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葛厚伟 《求索》2011,(11):222-224
文章以央视2010年世界杯足球赛现场解说为语言素材,以模因论为理论依据,详细分析了体育赛事解说中蕴含的基因型和表现型的语言模因,并从根隐喻和派生隐喻角度阐释了此类语言模因的认知机制。通过对体育赛事解说中的模因现象的探析,为理解、解读和探究体育解说语言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魏海平 《求索》2013,(3):162-164
模因是个人记忆中的信息模式,它能将一个人的记忆复制到他人的记忆中去。模因靠复制而生存,当一种思想或信息得以仿制和传播时,其本身就具有了模因性。模因论是一种基于达尔文进化论观点来阐释文化进化规律的语言文化学理论。当今社会,网络语言呈现出日新月异的状态,由网络语言演变而来的网络流行体就是一种典型的模因现象。"语言模因"概念类似于生物基因的复制和传播,是人脑通过模仿进行传播的文化基本单位或对象。从网络体的特性可以看出,产生"语言模因"现象的动因是人们追求新颖、从众、寻求认可的社会心理因素。语言选择和使用的过程就是各种"语言模因"相互竞争的过程。期间,当时尚性成为一种流行文化现象时,"语言模因"所衍生出的模因网络体将呈现出一种爆发式的产生和增长。然而,作为一种新兴的"语篇模"模因现象,网络体是否能在自然语言发展过程中永葆生命力而得以持续传播,并成为一种稳定的语言表达形式,需要通过长时间的语言发展经验予以验证。  相似文献   

3.
周彩玉 《传承》2014,(8):95-97
模因论是一个社会文化理论。受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影响和启发,其创立之初意在阐释社会文化的进化规律。然而,因该理论本身具有的强大解释力,给外语教学研究带来启发。借由该理论,我国国内的外语教学研究有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新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4.
自1976年诞生以来,"模因论"历时近40年成长为文化传播研究中最具生命力的理论体系。文化自觉意识的苏醒让传统儒学以华夏精神内核的姿态,成为我国对外文化的主导强势模因。纵观儒学西播的历史,其文化模因在不断变换的传播元素中逐渐实现自我进化。模因的传播形态、适应策略与传播元素在经历了早期的同化复制形态后逐渐显现出异化变异趋势。  相似文献   

5.
靳琰  张婧 《人民论坛》2010,(3):126-127
网络词汇结构独特,语义丰富,颇受网民青睐。运用模因论分析被XX类网络新词这一语言现象,并对其复制和传播的过程进行分析,得出被XX类网络词汇产生并且流行的内在和外在双重原因。语言模因论揭示了语言发展进化的规律,更为预测网络语言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杨燕 《贵州民族研究》2020,41(9):100-106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创世史诗《查姆》记载着彝族先民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对万物起源和人类生产生活的朴素认知,是彝族文化生根发芽的沃土。对《查姆》进行译介的根本目的就是使彝族文化模因能被有效复制,使其在异域文化语境中得以存活和发展。作为文化传播单位和文化复制因子,模因在文化繁衍中所扮演的角色与基因在生物进化中所起的作用相似。利用切斯特曼的翻译模因论,从句法、语义和语用维度,分析《查姆》的英译策略,以期对基于模因论的少数民族典籍外译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7.
李丹  丁力 《求索》2013,(7):146-148
古往今来之传世诗词佳作,无不在修辞、情感方面有着鲜明、独到之处。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之典型代表,毛泽东诗词运用"万"、"一"等数字,使其文学修辞达到了极高之境界,终成就了毛泽东笔下之诸多传世诗词精品。毛泽东诗词的数字修辞广泛触及了相关的人、事、物,是建立在颂扬真善美而诅咒假恶丑基础上的情感外示,这种情感既广博又深沉。这一切,都充分展现了诗人作为人之自然本真。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诗词的主导面是崇高、雄浑、豪放、壮美,但同时又不废婉约、清丽、俊逸、优美。壮美与优美构成了毛泽东诗词的主要风格。  相似文献   

9.
李秋菊 《求索》2012,(3):77-79
诗书铭世的毛泽东诗词是时代产物,毛泽东诗词以其巨大影响力,联同关涉的旅游资源特质,凝结着诗人博大精深的游砺体验,成为当今红色旅游独具特色的人文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10.
曹淑萍 《求索》2011,(12):229-231
模因学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诠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它揭示语言发展的规律。模因学为品牌授名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新视角,模因学可应用于品牌授名。品牌名就是模因,遵循模因传播规律,恰当运用依附、顺应、情感等模因策略,将有助于打造品牌名强势模因,加快品牌名的复制与传播,扩大品牌名的知名度。  相似文献   

11.
新词酷语是某一时期内,在某些群体中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模仿和感染而迅速传播开来的一些时尚的新词语和新表达。从模因论的视角来看,新词酷语的流行与传播是一种典型的语言模因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意义以及竞争与选择的机制等都可以从模因论的纬度来阐释。  相似文献   

12.
江建高 《湖湘论坛》2001,14(1):79-81
毛泽东诗词创作主要集中在1927至1936年、1961至1965年两个高潮期(简称前、后期)。若按中央文献出版社《毛泽东诗词集》统计,前后期分别作诗词22首、17首,占总数一半多。其高峰又分别为1935、1961年。相反,1937年至1948年的延安和转战时期,1951年至1960年建国头10年却创作甚少。本篇试联系诗人创作背景和实践,探究毛泽东两个创作高潮的成因和前后期作品在诗艺上各自的特点。  从现有文献资料看,毛泽东诗词创作最早为1915年五言诗《挽易昌陶》,最晚为1973年的《读〈封建论〉呈郭老》,时跨近60年。但他不是职业诗人,不会心无旁骛闭…  相似文献   

13.
在军事对外传播中,智库可以通过若干独特优势,发挥大众媒体、官方机构难以代替的功能。适应当前国际涉军舆论环境的变化态势,充分发挥智库作用,是提升军事对外传播实效的可行之策。  相似文献   

14.
冯锡刚 《同舟共进》2014,(10):69-74
“长征诗词”:毛泽东诗词的巅峰 纵观毛泽东伴随其漫长革命生涯的诗词创作历程,有两个高潮时期,前者在1935年前后的长征阶段,后者在1960年代的“反修”时期。作为革命家和政治家的毛泽东,其诗词创作的主题,主要是“长征”(可以作为打天下、创业——反蒋、抗日、建国的代名词)和“反修”。出现这两个创作高潮期,正是艺术规律使然。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或上品。则集中出现在第一个高潮期,谓之“长征诗词”。  相似文献   

15.
于杰  ;栾英育 《前沿》2014,(17):214-215
毛泽东诗词是我国诗词宝库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中不仅蕴涵了传统文化的精髓,更突破陈规,推陈出新。毛泽东在他的诗词创作中,将传统文化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使其作品更具民族性、大众性和实践性,对于目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互联网+"的积极推进和深入发展,媒体融合的进程也日益加快,给对外传播带来挑战的同时,也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在这种媒体环境中,要做好对外传播工作,必须从时度效着力。只有把握好时度效内涵,找准时度效偏差,在媒体融合进程中实现对外传播的时度效要求,才能提升对外传播能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中国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话语权。  相似文献   

17.
吴春晖  张运洪 《前沿》2010,(18):137-139
借助毛泽东诗词可以更好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本文以毛泽东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创作的诗词为例对此进行阐发。毛泽东那一时期创作的诗词,充分反映了当时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体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理论基本内容。教学过程中,结合时代背景学习毛泽东诗词,能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相似文献   

18.
19.
河南省文化资源对外传播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靳义亭 《前沿》2011,(20):148-150
文化资源对外传播的意义: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要求;是适应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需要;有助于国家硬实力的提升。河南省文化资源对外传播现状令人不尽如人意。河南省文化资源对外传播的对策:一是整合河南文化资源,培育文化品牌,生产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二是搭建对外传播的立体结构传播模式;三是建文化产业发展专家库、文化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四是建立一套文化对外传播效果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20.
彭自成 《理论月刊》2006,(10):16-18
毛泽东诗词是诗意化的政治隐喻,它体现了共产党人的政治审美价值,具有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独具魅力的高级统战形式和政治外交桥梁,透射着共产党人的政治审美追求,标示着领袖卓尔不群的伟人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