十个字:哲学能给人以聪明智慧。开始我有些怀疑,我想,哲学对我来说,仍然是一颗等待发现的明星,我有这个水平吗? “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什么是运动?什么是静止?……”老师就象一位挚着航标灯的领航员,引导着我们在哲学的海洋里航行。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文学馆讲学时,有听众问我:在你漫长的劳改生涯中,最痛苦的经历是什么?我说,当属“文革”年代一场四月飞雪的记忆。对我来说,那是仅次于死亡的生命休克。笔者现将这段剜心的历史伤痛呈现给今天的读者,以“温故知新”。  相似文献   

8.
我今年76岁。人上了岁数,有时常爱回忆。谁没有一些值得眷恋的东西——或是美好的童年,或是风华正茂时的春风得意。有人在中年黄金时期学术上已大有造诣。有的功成名就,等着退离。而我呢?什么最能使我珍惜?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战乱中度过的。青年和壮年是在平平凡凡、按部就  相似文献   

9.
射击与钓鱼     
我曾读过一篇通讯,叙述一位射击冠军的成长道路。其中写道这个运动员在训练中,一度成绩停滞不前,为此他气恼得咬弹壳、摔手表……。后来,他接受教练员的建议,养成了钓鱼的业余爱好,不久,射击成绩有了明显提高。乍看此事,近乎有些荒唐,但仔细分析,会发现其中包含许多哲学道理,给人以启迪。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情物都存在于一定联系中,正是由于事物的普遍联系,才构成了  相似文献   

10.
编辑同志:我是一名村民委员会主任。我所在的乡有个干部是县人大代表。当初他为了当上代表,曾许诺给我们修一条路,但事过两年,还没见到路的影子。而且,他当上代表后,没为我们做过什么实事。我们村的人都对他有意见。我们还听说他有严重的经济问题和作风问题。像这样的人,谁来管他?如果要免了他,有个什么程序?读者牛富贵牛富贵同志:你的咨询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对人大代表的监督问题;二是直接选举产生的人大代表的罢免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在实证科学的“言说”已成为主流话语的现代背景下.哲学的存在方式是怎样的?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柳延延在其《哲学跟生活有什么关系?》一文(载于7月31日《解放日报》)中提出了自己的问题。读罢此文.作为记者的我由衷地想见一下作者。更多地了解她的思考.于是便有了此次的访谈。热爱哲学,恬淡生活,低调做人.这是柳教授给我的印象。我们的交谈很快就进入了正题。  相似文献   

12.
宣传思想工作者,或是由于受命,或是自己爱好,往往要给媒体写一些言论。而言论是新闻体裁中比较难以驾驭的,也是最能体现作者理论功底、政策功底和文字功底的体裁。通过言论写作实践,我体会到要写好言论,必须掌握以下八个方面的技巧。一要掌握理论。所谓言论,就是对某种理论观点的阐述和发挥,或者是根据理论对某种事物的评判。写言论者最基本的要求是具备相应的理论功底,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掌握哲学和经济学基础知识,还应掌握一些数理和人文方面的知识。在言论写作中,唯物论和辩证法是…  相似文献   

13.
《人民论坛》2014,(32):6-7
<正>哲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它处于各种学科金字塔的顶端,从逻辑和思维层面进行延伸和拓展,任何学科的最顶端研究所指都为哲学问题,而政治、科学、法律、宗教、伦理道德、美学、逻辑学更是哲学不可或缺的研究对象或者组成部分。希腊人将哲学称为"爱智慧之学",赋予其透过现象看本质,探寻世界本源和世界普遍规律的使命。因此,关于某个事物或者某个问题的哲学研究也就成为人们探究一个事物是什么,如何生成,因什么存在,将会如何发展,其演变规律何在等根本性问题的代指。  相似文献   

14.
关于事物性质的决定因素问题,哲学上册教材有两种提法,而且从提法上看有所区别。一是在第三课《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这一框题中提到:“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二是在第四课《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这一框题中又提到:“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由此,有些同学产生了这样的疑惑:这两种提法是不是矛盾的呢?事实上,“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事物的性质与“事物的内部矛盾”即内因决定事物的性质,二者并不矛盾。首先,两种提法的相对角度不同。…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校外租房,是焉?非焉?已经争论了很长一段时间了。赞成者认为好处多多,反对者则认为问题多多。我觉得如果这样争论下去,也不见得会有什么结果,因为任何一种现象,其社会效果总归有利有弊,完全有利绝对无害的东西,我还没有见过。这种争论其实回避了一个最关键的问题:校方对已经拥有完全公民权的大学生究竟有没有权力强制?  相似文献   

16.
○市场经济与马克思的“社会理想”○市场经济与人的主体性○效率和公平韩:王老师,您好!近来我发觉一些专家学者开始思考市场经济实践中提出的重大现实问题,您近来在这方面思考些什么问题?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实践,它不仅给社会经济生活带来巨大变化,而且也必然推动政治、文化、思想和意识形态等其它社会生活领域的发展。其中在哲学方面,它将首先直接影响唯物史观。所以最  相似文献   

17.
有的同志问道:规律是真理的内容,而真理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那么规律是否也是这两者的统一呢?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看什么是绝对和相对。一般地说,绝对是无条件的,而相对有条件的。当然,绝对和相对首先是对立的,但是从辩证的观点看,绝对和相对不仅是对立的,而且是统一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一个事物既可以是绝对的,又同时可以是相对的。一个事物在它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就包含了绝对和相对两重属性。规律是事物、过程自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改变造就自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积极态度,自信生活一个人生活在世上,总会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或是长相,或是智力,或是运气,或是经历,无法十全十美。怎么办呢?是刻薄挑剔,怨天尤人?还是找出优势,积极向上地生活?当然,最明智的办法是后者。也就是找出自己的优点并尽情地发挥它。换言之,只要选择一种积极的方式对待事物,就能自信并快乐地生活。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让我们先改变一下自己的认知方式。我们每个人似乎都确定自己对是非问题有明确的概念,好像事物好的就是好的,坏的就是坏的,无法改变。但有趣的是,在不同的家庭背景和文化传统中成长的人,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并不相同…  相似文献   

19.
寻问:给两代人带来启示金国华(特约撰稿人)近几年,我一直想着要写一本关于当代中学生的书。因为这些被称为“花季”的年轻人总令人感到有些“不得安宁”。这倒不是说他们出了什么乱子,或是有什么影响社会安定团结的迹象,确切地说,这代中学生的生活比起我们这代人的...  相似文献   

20.
长时期来,无论在教学实践中或在理论宣传中,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难题,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问题。按照过去最常见的观点,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与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人们对这种看法,早有议论,也试图解决。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对这样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长期未能进行充分的探讨,而只能对经典著作上的几句话,作牵强附会的注释,根本不能自园其说,既说服不了自己,也说服不了别人。结果,不仅使思想理论僵化,反而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